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闻播音不仅体现播音员的基本功,更一度被誉为播音专业人员的看家本领,可见其地位的特殊性。播音过程中固定腔调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新闻播音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在新闻播音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固定腔调的限制,进一步做好新闻播音工作。
关键词: 新闻播音教学 固定腔调 应对方法
一、引言
新闻播音工作是播音从业人员有声语言创作工作的一种,担负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联系群众与政府等重要职能,被称为“最后的把关人”,其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新闻消息的传播乃至媒体公信力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新闻播音实践练习时,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因为固定腔调的出现导致新闻播音工作不尽如人意。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是叙事清楚、新鲜感强。很明显,固定腔调的出现必然与这两项基本要求相违背,是新闻播音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二、固定腔调及其表现形式
在广播电视的新闻播报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种播音腔调,他传达出来的有声语言语意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理解起来有障碍,无论文稿说的是什么事情,无论文稿是什么题材,播音员都是同一种腔调、同一种模式,甚至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形式、位置都相差无几,总以一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表达出来,我们称之为新闻播音中的固定腔调。通俗地理解,新闻播音的固定腔调就是单纯地念稿,是播音员在有声语言表达时“不走心”、“以不变应万变”导致的。
探究固定腔调出现的原因,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一味追求“播音腔”导致的,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已故老一辈播音学界泰斗张颂教授曾谈道,以前对“播音腔”的理解普遍是正面的,“播音腔”很好地体现播音“三性三感”的语言特点,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后来,播音语言的庄重性被误解成了刻板,亲切感被误解成谄媚的状态,也就逐渐形成外行人对“播音腔”的错误理解,并进一步导致固定腔调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播音质量和传播效果。
固定腔调以其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应对着内容万变的新闻稿件,从他们声音形式的特征看,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别:
1.“刻板调”
主要体现为节奏单一,语势单一,停顿较多而连接较少。新闻播音讲究“归堆抱团”,要求少停顿多连接,在表达过程中尤其注意根据语意设计合适的停顿及连接位置。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减少出错,播起稿件来一板一眼、煞有介事,不管句子长短与否,也不管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究竟如何,四平八稳,语势平平,甚至每一个句子的起调和落调的音高位置都是相似的,听起来十分刻板且乏味,毫无新意。
2.“拖沓调”
这种情况与“刻板调”很明显的区别在于停顿位置减少了,但是却一味地连接,错误地理解“新闻播音语势常扬”,不仅不加分析地将句尾音节上扬,而且往往将这个音节加重或者归音时严重超出原本的音高调值限制形成扭曲。这种固定腔调的形式往往伴随着气息轻浮、语调轻飘、音色发虚等问题。
3.“谄媚调”
播音的语言特点讲究“三性三感”,其中就有“亲切感”,说的是恳切谦和、息息相通。但在现今一些媒体中,出现了不少播音员为了“亲切”,很刻意地口语化,大量使用语气助词,由此为成长阶段的播音学生塑造了很不好的形象,让人感觉絮絮叨叨、十分小气,更有甚者满口“港台腔”,影响很不好。
新闻播音中的固定腔调很容易令人反感,更会严重影响传播效果,必须得克服,尤其对于学习阶段的人而言,树立正确的播音员意识,养成良好的播音习惯,掌握正确的播音技巧尤为重要。
三、应对固定腔调的方法
在新闻播音教学中,要使学生克服固定腔调,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然后加强学生对有声语言创作内部技巧的体验,并使用恰当的外部技巧对稿件进行表达。
1.理解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
张颂教授从播音创作的党性原则、创作源泉及新闻属性特征对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进行了定义。正确的创作道路立足于播音创作本身的特质,着眼于创作大环境,比较深刻且全面地反映了播音创作的质的规定性。新闻播音的语言技巧和声音形式必须以稿件的具体内容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进行处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播音工作遵循“叙事清楚,新鲜感要强”的原则。这里提到的“清楚”不仅指在播音表达时吐字归音清晰,还要求播音员进一步理解稿件内容之后,准确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和价值。“新鲜感”更要求播音员根据稿件内容调动自己的播讲愿望从而进行表达。
2.使用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加强体验
这里所说的内部技巧,主要指播音创作时对稿件内容的理解、感受,即体验。面对稿件,播音员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对文稿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达到“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的境界,进而使思想感情从集聚到迸发。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有不同的思想运动状态,新闻播音有其鲜明的语言特点,需要运用体验的技巧达到真实、新鲜。在体验的过程中,还要设想稿件内容传达时相应的受众及受众在了解这一内容后可能的反应,增强自身的身份感,丰富创作时的对象感,使体验更生动具体。
3.使用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具体体现
要使学生克服播音时的固定腔调,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播音创作时的语言表达外部技巧准确、贴切并且多样化。
新闻播音的语言以叙述语言为主,受叙述内容和写作手法多样化的影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要求根据内容的变化,让播音语言丰富多彩,语势上有起伏,节奏上有配合。
播音中要打破固定腔调,使语义表达清楚、准确,安排好恰当的停连很重要,重音的选择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分析好“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的位置及关系。重音在表达时方式很多,但基本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如弱中有强、强中有弱;低中走高、高中降低;快中有慢、慢中转快等,相应的可以采取虚实法、强弱法或者快慢法进行处理。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还要依靠恰当的语气实现,语气是内在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由波峰型、波谷型、上山型、下山型、半起型五种基本语势的变化体现的,通过五种语势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类型。在分析稿件的节奏时,要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关系,尤其注意“渗入句”的表达。
4.掌握灵动的话筒前状态
灵动的话筒前状态是建立在由具体稿件引发的强烈播讲愿望的基础上的。播音员面对文字稿件的内容,从分析到理解到感受,随着内容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感情也在不断深化,由一点一点地积聚,到最后将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已经非说不可,这就是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正确的话筒前状态。
影响话筒前状态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对语言表达内部技巧的掌握程度、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内部技巧的使用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播音工作是个体行为,形成的个体心理十分复杂,而在话筒前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播音工作不理想是播音专业学习者容易遇到的状况。话筒前常见的生理状况主要是紧张和懈怠两种。生理的紧张往往由心理紧张造成,在这种状态下,“口脑不一致”,思维跟不上语言的节奏,播音时语言十分刻板,谈不上灵活多变,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词不达意。懈怠的状态则表现为有气无力,播讲愿望很不强烈,情感消沉,表情麻木,思维停滞,反应迟钝。
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话筒前状态是随着稿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本身是运动的。
四、结语
播音工作讲究“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情声气结合”,思想感情是核心,而思想感情需要播音创作主体对稿件进行具体地分析、理解和感受。在新闻播音教学中,督促学生克服固定腔调,就是要学生充分意识到新闻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从稿件内容出发,恰当使用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最终“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4]杜朋.新闻播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文教资料,2011.
[5]万俊杰.新闻播音中出现固定腔调的原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2.
关键词: 新闻播音教学 固定腔调 应对方法
一、引言
新闻播音工作是播音从业人员有声语言创作工作的一种,担负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联系群众与政府等重要职能,被称为“最后的把关人”,其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新闻消息的传播乃至媒体公信力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新闻播音实践练习时,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因为固定腔调的出现导致新闻播音工作不尽如人意。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是叙事清楚、新鲜感强。很明显,固定腔调的出现必然与这两项基本要求相违背,是新闻播音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二、固定腔调及其表现形式
在广播电视的新闻播报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种播音腔调,他传达出来的有声语言语意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理解起来有障碍,无论文稿说的是什么事情,无论文稿是什么题材,播音员都是同一种腔调、同一种模式,甚至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形式、位置都相差无几,总以一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表达出来,我们称之为新闻播音中的固定腔调。通俗地理解,新闻播音的固定腔调就是单纯地念稿,是播音员在有声语言表达时“不走心”、“以不变应万变”导致的。
探究固定腔调出现的原因,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一味追求“播音腔”导致的,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已故老一辈播音学界泰斗张颂教授曾谈道,以前对“播音腔”的理解普遍是正面的,“播音腔”很好地体现播音“三性三感”的语言特点,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后来,播音语言的庄重性被误解成了刻板,亲切感被误解成谄媚的状态,也就逐渐形成外行人对“播音腔”的错误理解,并进一步导致固定腔调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播音质量和传播效果。
固定腔调以其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应对着内容万变的新闻稿件,从他们声音形式的特征看,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别:
1.“刻板调”
主要体现为节奏单一,语势单一,停顿较多而连接较少。新闻播音讲究“归堆抱团”,要求少停顿多连接,在表达过程中尤其注意根据语意设计合适的停顿及连接位置。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减少出错,播起稿件来一板一眼、煞有介事,不管句子长短与否,也不管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究竟如何,四平八稳,语势平平,甚至每一个句子的起调和落调的音高位置都是相似的,听起来十分刻板且乏味,毫无新意。
2.“拖沓调”
这种情况与“刻板调”很明显的区别在于停顿位置减少了,但是却一味地连接,错误地理解“新闻播音语势常扬”,不仅不加分析地将句尾音节上扬,而且往往将这个音节加重或者归音时严重超出原本的音高调值限制形成扭曲。这种固定腔调的形式往往伴随着气息轻浮、语调轻飘、音色发虚等问题。
3.“谄媚调”
播音的语言特点讲究“三性三感”,其中就有“亲切感”,说的是恳切谦和、息息相通。但在现今一些媒体中,出现了不少播音员为了“亲切”,很刻意地口语化,大量使用语气助词,由此为成长阶段的播音学生塑造了很不好的形象,让人感觉絮絮叨叨、十分小气,更有甚者满口“港台腔”,影响很不好。
新闻播音中的固定腔调很容易令人反感,更会严重影响传播效果,必须得克服,尤其对于学习阶段的人而言,树立正确的播音员意识,养成良好的播音习惯,掌握正确的播音技巧尤为重要。
三、应对固定腔调的方法
在新闻播音教学中,要使学生克服固定腔调,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然后加强学生对有声语言创作内部技巧的体验,并使用恰当的外部技巧对稿件进行表达。
1.理解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
张颂教授从播音创作的党性原则、创作源泉及新闻属性特征对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进行了定义。正确的创作道路立足于播音创作本身的特质,着眼于创作大环境,比较深刻且全面地反映了播音创作的质的规定性。新闻播音的语言技巧和声音形式必须以稿件的具体内容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进行处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播音工作遵循“叙事清楚,新鲜感要强”的原则。这里提到的“清楚”不仅指在播音表达时吐字归音清晰,还要求播音员进一步理解稿件内容之后,准确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和价值。“新鲜感”更要求播音员根据稿件内容调动自己的播讲愿望从而进行表达。
2.使用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加强体验
这里所说的内部技巧,主要指播音创作时对稿件内容的理解、感受,即体验。面对稿件,播音员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对文稿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达到“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的境界,进而使思想感情从集聚到迸发。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有不同的思想运动状态,新闻播音有其鲜明的语言特点,需要运用体验的技巧达到真实、新鲜。在体验的过程中,还要设想稿件内容传达时相应的受众及受众在了解这一内容后可能的反应,增强自身的身份感,丰富创作时的对象感,使体验更生动具体。
3.使用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具体体现
要使学生克服播音时的固定腔调,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播音创作时的语言表达外部技巧准确、贴切并且多样化。
新闻播音的语言以叙述语言为主,受叙述内容和写作手法多样化的影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要求根据内容的变化,让播音语言丰富多彩,语势上有起伏,节奏上有配合。
播音中要打破固定腔调,使语义表达清楚、准确,安排好恰当的停连很重要,重音的选择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分析好“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的位置及关系。重音在表达时方式很多,但基本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如弱中有强、强中有弱;低中走高、高中降低;快中有慢、慢中转快等,相应的可以采取虚实法、强弱法或者快慢法进行处理。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还要依靠恰当的语气实现,语气是内在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由波峰型、波谷型、上山型、下山型、半起型五种基本语势的变化体现的,通过五种语势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类型。在分析稿件的节奏时,要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关系,尤其注意“渗入句”的表达。
4.掌握灵动的话筒前状态
灵动的话筒前状态是建立在由具体稿件引发的强烈播讲愿望的基础上的。播音员面对文字稿件的内容,从分析到理解到感受,随着内容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感情也在不断深化,由一点一点地积聚,到最后将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已经非说不可,这就是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正确的话筒前状态。
影响话筒前状态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对语言表达内部技巧的掌握程度、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内部技巧的使用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播音工作是个体行为,形成的个体心理十分复杂,而在话筒前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播音工作不理想是播音专业学习者容易遇到的状况。话筒前常见的生理状况主要是紧张和懈怠两种。生理的紧张往往由心理紧张造成,在这种状态下,“口脑不一致”,思维跟不上语言的节奏,播音时语言十分刻板,谈不上灵活多变,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词不达意。懈怠的状态则表现为有气无力,播讲愿望很不强烈,情感消沉,表情麻木,思维停滞,反应迟钝。
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话筒前状态是随着稿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本身是运动的。
四、结语
播音工作讲究“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情声气结合”,思想感情是核心,而思想感情需要播音创作主体对稿件进行具体地分析、理解和感受。在新闻播音教学中,督促学生克服固定腔调,就是要学生充分意识到新闻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从稿件内容出发,恰当使用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最终“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4]杜朋.新闻播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文教资料,2011.
[5]万俊杰.新闻播音中出现固定腔调的原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