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落实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深化师生互动环节,建设开放性实践平台,完善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加强学校的软文化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全人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创新;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62-02
教育创新一直是我国教育机构的改革方向,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不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层出不穷,有国外的成效经验也有国内的论证方案,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内各地区教育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创新人才的培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该目标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以开展高职院学生实践创新为主题的教育研究课题为依托平台,通过调查问卷、亲身实践等多种手段开展课题研究,对提高高职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几点剖析。
1、全面落实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社会,高职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要符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对员工所要求的专业技能,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需要开展工学结合,产学研并进的教学模式。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和社会声誉,只有两者互惠互利,工学结合才能落实到实处。开展“定向学习班”,教学内容采用特定企业的品牌产品和工程案例,教学模式与该企业的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扩大了企业在学生心目中的社会影响力,为企业奠定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库。同时学校的教学过程也扮演着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过程,使学生毕业就能较好的上岗工作,减少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学校在该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与学校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彻底消除学校与企业相脱离的现象。高职院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高职院学生的创新力主要让他们在生产技能岗位上能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创新改造。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了良好的岗位技能基础,才能萌发了实践创新的想法,通过上岗工作,创新想法得以实现。另外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要得到深层次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与支持,例如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定相关的校企合作制度,对私有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学校的相关的教学活动与企业共同参与等。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造成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有关。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自身挖掘传来的,不是别人教出来的,因此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自由地让学生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启发与纠正服务。要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上顺利开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声音、影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授课内容贴近实际案例等。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老师的启发与帮助,很多学生的创新力很难被挖掘。师生互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听从教师的安排,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力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在学生身上有效运作。通过问卷调查,良好的师生感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师生互动除了传统地在课堂进行外,可利用学校建立的精品课程网站和数字化资源,解决了师生互动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
3、高职院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践平台
高职院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差,有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甚至超过本科生。他们不擅长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喜欢动手解决问题,这正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力的目的所在。动手实践不同于理论研究,单靠一本书是不行的,需要学校为其提高开放性的实践平台。目前各学校建设的实践平台大多数为课程服务,学生利用的时间有限。实践平台的开放必然会增大学校的器材耗损,增大学校的开销,因此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结合基础和专业实验内容,构建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引入可使学生突破实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模拟实验。仿真实验室可以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既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完善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环节
创新来源于实践,加强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力。许多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选做研究和仿真类课题,往往因为实际对象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够完成设计实物,许多设计环节只能“纸上谈兵”,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培养和检验学生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功能无法全部实现。如果将上岗实习与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结合起来,工作岗位为其提供特定的设计实验平台和相关器材,没有实际对象和设计条件方面的障碍,可以设计实物,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综合实践设计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真刀真枪”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作风、使学生秉着科学态度开展实验,让学生独自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行方案。科研项目与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相结合,使学生从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中,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而后通过学校设立的创新实践平台,施展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好的道德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端正态度,学生是不会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更谈不上实践创新。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 创新能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岗位拥有热情,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创新。调查问卷显示:多数企业对员工的首要条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需要员工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团队精神、认真的态度等。目前高职院的学制大多数为三年制,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人文素质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就给高职院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人文素质,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6、加强学校的软文化建设
学校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基地、教学楼、公寓、休闲广场都应布置能启发学生热情的名人、名言、事迹等,通过不断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期开展以实践创新为主题的班会、演讲等,列举优秀事例,鼓舞学生斗志。另外学校可组织开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优秀的学校必然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的软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样重要,忽视软文化的建设,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7、辩证运用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手段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有效,而不是绝对有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差异较大,那些在西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合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因此要辩证地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手段。以高职教育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不可否认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但是我国的高职学生毕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如果一味的采用这种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根据课程性质辩证采用国外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受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国内各地的产业化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要根据地方的发展要求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能干篇一律。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制度不断更新与变革,高职教育必须应其形式而发展,高职教育也需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社会合格的技能人才。各高职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研究,但是在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下,基础教育大多不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大多数是纸上谈兵。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多数属于青少年阶段,是最容易被教化的阶段,基础教育模式决定学生的将来的思维方式,造成我国学生创新力不高的现状与基础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高校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双管齐下,这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职业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机器人”,学生才能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
(基金项目:江苏淮安信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教育研究课题(HXGJ09007))
参考文献:
[1]杨帅,浅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9,(21):20
[2]周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9-30
[3]杨帅,关于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开设的探讨与研究[J],陕西教育,2009(1):57
[4]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99-100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创新;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62-02
教育创新一直是我国教育机构的改革方向,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不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层出不穷,有国外的成效经验也有国内的论证方案,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内各地区教育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创新人才的培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该目标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以开展高职院学生实践创新为主题的教育研究课题为依托平台,通过调查问卷、亲身实践等多种手段开展课题研究,对提高高职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几点剖析。
1、全面落实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社会,高职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要符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对员工所要求的专业技能,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需要开展工学结合,产学研并进的教学模式。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和社会声誉,只有两者互惠互利,工学结合才能落实到实处。开展“定向学习班”,教学内容采用特定企业的品牌产品和工程案例,教学模式与该企业的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扩大了企业在学生心目中的社会影响力,为企业奠定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库。同时学校的教学过程也扮演着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过程,使学生毕业就能较好的上岗工作,减少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学校在该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与学校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彻底消除学校与企业相脱离的现象。高职院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高职院学生的创新力主要让他们在生产技能岗位上能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创新改造。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了良好的岗位技能基础,才能萌发了实践创新的想法,通过上岗工作,创新想法得以实现。另外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要得到深层次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与支持,例如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定相关的校企合作制度,对私有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学校的相关的教学活动与企业共同参与等。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造成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有关。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自身挖掘传来的,不是别人教出来的,因此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自由地让学生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启发与纠正服务。要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上顺利开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声音、影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授课内容贴近实际案例等。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老师的启发与帮助,很多学生的创新力很难被挖掘。师生互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听从教师的安排,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力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在学生身上有效运作。通过问卷调查,良好的师生感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师生互动除了传统地在课堂进行外,可利用学校建立的精品课程网站和数字化资源,解决了师生互动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
3、高职院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践平台
高职院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差,有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甚至超过本科生。他们不擅长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喜欢动手解决问题,这正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力的目的所在。动手实践不同于理论研究,单靠一本书是不行的,需要学校为其提高开放性的实践平台。目前各学校建设的实践平台大多数为课程服务,学生利用的时间有限。实践平台的开放必然会增大学校的器材耗损,增大学校的开销,因此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结合基础和专业实验内容,构建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引入可使学生突破实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模拟实验。仿真实验室可以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既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完善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环节
创新来源于实践,加强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力。许多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选做研究和仿真类课题,往往因为实际对象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够完成设计实物,许多设计环节只能“纸上谈兵”,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培养和检验学生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功能无法全部实现。如果将上岗实习与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结合起来,工作岗位为其提供特定的设计实验平台和相关器材,没有实际对象和设计条件方面的障碍,可以设计实物,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综合实践设计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真刀真枪”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作风、使学生秉着科学态度开展实验,让学生独自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行方案。科研项目与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相结合,使学生从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中,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而后通过学校设立的创新实践平台,施展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好的道德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端正态度,学生是不会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更谈不上实践创新。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 创新能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岗位拥有热情,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创新。调查问卷显示:多数企业对员工的首要条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需要员工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团队精神、认真的态度等。目前高职院的学制大多数为三年制,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人文素质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就给高职院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人文素质,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6、加强学校的软文化建设
学校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基地、教学楼、公寓、休闲广场都应布置能启发学生热情的名人、名言、事迹等,通过不断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期开展以实践创新为主题的班会、演讲等,列举优秀事例,鼓舞学生斗志。另外学校可组织开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优秀的学校必然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的软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样重要,忽视软文化的建设,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7、辩证运用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手段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有效,而不是绝对有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差异较大,那些在西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合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因此要辩证地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手段。以高职教育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不可否认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但是我国的高职学生毕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如果一味的采用这种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根据课程性质辩证采用国外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受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国内各地的产业化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要根据地方的发展要求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能干篇一律。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制度不断更新与变革,高职教育必须应其形式而发展,高职教育也需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社会合格的技能人才。各高职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研究,但是在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下,基础教育大多不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大多数是纸上谈兵。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多数属于青少年阶段,是最容易被教化的阶段,基础教育模式决定学生的将来的思维方式,造成我国学生创新力不高的现状与基础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高校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双管齐下,这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职业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机器人”,学生才能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
(基金项目:江苏淮安信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教育研究课题(HXGJ09007))
参考文献:
[1]杨帅,浅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9,(21):20
[2]周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9-30
[3]杨帅,关于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开设的探讨与研究[J],陕西教育,2009(1):57
[4]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