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人文素质的定义及其发展状况,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发展现状 实施途径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而15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科学教育旨在挣脱反动、极端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要学习古典语言,增加课程门类,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1.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人文素质实际上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二战以来,各国为修复深受战争创伤的家园,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物质生活丰富了,民主制度健全了,给人民带来了自由和享受。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理想泯灭、物欲横流等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的颓废之风。因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文教育又提上日程,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教育中给人文科学以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校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报告建议:“大学应重新修订课程,学生无论专修什么,都应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文文学的修养。”美国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目的的重点应从实际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了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在本报告准备之时,正是人类面临战争、犯罪、贫困所造成的种种不幸,而在过去的老路和另择新路之间彷徨之时,让我们向人类提供另一条路,这条路将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要求学校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to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做(learningto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的精神;(4)学会发展(learningtodevelop),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文献报道,日本、韩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
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质量。体育界亦是如此,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工作者只有全面发展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才能取得成功。
2.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的一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的现象。部分学生写起文章来,文理不通,字体不整,对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少数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优秀的道德传统一知半解,缺乏理想和责任感;相当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在挫折面前无能为力。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的反传统倾向,存在逆反心理和从众行为,偏重直观、感性的认识方式,偏离了自我价值取向。这些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
2.1社会观念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过去传统、单一、封闭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多元化,各种思潮、学说接踵而来,对部分学生而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心态混乱、行为失范。
2.2家庭影响。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是陌生的。加之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接受不了任何挫折。
2.3学校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环节略显薄弱。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纵横交错,边缘学科、交叉科学层出不穷。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文教育的通力合作,而高校教育中,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上,重学科性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轻视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重专业能力轻综合能力。因此,应以一种历史责任感消除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和文化心态。
2.4体育竞技中存在的某些暴力倾向。体育竞赛双方身体接触中,剧烈的身体负荷同起伏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畅快淋漓的愉悦感,另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的物化倾向,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无疑加重了人们的精神负担,人们在寻求某种场所达到精神解脱的愿望中,很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侵犯行为,乃至形成伤害性暴力。
无论是人才方面的竞争还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特点,无论是体育经济的特点还是现代人人格失落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在体育教育界,面对我国体育人才素质的结构的现状和体育人才今后发展的前景,加强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3.体育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广,有身体素质、智力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笔者认为,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3.1端正办学思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视素质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的看法。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观,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职业至上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明确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为何而生”的教育和“如何而生”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3.2完善教学体系,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现行的体育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多形成于学习前苏联经验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当代体育发展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一方面根据市场的变化特点,巩固基础,扩大口径,文理结合,使学生有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同时强化和规范第二课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
3.3以科研促教,以教改促教,提高教师素质。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人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应以加强师德教育为核心,以科研为载体,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实践证明,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创造性地将实践检验过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指导实践,从而使学生获益匪浅。
3.4采用理论教育心理训练,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竞技场上的较量,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体育专业人才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心理。开设运动心理学等课程既要重视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又要进行个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4.结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校教育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体育院校培训人才的目标,必须是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参考文献:
[1]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2]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3]张应强.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11).
[4]张贵新,饶从满.国际教师专业特性论介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关键词: 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发展现状 实施途径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而15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科学教育旨在挣脱反动、极端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要学习古典语言,增加课程门类,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1.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人文素质实际上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二战以来,各国为修复深受战争创伤的家园,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物质生活丰富了,民主制度健全了,给人民带来了自由和享受。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理想泯灭、物欲横流等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的颓废之风。因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文教育又提上日程,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教育中给人文科学以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校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报告建议:“大学应重新修订课程,学生无论专修什么,都应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文文学的修养。”美国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目的的重点应从实际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了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在本报告准备之时,正是人类面临战争、犯罪、贫困所造成的种种不幸,而在过去的老路和另择新路之间彷徨之时,让我们向人类提供另一条路,这条路将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要求学校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to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做(learningto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的精神;(4)学会发展(learningtodevelop),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文献报道,日本、韩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
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质量。体育界亦是如此,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工作者只有全面发展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才能取得成功。
2.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的一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的现象。部分学生写起文章来,文理不通,字体不整,对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少数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优秀的道德传统一知半解,缺乏理想和责任感;相当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在挫折面前无能为力。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的反传统倾向,存在逆反心理和从众行为,偏重直观、感性的认识方式,偏离了自我价值取向。这些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
2.1社会观念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过去传统、单一、封闭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多元化,各种思潮、学说接踵而来,对部分学生而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心态混乱、行为失范。
2.2家庭影响。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是陌生的。加之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接受不了任何挫折。
2.3学校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环节略显薄弱。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纵横交错,边缘学科、交叉科学层出不穷。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文教育的通力合作,而高校教育中,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上,重学科性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轻视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重专业能力轻综合能力。因此,应以一种历史责任感消除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和文化心态。
2.4体育竞技中存在的某些暴力倾向。体育竞赛双方身体接触中,剧烈的身体负荷同起伏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畅快淋漓的愉悦感,另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的物化倾向,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无疑加重了人们的精神负担,人们在寻求某种场所达到精神解脱的愿望中,很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侵犯行为,乃至形成伤害性暴力。
无论是人才方面的竞争还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特点,无论是体育经济的特点还是现代人人格失落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在体育教育界,面对我国体育人才素质的结构的现状和体育人才今后发展的前景,加强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3.体育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广,有身体素质、智力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笔者认为,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3.1端正办学思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视素质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的看法。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观,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职业至上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明确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为何而生”的教育和“如何而生”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3.2完善教学体系,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现行的体育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多形成于学习前苏联经验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当代体育发展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一方面根据市场的变化特点,巩固基础,扩大口径,文理结合,使学生有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同时强化和规范第二课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
3.3以科研促教,以教改促教,提高教师素质。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人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应以加强师德教育为核心,以科研为载体,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实践证明,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创造性地将实践检验过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指导实践,从而使学生获益匪浅。
3.4采用理论教育心理训练,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竞技场上的较量,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体育专业人才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心理。开设运动心理学等课程既要重视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又要进行个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4.结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校教育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体育院校培训人才的目标,必须是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参考文献:
[1]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2]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3]张应强.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11).
[4]张贵新,饶从满.国际教师专业特性论介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