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创新人才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这个问题,从“激发求知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给予创造性行为鼓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求知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反映。而浓厚的兴趣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促进剂。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学生会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提问作为新课的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年纪和你们差不多的小男孩,在四年前把自己心爱的小盒子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现在,他想把小盒子挖出来。你们说,他该怎么做?”提问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笔者因势利导,引入新课:“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做科利亚。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他的故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吗?”通过质疑问难,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产生了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和情感潜能,从而引发创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了教师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他们往往对教师产生畏惧感,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的束缚,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意识根本不可能得到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
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呢?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发表不同于教材和教师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肯定其勇气和可取之处,再以诚挚的态度进行疏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学生处于这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独立的人格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敢想、敢做、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因素,努力寻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由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观察,多方面、多层次分析问题,结合自身理解,提出并表述不同的观点,灵活而巧妙地多方面构思,用以表现思维的多向性。鲁迅先生曾把学生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思维加工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给这座丰碑刻碑文时,大家兴趣很浓,纷纷发表见解,有的写:“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写:“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有的写:“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深化。
3.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如《凡卡》是教师常用来练习续写的篇目,以往教师为了与参考书的提示相统一,要求学生以悲剧结尾,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今,教师为学生解除了束缚,让学生自己进行创造性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构思,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跃然于纸上。有的学生为凡卡设计了第二次通信;有的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蓝本写出了凡卡后来的苦难经历;还有的学生再现了爷爷寻亲的感人场景。这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在想象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给予创造性行为鼓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手段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樹立创新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潜能,努力培养则会发展,放弃培养则会萎缩,从而消除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想方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课堂上,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常常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必须具备敏锐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点的能力,哪怕是点滴的思维火花,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并积极地把这种思维引向深处,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心灵满足,以激活他们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使创新品质得以不断强化。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形成“探索有理,创新光荣”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因素,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真理,鼓励学生开拓求异思维,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求知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反映。而浓厚的兴趣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促进剂。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学生会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提问作为新课的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年纪和你们差不多的小男孩,在四年前把自己心爱的小盒子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现在,他想把小盒子挖出来。你们说,他该怎么做?”提问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笔者因势利导,引入新课:“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做科利亚。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他的故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吗?”通过质疑问难,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产生了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和情感潜能,从而引发创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了教师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他们往往对教师产生畏惧感,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的束缚,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意识根本不可能得到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
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呢?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发表不同于教材和教师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肯定其勇气和可取之处,再以诚挚的态度进行疏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学生处于这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独立的人格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敢想、敢做、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因素,努力寻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由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观察,多方面、多层次分析问题,结合自身理解,提出并表述不同的观点,灵活而巧妙地多方面构思,用以表现思维的多向性。鲁迅先生曾把学生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思维加工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给这座丰碑刻碑文时,大家兴趣很浓,纷纷发表见解,有的写:“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写:“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有的写:“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深化。
3.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如《凡卡》是教师常用来练习续写的篇目,以往教师为了与参考书的提示相统一,要求学生以悲剧结尾,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今,教师为学生解除了束缚,让学生自己进行创造性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构思,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跃然于纸上。有的学生为凡卡设计了第二次通信;有的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蓝本写出了凡卡后来的苦难经历;还有的学生再现了爷爷寻亲的感人场景。这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在想象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给予创造性行为鼓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手段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樹立创新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潜能,努力培养则会发展,放弃培养则会萎缩,从而消除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想方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课堂上,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常常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必须具备敏锐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点的能力,哪怕是点滴的思维火花,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并积极地把这种思维引向深处,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心灵满足,以激活他们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使创新品质得以不断强化。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形成“探索有理,创新光荣”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因素,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真理,鼓励学生开拓求异思维,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