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舞蹈的“小辣椒”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7年央视春节晚会上,一段《红高粱模特队》几手让所有人记住了那个用眼睛舞蹈的“小辣椒”——王晓燕。见到王晓燕时,记者有门,分惊讶,惊讶于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材,也惊讶于她一如十几年前“大姑娘美”时闪亮、灵动的眼睛。
  
  我与“小辣椒”
  
  “如果说曾经的《大姑娘美》让我在舞蹈界站稳了脚跟,那么1997年央视春晚的‘小辣椒’则是真正让我在全国老百姓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当时那个小品里没有‘小辣椒’这个角色,是一个‘老拐’的人物,何庆魁老师找到我,说是春晚的一个小品,让我出演这个角色,我就飞到北京了。后来到北京后何老师说把这个人物改成‘小辣椒’的形象会更适合我,当时我跟何老师说,只要有镜头给我,我一定会让全国的观众记住我。最后我成功了,‘小辣椒’出名了,《红高粱模特队》这个小品获得了二等奖。”
  
  走上民族舞之路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得志和蜕变的经历,王晓燕亦如此。“我12岁考上吉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后分到吉林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工作。在学校时,我是学芭蕾舞的,脚骨折过3次,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因为什么节目都没有,我特别沮丧,甚至都想改行了,那段时期是我人生中最低潮的时期。”听着她淡淡地叙述那段经历,看得出她现在的心态已经很平和。
  “直到后来遇到了我的爱人,他认为我适合跳民族舞,就帮助我练习民族舞的基本功,由此我开始走上了民族舞的道路。慢慢地,开始有人找我演出了。1982年,我拿到了舞蹈生涯的第一个奖项,那是全国第一届中青年演员比赛,我表演的双人舞《追鱼》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从那开始,王晓燕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从“大姑娘美”到“小辣椒”
  
  “拿到第一个奖之后,我就开始不断地获奖,但那时我在舞蹈界并不是很出名。1990年,《大姑娘美》几乎让我一夜成名,在同行里,很多人说这部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的确,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当时在很多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仿佛会跳舞一样,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她。
  “那时候我觉得这部作品是我人生的一个顶峰,我觉得自己很难再超越它了。可是没想到后来的‘小辣椒’让我更加出名。”
  “大家都说我是个老少皆宜的人,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我。”王晓燕大笑着说。“其实做每件事情前我都没想到结果会是什么样,只想着先把事情做好。认真地去做好每件事情,努力了总会有惊喜的。”可以说,《大姑娘美》和“小辣椒”是王晓燕艺术生涯的两个顶峰。之后,她仍在继续着她的舞蹈艺术之梦,继续努力超越自己的成就。
  “我想活到老跳到老呢。”她哈哈大笑着说。在她的家里,有一个大大的架子,上面摆满了她这么多年来所获得的奖杯、证书。在30多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塑造了诸多风格迥异、个性鲜活的艺术形象。
  
  用眼睛舞蹈的精灵
  
  舞台上的王晓燕总是有一种灵动,总用一种特殊的力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那就是她的眼睛。这个有着精灵一样大眼睛的女子,在舞台上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在成功塑造了“小辣椒”这个形象之后,1998年,在舞蹈界非常受关注的首届中国舞蹈专业大奖“荷花奖”的激烈角逐中,王晓燕以含辛茹苦练就的实力,在《情思》中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关东妇女形象,令人心悦诚服地夺得了银奖。紧接着,在2000年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她又荣获了“优秀剧目创作”二等奖,2001年,凭借大型舞剧《关东女人》、她又一次获得了个人表演一等奖;2004年,她又参加了中国文联艺术团出访加拿大中国节的演出,同年,她担任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评委,并被文化部聘为第十一届“文华奖”评委会委员。
  在舞蹈表演的同时,王晓燕还潜心钻研舞蹈创作,创编了《找情郎》《关东情》《东北风》《印度姑娘》《佛舞》《乌拉风情》等大量舞蹈作品,其中《找情郎》获长白山文艺佳作奖;《东北风》参加中央电视台晚会获一等奖。同时,她还先后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校、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舞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在3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王晓燕多次参加国家级重大演出活动,曾代表国家多次出国访演。她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是国家一级演员。
  “这些成就都是过去,现在我还在保持身材。努力地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王晓燕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2006年,她获得了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她的学生获得了中国民族民间舞B级少年女子甲组二等奖。
  
  “春晚锻炼了我”
  
  “继1997年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之后,1998年、1999年我又参加了两次春晚,都是舞蹈的领舞。参加春晚挺锻炼自己的,排练、录像等等,到最后定下来。每一次排练自己就会得到一点提高,因为每次都对自己说要比之前做得好,不然就是在重复。”
  “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再参加春晚。”今年的王晓燕虽然没有参加春晚,但她依然不闲着,还有很多节目要演出,今年的歌舞晚会、中国文联主办的晚会、黑龙江的春节晚会、亚冬会,这个年前她又要到处飞,排练、演出就像燕子一样,她连接着南北的季节,传递着春的气息。
  艺术不会遗忘这个精灵一样的女子,观众不会。她的舞蹈让人难忘,她的眼睛让人难忘,就像不小心落入、凡间的精灵。她用眼睛舞蹈着自己,舞蹈着艺术,舞蹈着生命 在王晓燕的人生里,舞蹈是全部,舞蹈是生命。就像天边的彩虹,她说,只要有雨,她就会把自己最亮丽的色彩呈现给人们。
其他文献
随着各国在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开采业务的增长,对船用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亚洲先进的造船厂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凯士比集团着眼于亚洲船用阀门市场的需求潜力,在2015年末集团决定由KSB大连分公司负责完成双偏心船用阀门项目的开发工作,接下来完成手持订单的交付任务。项目的特点是工期非常紧张但成本控制要求严格,需要克服诸多影响项目进度的制约因素,在本身就缺乏足够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条件下,管理者就必
目的 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017418 (lncRNA 017418)和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重组蛋白P29 (rP29)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中的表达. 方法 重组融合表达菌株pET28a-P29/BL21与LB
2007年除夕,吕艺超将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了。这对于他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此前连续4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央视的春节晚会现场忙碌度过的。  吕艺超是山西省长治市人。2002年,他还是太原一所艺术学校的学生时,一次偶然机会。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节目编导看中了这个帅气而又稳重的小伙儿,便让他参与台里的一些工作。2004年毕业后,他在央视先后从事了舞台设计和舞美等
红袄绿裤花肚兜,缩肩梗脖腆着肚,哭笑无常的憨样傻样,土得掉“渣”,却土得可爱,土中透露出山里女子特有的酸溜溜火辣辣的野味和灵气。傻大姐高高伸出的大脚丫,男扮女装的笨拙媒婆,甚至洞房中别出心裁的“脱衣”,是丑,是怪,让人忍俊不禁、开怀捧腹的同时,却能轻而易举地品味出其中散发着的幽默和灵动。  10多年前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人称“土美、丑美、怪美”的“黄河派”歌舞曾抢尽了风头。她散发着扑面而来的黄土
春晚路漫漫    连续4年上春晚,这一切对于塔沟武校来说,并非一帆风顺。  2000年以前,少林塔沟武校一直以散打著称于世,塔沟人被称为“铁军”。而学校领导一直崇尚少林的内敛精神,对“出头露脸”之事十分不屑。  之前的1998年,由当年塔沟武校的学生创建并担任校长的宋江武校率先闯入了春晚,他们的《狗娃闹春》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为武术走向春晚开拓了道路。  2001年,少林塔沟武校的校领导“脑子终
也许在名人圈里他算不上出名,也许在艺术界里他算不上泰斗,但你不会没有看过他创作的小品。也许走在大街上和他擦肩而过你都没有认出他来,如果认出来了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长得很标准的农民,普普通通,看不出他身上的幽默细胞。但在春晚的那几个小时里,可能你的笑声有很多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就是何庆魁。  对于“神爹”名称的来历,何庆魁的小儿子何树成说,最初是子女跟父亲开玩笑,这样称呼他,现在很多人都这么叫。说他是
这个37岁的青岛男人有着一双“小眼睛”,或许正由于他这坏坏的、略带一丝乡土气息的形象,使他至今已塑造了无数家喻户晓的“坏蛋”角色  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军旅小品《东西南北兵》中“寥寥数语”的一闪而过,到2001年与春晚大腕黄宏初次合作的《家有老爸》《真情30秒》,再到2005年、2006年的《装修》《邻居》,他终于凭着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将一位“破了相”的大姐形象扎根在观众
小品界有名的“三赵”?赵本山、赵丽蓉、赵……还有哪一“赵”?赵德平啊!听到这个名字,被采访者总是一脸茫然,摇摇头。  “就是曾经给赵丽蓉写过小品剧本的那位。”“是他呀!哪一个是他写的?”仿佛幡然醒悟,又是一句反问,记者只能无语。  观众本该记住他——赵德平,一个为群众创作欢乐的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的团长、国家一级剧作家。经他创作编剧的小品曾数次在春节晚会上亮相,最早亮相的作品就是,19
《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好运来》《儿行千里》……自1997年以来,由“业余作曲家”戚建波谱写的歌曲,已经陆续有16首入选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观众送去欢乐和祝福,而他只是山东威海一中的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    初登春晚的“中国娃”    “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干层底,站得稳
吴昊,北京昌平人,生于1934年。《人民日报》原国内政治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一生3件事:上学读书,当右派,做新闻工作。写杂文是副业,所以总也没有高出“业余的水平”。聊以自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了十几年新闻官,是高级编辑,拿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退休了,又受托分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曾出版了《求全集》《搔痒集》《司里集》《小心你的鼻子》《吴昊杂文集》《台上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