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陶器手作人的一份沉宁安稳心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章垚的作品,是从图片开始的。然而,当见到实物后,还是被器物的强大张力折服,器物整体所传达的感动一瞬间冲击心灵。
  第一次觉得,图片对器物的表现如此乏力。
  黑和褐色是章垚陶艺作品的主色调。黑,有着无法言说的神秘,和包藏一切的气场。正如木心说言:黑保守嘛?黑是攻击性的,在绝望中求永生。类似古铜的褐色,是历经世事的老者,是栉风沐雨的古树,苍劲而有力。单纯朴素的陶器,只远远地眺望,肃穆和沉静已扑面而来。
  作品,传递着它身为一个器皿的品格和创作者的所思。所以,作品一定不会孤立于作者而单独存在。作者的喜怒哀乐,喜好与偏执,经历和生活的点滴都会记录在册。
  见到章垚后,对这话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
  一个寒凉的冬天清晨,友人相邀一同上山访友。那是第一次见面,章垚坐在前排,我坐后排,热烈地向温暖车厢里的大家问好,并没有看清章垚的容貌。因都是老友,大家迅速聊开,章垚只一句低沉的“您好”后再无下文。
  一位羞涩的男子,三十几岁的样子。这是从声音里,我给出的第一印象。后来,就发现了自己的武断。
  章垚,1992年出生,如假包换的“90后”。他也并不羞涩,只是内敛和安静。在章垚身上,你会发现属于又完全背离于“90后”这个族群的表现。他善于学习,却又极寡言少语。他不仅线下话少,线上也惜字如金。
  2016年,一整年一共62条朋友圈。2017年,25条朋友圈。2018年至今,6条。内容清一色是器物的图片,文字寥寥无几。
  惟一的一张自己的照片,他写“故作”。
  寥寥的字句里,他说与陶的感情。
  “陶器在旋转中成长,是泥土的果实。”“我做陶,喜欢表现陶土的土气,那是原始不携带装饰的山野。”
  他记录和器物的日常。
  “极静思动,寻一寂处,希望尽力融入背景的沧桑。”“最近特别喜欢摘下眼镜,十公分的距离观察壶身细节,可以看到更多更多。”“一直想找到一种泥质,安静,朴素,自然它出现了,有些好得让自己意外,黄褐色,隐藏着细细的砂斑,手可以感觉到微微的摩擦,像岩石……”
  他说心得。
  “想表达审美,往往忽略了别人。”“正如普通人的一天,辛苦的劳作中,出现惊喜,对我而言,可以傻笑一天。”“经历得多了,总会有些磕磕碰碰的痕迹。”“灵感不是偶然,源于苦思背后的升华。”
  他创作也临摹名家作品。“临摹并非死搬硬抄,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加入自我的审美,为己所用一摹日人杉江寿门南蛮急需”
  朋友圈里他提及過无锡一拳石斋的王大漾先生两次,两次都是记录王大漾先生在自己作品上题字的事。对长者的敬重,可见一斑。
  无论线上线下,相比于参与到别人的对话和讨论里,他更享受做一名倾听者的身份。
  他的不露声色,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深沉。然而,这种深沉,并非故弄玄虚,而是自然的由内而外的生发。他只淡淡地坐着,却好像洞悉了一切。
  这和他的作品的气质是暗合的。他的陶艺作品,是简素无华的,也是沉默不语的。
  在茶室里,它不是会积极表现自我的器皿,就像空气般理所当然得存在着。在茶席上,即便是做主器使用,依然是一种无为之气。只那样安稳的存在,让周遭的一切不恐慌。每当你想起它时,就会发现它一直在身边,守护着一席一室的日常。
  在手上,有一种安定的良好手感。手是诚实的,平稳的心情应当是使用器皿的真正喜悦。亲手确认陶土的触感,翻过来欣赏底部的圈足,情绪也会随着沉静。之后,在长期的使用下,等茶渍渗入细微的缝隙,悄悄地改变器物的表情。器物也就随着时间留下使用者的痕迹,完成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交接。
  器物良好的气质,一是与作者的气质息息相关,二是仰仗作者扎实的基本功。
  大学三年在宜兴系统学做紫砂,为章垚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后在陶艺创作道路上,陶艺大师青木木米、昌平宝山又给了他深刻的审美启迪,并非规整、完美、无痕迹才是美,拙朴、残缺、痕迹也可以是一种美。正是这种审美观的建立将他从原来的紫砂壶带到陶的领域。
  说起自己陶作上的细节,章垚说它们表情丰富而又自成一系,根据泥土、壶型、机理、釉料,壶可分为锈(锈斑)系、铁(金属)系、罗(螺旋)系、轮(巨轮)系,而五色锈、紫金锈、乌金……则是陶土在釉色渲染下不同的颜色,不论何种壶都有他想要表现的朴素,实用之余更经得起观赏。
  “陶土在旋转中变化,在旋转中形成自己的纹理,旋转纹、横向水波纹、跳刀纹……这些纹路的形成是简单的,但如何形成美则是创作者用心的地方。”
  正如期待陶土在旋转中自在的纹理,章垚也从不限定陶器的创作形式,乐于尝试实验各种烧制工艺、泥土配方。时常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泥土,而试上十几种泥料,比如一把简单的煮水壶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泥土,而需花上半年之久才能将泥料配方稳定并确定下来。
  有人说匠人的心必须是平静的,但冒险的心却总是按捺不住的,一种成功率高,但是效果普通,一种成功率低,但是效果好。
  章垚说他选择后者,说这才陶土的气质,宁可燃烧生命的活一场,也不愿平凡过一生。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最初便是从药用开始的。即便是茶文化盛行的当代,茶依然发挥具有药用价值,并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林乾良先生,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也是知名的中药学大师。他在精研中医药的同时,也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观茶,深入发掘茶的药效与疗法,并于1983年提出了“茶疗”之说。此说一出,受到了茶界乃至中医药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科学饮茶、饮茶保健日益备受关注的今天,“茶疗”更是日益备
期刊
5月18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开幕式上,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在发言中指出,201了年福建茶产业综合产值93了亿元,今年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产值超干亿元的目标。福建新出台的“茶八条”将助力茶产业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  近年来,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各产茶省份纷纷将茶叶作为绿色产业、特色农业来培育。“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茶产业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
期刊
5月21日,对于老盖的越洋视频采访恰巧碰上首个“国际茶日”,也让这段因茶而起的访谈更有意义。  很难想象,在远离中国大陆8000多公里、乘坐飞机需要10多个小时的德国城市法兰克福有一位如此痴迷中国茶、中国文化的老者,有一家如此庞大的中国茶道馆,在不断把产自中国的茶香、来自中国的文化奉献给德国和欧洲民众。  “每个细节都是原滋原味的中国风”  由于这天是德国的假日,又逢疫情期间,茶道馆并没有举办国际
期刊
前《南都周刊》、《新周刊》主笔。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现在西双版纳筹备茶学院。出版过《词的冒险》、《茶叶侦探》等书。  清明前后的采茶季,任何一个自媒体大号的“文章”都可能给茶行业带来极大伤害。曾经一篇题为《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的文章在三十多家自媒体平台上疯狂传播,阅读量大都超过10万。第二天,茶行业协会发布声明,但阅读量才1万多。可见科学传播远远不如恐吓有效果。  在正常社会中,最应该受
期刊
南宗寺,别名日本临济宗寺,山号龙兴山,开山为大林宗套,本尊为释迦三尊,属于临济宗大德寺派,位于埤市南旅笼町,曾是三好长庆为其父建立的菩提所。大永六年(公元1526年),古岳宗亘将位于埤南庄的庵命名为南宗庵,大林宗套实际上是南宗庵的第三代。受三好长庆的委托,大林宗套于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正式创立了南宗寺。现存的佛殿、山i]等是在元和五年(公元1619年)由当时的住持泽庵宗彭复兴时将寺院移至现在
期刊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调研。他的莅临,令茶农们为之一振,也让平利这一“非主流”茶区进入人们的视野。  平利,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以出产“女娲茶”而著称。女娲茶,从外观上看,也许并无突出的地方,但这种茶却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含量达0.52~3.52ppm(浓度单位),高于国家规定的富硒茶标准(0.25~4.0ppm)。  锌硒含量丰
期刊
今年春茶采摘过后,天价茶再度甚嚣尘上。名山名茶几万一斤已属平常,就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茶也卖到数万元一斤……质疑声此起彼伏,茶的好坏、价格全凭商家一张嘴?天价茶频现的背后,究竟是物有所值还是过度炒作?有媒体评论,这是对茶行业“釜底抽薪式”伤害,茶已经“变味”了。  去年6月4日,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福州仙逝。张老生前一再强调,要做“一杯百姓喝得起的放心茶”,如今却面临有茶喝不起的尷尬。到底什么才
期刊
水仙茶饼,在记忆中,是温暖的画面。在今时,夏日午后,突然而至的雨,那些远去的,渐疏的影子,随着水仙茶饼,慢慢清晰起来。  记得小時候,清明前后,便可以看到母亲与祖母,挎着茶篓在后山的茶园里忙采茶,我们小辈的便跟在背后,摘花弄草。茶叶嫩黄,采下来的茶叶一定得用篓装不能压实,一篓篓满了倒到箩筐里再由父亲挑回家。  清明时节,天气时雨时晴,下雨时不能采茶,怕影响茶香,天晴时,大家就开始忙碌了。采回来的茶
期刊
虽已是初夏,但在寿宁却还宛如春日。晴爽的天气,太阳一落山,便顿时成秋,寒风瑟瑟,让人有些猝不及防。这座位于闽东北的小山城,在名优茶品种繁多的福建省,也许它显得并不怎么起眼。然而,在“低调”背后,卻有着省内其它茶区所无法复制的特质。  寿宁的茶区大隐隐于闽东大山深处,簇拥着60多万亩海拔500一1200米的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近2/3的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只要一进入它们的怀抱,就会被葱郁的绿海给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PassageToChineseTea》  “一人份”的喝茶方式,是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越来越频繁的泡茶法。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