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思维指的是用已有的思维成分合成新的思维成分的思维过程。所以一个学生的成长,“创新”始终占有相当分量的角色。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分别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倡导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条件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启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关注学生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
“教无定法”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擅长,再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教学义务教育第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出一张圆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纸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倡导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共140本,还剩多少本”?教师可在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构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40本,发出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40本,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80本,发出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勵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十分有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让学生拿出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拿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参与的动机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困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大量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课堂上,我们应有趣味性的启发学困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通过表扬使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外,经常接近学困生,了解学困生,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又能使学困生毫不顾忌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困生逐步爱学数学,会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启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关注学生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
“教无定法”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擅长,再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教学义务教育第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出一张圆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纸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倡导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共140本,还剩多少本”?教师可在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构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40本,发出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40本,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本,发到各班180本,发出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勵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十分有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让学生拿出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拿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参与的动机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困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大量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课堂上,我们应有趣味性的启发学困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通过表扬使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外,经常接近学困生,了解学困生,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又能使学困生毫不顾忌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困生逐步爱学数学,会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