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其中,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要部分,而低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本文着重对苏教版低年级数学课堂学习进行阐述及对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方法和课后作业进行介绍,旨在让学生能在接触数学的起始阶段就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关键词】数学课;快乐
提到快乐的课堂,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这些课堂中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但是数学课呢?多数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只有把知识、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统一到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注重解读教材、联系教材、运用教材,能更好地为快乐的数学课堂服务.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教材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数学的几点思考.
一、以丰富的画面,激发快乐神经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所教的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新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所有的情景,设计教学过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带来的成就和快乐体验.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游乐场,图中画了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直观的、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習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括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生动的故事,营造快乐气氛
数学教材经历了好几轮的修改,越来越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应当精心组织教学、挖掘教材,设计出学生容易接受、有教育意义、能把数学问题或知识贯穿其中的故事,使一节数学课是由一个故事情境整合贯穿始终的,让学生能随着故事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中认识了数字1~5.现在,笔者用一个故事把这个知识点贯穿其中.马上就要到教师节了,同学们准备庆祝这个节日,他们准备了两个节目:一名男生演奏风琴,三名女生表演舞蹈.为了让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同学们还布置了教室,如搬来了两盆花,吹了四个气球,在黑板上写了“教师节快乐”五个字,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案,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丰富了语言功底.在这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到家里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父母也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的快乐,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如果教师能把连续两节课的内容用一个故事相接恰,学生的学习就能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向主动快乐地追求知识,体验数学课堂的快乐,也为数学课堂营造了快乐的气氛.
三、以动态的处理,获得快乐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事物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思路形象化,让学生体会事情发展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学生能通过动态的过程轻松快乐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小朋友采丝瓜的情景图,由于画面静止,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将书中静态的图片以动态的效果呈现出来,演示把“原来……到现在摘了……到还剩下……”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图意,并正确地列出算式.通过动态的呈现,学生的思路清晰,并且能轻松快乐地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折正方形,在学生尝试展示之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对折,在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对折的过程,并向学生展示对折之后正方形的两边对称的样子.
四、以亲身的表演,感悟快乐情感
人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因此,实际操作是一种由表象到知识内化的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低年级的学生更乐于用操作、表演等实践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和深刻.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公交站台上下车的情景图,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表演.一人读题,几人表演上车、下车的情景.例如,在练习中,关于“李明和他的6个好朋友”这类解决问题,学生容易忘记李明,所以在遇到这类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来表演李明和6个好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是7个人.再如,“小朋友们在排队,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6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2位,求几个小朋友在排队”这种问题,学生比较难在脑海里想象排队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排一排、演一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的情绪中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实践,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而且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数学.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
五、以激励的评价,体会快乐成果
由于小学生处于以感官技能与形象思维发展为主的时期,其感性较强,容易受感染熏陶而形成在情绪选择上的偏好和走向.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知识和情感的发展,多给其安全、赞许、温暖、支持的精神情境,把鼓励带进课堂,哪怕是学生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之后,每人都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长和宽,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四条边的长,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学生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乘2;有的学生先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再相加;有的学生直接把四条边加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名学生的想法,适当地鼓舞他们,让他们体会并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己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更加彻底和全面,对他人作品的理解能更加透彻.
六、以多样的练习,体会实践乐趣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上挖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完成“倍的认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看谁反应快.教师拍3下手,让学生拍出教师的2倍;教师跺8下脚,然后问道:“8是谁的2倍?”让学生跺脚表示.教师先让学生和同桌玩这样的游戏,再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玩.再如,在完成“元角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超市购物,计算物品的总价,并经历付钱、找钱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活动,如让学生把自己闲置在家的物品拟定一个价格,带到学校来卖给有需要的学生,而自己可以去购买别人闲置但是自己需要的物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巩固课堂知识,也可以让每一件物品都发挥更大的价值.
通过课堂上的游戏练习或课后的活动,学生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也能挖掘游戏背后的数学逻辑关系和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理解和应用上都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数学课;快乐
提到快乐的课堂,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这些课堂中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但是数学课呢?多数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只有把知识、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统一到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注重解读教材、联系教材、运用教材,能更好地为快乐的数学课堂服务.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教材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数学的几点思考.
一、以丰富的画面,激发快乐神经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所教的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新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所有的情景,设计教学过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带来的成就和快乐体验.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游乐场,图中画了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直观的、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習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括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生动的故事,营造快乐气氛
数学教材经历了好几轮的修改,越来越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应当精心组织教学、挖掘教材,设计出学生容易接受、有教育意义、能把数学问题或知识贯穿其中的故事,使一节数学课是由一个故事情境整合贯穿始终的,让学生能随着故事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中认识了数字1~5.现在,笔者用一个故事把这个知识点贯穿其中.马上就要到教师节了,同学们准备庆祝这个节日,他们准备了两个节目:一名男生演奏风琴,三名女生表演舞蹈.为了让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同学们还布置了教室,如搬来了两盆花,吹了四个气球,在黑板上写了“教师节快乐”五个字,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案,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丰富了语言功底.在这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到家里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父母也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的快乐,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如果教师能把连续两节课的内容用一个故事相接恰,学生的学习就能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向主动快乐地追求知识,体验数学课堂的快乐,也为数学课堂营造了快乐的气氛.
三、以动态的处理,获得快乐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事物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思路形象化,让学生体会事情发展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学生能通过动态的过程轻松快乐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小朋友采丝瓜的情景图,由于画面静止,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将书中静态的图片以动态的效果呈现出来,演示把“原来……到现在摘了……到还剩下……”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图意,并正确地列出算式.通过动态的呈现,学生的思路清晰,并且能轻松快乐地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折正方形,在学生尝试展示之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对折,在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对折的过程,并向学生展示对折之后正方形的两边对称的样子.
四、以亲身的表演,感悟快乐情感
人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因此,实际操作是一种由表象到知识内化的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低年级的学生更乐于用操作、表演等实践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和深刻.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公交站台上下车的情景图,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表演.一人读题,几人表演上车、下车的情景.例如,在练习中,关于“李明和他的6个好朋友”这类解决问题,学生容易忘记李明,所以在遇到这类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来表演李明和6个好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是7个人.再如,“小朋友们在排队,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6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2位,求几个小朋友在排队”这种问题,学生比较难在脑海里想象排队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排一排、演一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的情绪中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实践,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而且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数学.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
五、以激励的评价,体会快乐成果
由于小学生处于以感官技能与形象思维发展为主的时期,其感性较强,容易受感染熏陶而形成在情绪选择上的偏好和走向.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知识和情感的发展,多给其安全、赞许、温暖、支持的精神情境,把鼓励带进课堂,哪怕是学生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之后,每人都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长和宽,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四条边的长,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学生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乘2;有的学生先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再相加;有的学生直接把四条边加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名学生的想法,适当地鼓舞他们,让他们体会并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己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更加彻底和全面,对他人作品的理解能更加透彻.
六、以多样的练习,体会实践乐趣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上挖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完成“倍的认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看谁反应快.教师拍3下手,让学生拍出教师的2倍;教师跺8下脚,然后问道:“8是谁的2倍?”让学生跺脚表示.教师先让学生和同桌玩这样的游戏,再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玩.再如,在完成“元角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超市购物,计算物品的总价,并经历付钱、找钱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活动,如让学生把自己闲置在家的物品拟定一个价格,带到学校来卖给有需要的学生,而自己可以去购买别人闲置但是自己需要的物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巩固课堂知识,也可以让每一件物品都发挥更大的价值.
通过课堂上的游戏练习或课后的活动,学生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也能挖掘游戏背后的数学逻辑关系和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理解和应用上都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