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为人师表的首要任务,授业解惑次之。
所谓道呢,我这里侧重强调的是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诸如:是否孝敬长辈、是否热爱生命、是否能明辨是非、是否能正确的和人相处、是否能树立积极人生观等等。而时下的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强调生存的能力;而却很少告诉我们所有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生命的价值又该怎样衡定。
须知,人是整个社会体系最基本的单位,如此舍本逐末的教育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了时下的社会风气,正如我们每日的所见所闻:人们处理不好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腐败猖獗,物欲横流,犯罪令人发指……不夸大其词的说,这是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东方文明的整个道德体系在日益沦丧。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驳斥我,社会问题,每个国家都存在,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有很多其他相关因素,比如区域文化的传承、几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虽然事实确实如此,可我要说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逃避我们在构造这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责任。印度独立领袖甘地曾讲过一段闻名于世的话:“有七种东西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毁灭他人,更可以毁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七种东西是:第一、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没有牺牲的崇拜。”
儒家文明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当人类走向财富与科技统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时,当世界上因民族、文化、利益而导致的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无法消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仅在实践层面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恶果,使全社会充分地享有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就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伦理行为,把对科学的使用置于正确的人文道德观念的掌握之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反省自我过分膨胀的贪欲,而这种健康人格观念的形成非仰赖于我们回过头来,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不可。因此,恢复中国道德体系的根源学说----儒家思想,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今后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中非常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当今的华人世界,有些地区,儒家的部分经典文献已经纳入教育体系,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而作为儒家文明起源地的中国,我们对这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的忽视程度最为严重,除了“文化革命”造成的劫难和精神倒错外,还因为长期以來我们的教育不能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和实质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对经典的误读和断章取义,使精华变成了糟粕,智慧解说成愚昧,于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既丧失了文化的食粮,同时也丧失了做人的准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深刻影响了东方文明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不但阐述了人格修养、人生家庭、社会宇宙等诸多哲理,更于当今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反省意义,其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至今依然放射着卓越的思想光辉。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为的智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的不易准则。譬如孟子曰:“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亦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失去仁爱之心的人生与家庭,是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样的,一个丧失仁爱之心的国家与民族,也就很难有其真正的安宁与祥和可言了。
穷极思变,温故知新。当我们真正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宝藏,定会时时有心灵震撼之感,历久弥新之慨。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群相争辉,博大精深。任撷一滴,都可映日月之华,照耀千古。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正是继往开来的大好时机,那么毋庸置疑,传承传统文化,重振中华文明,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
听闻有些一线城市已经有一些相应举措,组织老师“开卷有益”,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开办儒家文化长廊;把儒家经典纳入教材;开辟儒家文化课堂;修习儒家传统礼仪等等,如此国人幸甚,国家幸甚。
所谓道呢,我这里侧重强调的是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诸如:是否孝敬长辈、是否热爱生命、是否能明辨是非、是否能正确的和人相处、是否能树立积极人生观等等。而时下的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强调生存的能力;而却很少告诉我们所有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生命的价值又该怎样衡定。
须知,人是整个社会体系最基本的单位,如此舍本逐末的教育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了时下的社会风气,正如我们每日的所见所闻:人们处理不好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腐败猖獗,物欲横流,犯罪令人发指……不夸大其词的说,这是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东方文明的整个道德体系在日益沦丧。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驳斥我,社会问题,每个国家都存在,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有很多其他相关因素,比如区域文化的传承、几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虽然事实确实如此,可我要说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逃避我们在构造这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责任。印度独立领袖甘地曾讲过一段闻名于世的话:“有七种东西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毁灭他人,更可以毁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七种东西是:第一、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没有牺牲的崇拜。”
儒家文明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当人类走向财富与科技统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时,当世界上因民族、文化、利益而导致的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无法消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仅在实践层面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恶果,使全社会充分地享有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就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伦理行为,把对科学的使用置于正确的人文道德观念的掌握之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反省自我过分膨胀的贪欲,而这种健康人格观念的形成非仰赖于我们回过头来,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不可。因此,恢复中国道德体系的根源学说----儒家思想,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今后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中非常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当今的华人世界,有些地区,儒家的部分经典文献已经纳入教育体系,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而作为儒家文明起源地的中国,我们对这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的忽视程度最为严重,除了“文化革命”造成的劫难和精神倒错外,还因为长期以來我们的教育不能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和实质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对经典的误读和断章取义,使精华变成了糟粕,智慧解说成愚昧,于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既丧失了文化的食粮,同时也丧失了做人的准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深刻影响了东方文明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不但阐述了人格修养、人生家庭、社会宇宙等诸多哲理,更于当今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反省意义,其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至今依然放射着卓越的思想光辉。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为的智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的不易准则。譬如孟子曰:“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亦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失去仁爱之心的人生与家庭,是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样的,一个丧失仁爱之心的国家与民族,也就很难有其真正的安宁与祥和可言了。
穷极思变,温故知新。当我们真正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宝藏,定会时时有心灵震撼之感,历久弥新之慨。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群相争辉,博大精深。任撷一滴,都可映日月之华,照耀千古。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正是继往开来的大好时机,那么毋庸置疑,传承传统文化,重振中华文明,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
听闻有些一线城市已经有一些相应举措,组织老师“开卷有益”,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开办儒家文化长廊;把儒家经典纳入教材;开辟儒家文化课堂;修习儒家传统礼仪等等,如此国人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