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借助自我觉察的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教学理论、教学伦理等方面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而且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反思涉及多个维度,本文中,笔者仅从研究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讨论。
一、反思具有研究的特点
“反思”这个词为中小学教师所熟悉,大致源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参与,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在此背景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成长=经验 反思”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由此,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反思等成为讨论与表达教师专业成长的热词。
“成长=经验 反思”意味着“经验”和“反思”本身是不一样的。杜威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这说明,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的结果只是经历,有经历不一定就能获得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认识到手伸进火里会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才能获得经验。从经历中获得经验需要“千金难买回头看”,“回头看”具有经验总结的特点。
为什么被烫伤呢?我们可能观察到火是明亮的,由此得出“明亮的东西会将我们烫伤”的经验,但这个经验经不起推敲,也不能实践运用。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可以说,从经历中获得经验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满足于此远远不够,因为经验有可能肤浅、狭隘和错误。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要让经验变得可靠,我们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
反思是对经验的依据、方法和结果进行主动、持久、周密的思考,目的在于获得更加正确、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比如,对所获得的火烫伤手的经验进行反思,我们可能发现,大型演唱会上歌迷挥舞荧光棒时手没有被烫伤,而用手接触不明亮的开水却会被烫伤。通过反思、比较,我们就会知道是高温而不是明亮烫伤了手。由此,我们不仅不把手伸进火里,而且要避免接触一切高温的东西。扩展开来,手是这样,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能这样。通过反思,我们获得了超出“手”和“火”的更加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能成为知识,对实践起到更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对经验和反思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结果,目的是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获得初步的经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目的在于获得更加合理的经验并将其发展为知识,改进实践。获取经验的过程带来经验量的扩充、增加,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直接经验;反思的过程和实践有可能给经验带来质的提升和改变。基于研究的要求,教学反思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反思规范,如:反思的态度要客观,尽量不让研究者个人的偏好和预期影响反思过程和结论;对问题要进行分析,分析要尽量详实、全面;得出结论要有根据,根据要尽量可靠,不能凭感觉得出结论,也不能凭片面的、个别的论据得出总体的结论。
二、教学反思要落实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得到落实。
1.课前反思要用好过去的经验
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它能使未来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课前反思是向后看,看的是自己曾经的与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经验。向后看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前看,是为了给即将实施的教学活动做规划。有了课前反思的基础,教学设计可以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课前反思体现了对未来教学负责、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让听课教师为之倾倒。课后,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準备这节课?”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也提醒我们,优秀教师在用一生的经验来上课,教学实践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前反思的对象是曾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经验,比如学生过去学这一部分内容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困难;可以是自己教这一部分内容的经验,如过去选择了什么内容、方法,效果如何,这些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宜于本次教学;可以是自己的学习经验,如自己在大学专业学习中有没有可以利用和借鉴的经验,结合今天的学生应该如何运用;还可以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20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设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的第一个课程目标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
2.课中反思要“适当分身”
课中反思指向当前教学,是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运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
课中反思比课前反思、课后反思更难,它要求教师“学会分身”,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审视:一是教学行动的我,比如我在讲解,我在管理班级;二是在思考并指挥做事的我,比如我要思考下一步干什么;三是观察正在做事、思考的我,思考的内容包括“我做对了吗”“我该如何调整”等。
分身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修养。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大多忙于做事,没有时间也抽不出多余的心理资源来想“我为什么这样做”,很难再找出另一个“我”来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然后迅速做出调整和改变;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比如专家型教师)关注的对象更宽,他们能分身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以及相关事物进行反思和调控。 实施课中反思的一种可选择策略是“适当慢”。在非紧急、非伤害的教育意外情境面前,教师所表现出的机智應该是控制自己即时反应的冲动,慢下来,在思考、规划以后再行动。
3.课后反思要善于自我观察和分析
课后反思是对刚完成的课堂教学回头看,目的在于从刚结束的教学经历中获得教学经验,为未来的教学积淀更加丰富的经验。
课后反思在实践中运用得最普遍,途径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撰写教学后记、开展课后研讨、进行自我反思等。笔者最推崇的一种方式是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其基本流程是:拍摄自己上常态课的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点评——规划未来的教学改进方案。整理和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能使以后的教学行为更科学、更深刻、更有效。
笔者以执教《我喜欢》后撰写的教学反思片段为例,做进一步阐释。
【实录】
师:今天学什么课文,你们知道吗?
生(齐):《我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
生(齐):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陈老师?
生(齐):喜欢。
【反思】
这里的提问显得很随意。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应该怎么回答?不回应会冷场,说“不喜欢”会让老师尴尬,所以最后只能选择说“喜欢”。这不是逼着学生说违心话、假话吗?之所以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学习内容是“我喜欢”,这样导入可以拉近师生感情。课后反思时发现,这样的提问价值不大,而且可能产生副作用,以后教学中不应该要求学生对情感选择等做公开表态,要给学生留下不公开表态的权力。
教学反思可以借助黄、黑、蓝三顶帽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发现和促进专业成长。“黄帽”是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积极因素是什么?“黄帽思维”有利于积淀教学勇气,帮助我们获得教学信心。“黑帽”是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有哪些风险?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问题?“黑帽思维”使我们审慎地对待教育,仔细地权衡教育,在决策和实践中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实践利益最大化,使教育损害最小化。“蓝帽”是新的发现和选择,关注的是:除了现有方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能不能以其他方式来做这件事?这里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蓝帽思维”是“黄帽思维”和“黑帽思维”之后的思维延续,是对新思路的探询和发现,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杜胜洁,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教学反思涉及多个维度,本文中,笔者仅从研究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讨论。
一、反思具有研究的特点
“反思”这个词为中小学教师所熟悉,大致源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参与,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在此背景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成长=经验 反思”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由此,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反思等成为讨论与表达教师专业成长的热词。
“成长=经验 反思”意味着“经验”和“反思”本身是不一样的。杜威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这说明,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的结果只是经历,有经历不一定就能获得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认识到手伸进火里会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才能获得经验。从经历中获得经验需要“千金难买回头看”,“回头看”具有经验总结的特点。
为什么被烫伤呢?我们可能观察到火是明亮的,由此得出“明亮的东西会将我们烫伤”的经验,但这个经验经不起推敲,也不能实践运用。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可以说,从经历中获得经验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满足于此远远不够,因为经验有可能肤浅、狭隘和错误。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要让经验变得可靠,我们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
反思是对经验的依据、方法和结果进行主动、持久、周密的思考,目的在于获得更加正确、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比如,对所获得的火烫伤手的经验进行反思,我们可能发现,大型演唱会上歌迷挥舞荧光棒时手没有被烫伤,而用手接触不明亮的开水却会被烫伤。通过反思、比较,我们就会知道是高温而不是明亮烫伤了手。由此,我们不仅不把手伸进火里,而且要避免接触一切高温的东西。扩展开来,手是这样,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能这样。通过反思,我们获得了超出“手”和“火”的更加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能成为知识,对实践起到更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对经验和反思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结果,目的是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获得初步的经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目的在于获得更加合理的经验并将其发展为知识,改进实践。获取经验的过程带来经验量的扩充、增加,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直接经验;反思的过程和实践有可能给经验带来质的提升和改变。基于研究的要求,教学反思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反思规范,如:反思的态度要客观,尽量不让研究者个人的偏好和预期影响反思过程和结论;对问题要进行分析,分析要尽量详实、全面;得出结论要有根据,根据要尽量可靠,不能凭感觉得出结论,也不能凭片面的、个别的论据得出总体的结论。
二、教学反思要落实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得到落实。
1.课前反思要用好过去的经验
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它能使未来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课前反思是向后看,看的是自己曾经的与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经验。向后看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前看,是为了给即将实施的教学活动做规划。有了课前反思的基础,教学设计可以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课前反思体现了对未来教学负责、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让听课教师为之倾倒。课后,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準备这节课?”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也提醒我们,优秀教师在用一生的经验来上课,教学实践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前反思的对象是曾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经验,比如学生过去学这一部分内容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困难;可以是自己教这一部分内容的经验,如过去选择了什么内容、方法,效果如何,这些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宜于本次教学;可以是自己的学习经验,如自己在大学专业学习中有没有可以利用和借鉴的经验,结合今天的学生应该如何运用;还可以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20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设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的第一个课程目标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
2.课中反思要“适当分身”
课中反思指向当前教学,是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运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
课中反思比课前反思、课后反思更难,它要求教师“学会分身”,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审视:一是教学行动的我,比如我在讲解,我在管理班级;二是在思考并指挥做事的我,比如我要思考下一步干什么;三是观察正在做事、思考的我,思考的内容包括“我做对了吗”“我该如何调整”等。
分身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修养。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大多忙于做事,没有时间也抽不出多余的心理资源来想“我为什么这样做”,很难再找出另一个“我”来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然后迅速做出调整和改变;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比如专家型教师)关注的对象更宽,他们能分身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以及相关事物进行反思和调控。 实施课中反思的一种可选择策略是“适当慢”。在非紧急、非伤害的教育意外情境面前,教师所表现出的机智應该是控制自己即时反应的冲动,慢下来,在思考、规划以后再行动。
3.课后反思要善于自我观察和分析
课后反思是对刚完成的课堂教学回头看,目的在于从刚结束的教学经历中获得教学经验,为未来的教学积淀更加丰富的经验。
课后反思在实践中运用得最普遍,途径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撰写教学后记、开展课后研讨、进行自我反思等。笔者最推崇的一种方式是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其基本流程是:拍摄自己上常态课的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点评——规划未来的教学改进方案。整理和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能使以后的教学行为更科学、更深刻、更有效。
笔者以执教《我喜欢》后撰写的教学反思片段为例,做进一步阐释。
【实录】
师:今天学什么课文,你们知道吗?
生(齐):《我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
生(齐):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陈老师?
生(齐):喜欢。
【反思】
这里的提问显得很随意。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应该怎么回答?不回应会冷场,说“不喜欢”会让老师尴尬,所以最后只能选择说“喜欢”。这不是逼着学生说违心话、假话吗?之所以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学习内容是“我喜欢”,这样导入可以拉近师生感情。课后反思时发现,这样的提问价值不大,而且可能产生副作用,以后教学中不应该要求学生对情感选择等做公开表态,要给学生留下不公开表态的权力。
教学反思可以借助黄、黑、蓝三顶帽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发现和促进专业成长。“黄帽”是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积极因素是什么?“黄帽思维”有利于积淀教学勇气,帮助我们获得教学信心。“黑帽”是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有哪些风险?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问题?“黑帽思维”使我们审慎地对待教育,仔细地权衡教育,在决策和实践中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实践利益最大化,使教育损害最小化。“蓝帽”是新的发现和选择,关注的是:除了现有方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能不能以其他方式来做这件事?这里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蓝帽思维”是“黄帽思维”和“黑帽思维”之后的思维延续,是对新思路的探询和发现,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杜胜洁,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