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学素朴底色 让教育回到根本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NBNBN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儒学在现代人文教育中的意义及开展儒学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提出儒学的普世价值在人生道德上具有素朴底色及开启心灵的作用,指出教育的根本是做人,而做人的学问正是儒学的精髓。本文从“开展儒学教育的背景”“开展儒学教育的理论认知”“开展方法与儒学教育的实践效果”三个大方面展开,论述儒学教育的背景、意义、方式、价值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儒学教育;理论认知;实践效果
  一、开展儒学教育的背景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青少年,是活在网络、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普遍流通的时代,形成了一个畸形文化抬头、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令人忧虑的局面,出现“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格”的现象。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重新审视、认知品质教育。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从国家层面看,“科学发展观”“以德治国”“八荣八耻”“建设和谐社会”等纲领性文件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从民间层面看,人们在经历一系列道德危害之苦后,痛定思痛,渴望有效的道德教育。那学校该做些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该怎样培养人?要达成“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修齐治平”的目标,必须以教育为根本,而学校是育人的主体,开展德育课程,培养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责无旁贷。
  二、开展儒学教育的理论认知
  (一)儒学沉浮,风云百年启示
  “儒学”,对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名称。儒学的沉浮伴随着文化精英的辩论。翻开中国悠远的历史,可以说,儒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正因为争论,才更彰显出儒学的价值。可惜的是,“罢黜百家”“焚书坑儒”“吃人的礼教”“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矫枉过正的推行论,文化的泛政治化倾向,近代历史的屈辱,都使儒学固有的价值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蓦然回首已百年,对儒学的普世性价值的缺位思考,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放大,乃是近百年来教育界的惨痛教训。学校是儒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条款之第三十小款对学校教育就有这样的阐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当我们揭开儒学的神秘面纱,走出学者的书斋,温情地唤醒、渗入青少年的心灵,成为学生一朝掬饮,终身受用的品质时,儒学方有其真正价值。
  (二)各美其美,走向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的“五常”,如今成了需要大力提倡或因缺失而要解决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教育教什么?人的价值取向该往哪儿去?”我们不会忘记封建专制者借用传统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灿烂文明和不竭源泉。“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如何教育人活得明白,活出一个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现阶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可以说丑恶现象是此起彼伏,人们的指责声也不绝于耳。曾经的“道德之国”“礼仪之邦”怎么了?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道德文明建设的滞后最为密切,甚至说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经济发展中忘记了“我是誰”,丧失了民族文化凭证,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对象”。中华民族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更要有荡涤污垢、抵御文明侵略的清流。
  (三)追本溯源,素朴生命底色
  人的素质的根源在于教育,通过教育,才能使国民认识到中华文明之美,唯此,中华文明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才有文明对话的资本。中华文明就蕴含在恢弘的国学里,国学者,从广义上说是“一国之学也”(章太炎语),从狭义上说,它是以我国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国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原发的精神和品格。
  1. 以“规”正言行
  清代李毓秀夫子编的儒学入门读物《弟子规》,内述尊亲爱友、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学习之道。杨淑芬老师说:“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是圣学的骨干,是结构的架子。落实《弟子规》里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其实《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读物,就算成年人读后对照自己的言行仍觉汗颜,“肯做,一生都遵守,不违背”一点都不容易。例如“冠必正,纽必结,立端正,步从容”这十二字就是仪容上的简单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不能完全做到。再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八字,当时邀请了家长来旁听,谈及现代交通的复杂,令父母担心,作为子女的起码礼节是出门和回家一定要告知父母。诵读《弟子规》后,家长给回的反馈是“有礼貌了”“孝顺多了”,这就是德育课后的收获。
  2. 以“仁”育心灵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第一经典,核心思想是“仁”,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仁”有多种释义,最通常也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在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中有一句名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曾被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所信奉,视它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曾被写进《法兰西共和国宣言》《世界人权宣言》中。现代人如果都能够将心比心,问心无愧,那么,空虚、冷漠又何从谈起呢?《论语》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关键词是“仁”“义”“乐”“孝”“礼”,这正是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核心价值的期望:“仁者爱人”“见利思义”“乐于忘忧”“礼尚往来”……不正是生命丰实而祥和的境界吗?
  3. 以“修”达纲目
  孙中山先生评《大学》,曰“中国政治哲学独有之宝贝”。《大学》启示人们要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管理自己与团队,讲的是修齐治平的大规律。当中提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大学》的精髓,其以“修身”为核心的做人准则仍时时敲打着我们狂躁的心灵。“修身”在八目中居中,提示了“修身”在儒家学说中的关键位置,“修身”也是一种最公平的、最人性的道德完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人也就是终生修身的过程。《大学》讲究“内圣外王”,首先就是强调要造就德、才“双优”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4. 以“度”量得失
  《中庸》,这部蕴含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的儒家经典,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但是,多年来《中庸》却一直蒙受着不白之冤——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庸庸碌碌、息事宁人、折中调和、各打五十大板。这种误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青少年中的口号“年青没有失败”“我是流氓我怕谁”“我的地盘我作主”“偶像崇拜现象”“网络上瘾”现象,如果不把握住这个中庸之“度”,缺乏淡泊宁静的心,恐怕难以走好从容的人生之路。对于治学,对于工作,对于生活,对于成功与失败,《中庸》无疑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最高的判断准则。
  (四)知行合一,直面世俗人生
  当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有了人文的底蕴,有了修身的品性,就有了提升人生境界,开拓心胸志趣,锻造健康人格的前提。然而,生活在纷繁芜杂的世俗社会里,置身于天涯咫尺的地球村中,我们还要经历风吹雨打,甚至会遇到生死攸关的考验,青少年能否“我自岿然不动”呢?这就要求知行合一,直面世俗人生而非陷入温室躲避。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的“兼济天下”“内圣外王”“匹夫有责”的思想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铁肩担道义”,为国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其实,当今社会的复杂特点本身就给了儒学证明其历久弥新价值的机会,将给德育工作带来新局面。
  今天,很多中国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似乎印证了美国这些极端保守主义者的“文化侵略”理念,沉陷在迷茫困顿中,有的甚至甘心充当“文化汉奸”,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八个字正像《易经》中的八卦,它展现的是那种无穷发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神奇规律,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不断,前进的步伐就将不可逆转。学校开展儒学校本课程,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周长的认识”一课展开教学实践,前有蕴伏、中有探究活动、后有发展渗透思想为主要策略,试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触摸“周长”核心概念,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动手操作;核心概念;本质;抽象  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在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教学中给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深刻领悟概念的本质及内涵,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上面写道:“问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和日本的小学生:‘吃的苹果是怎样来的?’”我们的小学生回答说是:“水果店买的。”日本小学生说:“去中国拿。”暂且不说报道的真实性及日本的强盗逻辑。但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小朋友不只是水果店里有,还应该告诉他们苹果的生产全过程和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回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历在目:做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崇高的终极目标;我
【摘 要】口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必备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将来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其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要重视基础,使学生做到精准口算。文章主要阐述了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再加以压缩熟记与科学训练,坚持口算形式的直观性、针对性和灵活多样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实效,增加对计算的兴趣。  【关键词】小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一线教师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课程内容来看,一方面,对于现成的课程文本内容,没人能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太多的内容还要有赖于在情景中互动生成,因此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样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需要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教研的机制。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教学方法,而每种方法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和解决真正问题的有效教研方案的出台。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校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一是缺少相应的语境和环境,部分学生的阅读时间都局限在英语课堂上,在课下和家里较少有温习和运用的机会;二是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兴趣程度低,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阅读效率低下。笔者结合自身在教研实践中的反思,对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究,认为阅读教学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教学
【摘 要】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输入”,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是“输出”。本文就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如何积累材料、了解习作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让阅读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习作服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兴趣;积累;方法  对于大多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阅读与写作一直是他们望而生畏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反思自身教学——为什么天天都在上语文课,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的能力却总不如人意呢?学生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很有必要,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并对其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在愉快而具有创意的学习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英语
摘 要:学习数学是一种经历,在经历中汲取经验。数学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反思习惯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思维方式。反思习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可以更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文章从目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反思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反思习惯的培养方式以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习惯;培养策略  当前
【摘 要】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科学教学创设了一个广阔而灵动的平台,推动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小学科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正视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教学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推动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教学信息的多元交互传播构建一个迥异的互动、交流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突出教学应用价值,使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科学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使学生把课上的研究所得很快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的情境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亲密的联系,激发学生去综合运用知识,为体现应用性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着眼于生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生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几乎不可能借助单一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通常都要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