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在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融合后,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低碳经济,为马克思生态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
1.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内涵和意义
1.1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生态思想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1.2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仍然按照工业文明的模式进行建设,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将同时并且彼此加强,因此,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正如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可能性空间,即选择的自由度;但是,人们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占有和改造,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发展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着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
2.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础条件
2.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就探寻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思想都是实现回归原始的本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4]。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传统思想便是“天人合一”与“强本节用”的统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结合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理念的基石。
2.2当代中国生态理论和实践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立即想全国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改革开放后,保护植被,防止乱砍滥伐成为邓小平所关注的最大的生态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和恢复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严格监管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准入,预防人为活动导致新的生态破坏,深化生态示范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5],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近远期、城乡间的生态保护需要,突出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设、管理、评估等重点问题。统一监管,各司其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中国梦时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6]。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形成一套基本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生态法制建设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
3.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路径与对策
3.1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化和时代化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社会的系统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建立健全政府的生态发展制度,强化政策导向,明确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与指标;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宽至人口、资源、环境、教育各個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体系;就必须将科技创新大力应用到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和推广节约的、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的具体升华,从一个被经济发展所掩盖不被重视的生态问题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性。
3.2马克思生态思想大众化和本土化
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还是全社会的共同的任务,只有使人民大众自觉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带动全社会的关注,引起全社会的支持,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发到自觉。所以,在实践中,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期,精心组织自然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公共回收设施;政府政策研究过程中要更多参考公民意见与建议,制定并完善生态保护的公共参与政策,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丰富和完善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1995:742-7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1995:55.
[3]庄子·外篇.知北游》[O]远方出版社.
[4][5]《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国环保网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130201162726453,2013/02/0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
1.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内涵和意义
1.1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生态思想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1.2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仍然按照工业文明的模式进行建设,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将同时并且彼此加强,因此,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正如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可能性空间,即选择的自由度;但是,人们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占有和改造,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发展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着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
2.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础条件
2.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就探寻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思想都是实现回归原始的本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4]。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传统思想便是“天人合一”与“强本节用”的统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结合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理念的基石。
2.2当代中国生态理论和实践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立即想全国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改革开放后,保护植被,防止乱砍滥伐成为邓小平所关注的最大的生态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和恢复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严格监管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准入,预防人为活动导致新的生态破坏,深化生态示范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5],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近远期、城乡间的生态保护需要,突出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设、管理、评估等重点问题。统一监管,各司其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中国梦时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6]。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形成一套基本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生态法制建设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
3.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路径与对策
3.1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化和时代化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社会的系统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建立健全政府的生态发展制度,强化政策导向,明确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与指标;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宽至人口、资源、环境、教育各個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体系;就必须将科技创新大力应用到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和推广节约的、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的具体升华,从一个被经济发展所掩盖不被重视的生态问题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性。
3.2马克思生态思想大众化和本土化
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还是全社会的共同的任务,只有使人民大众自觉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带动全社会的关注,引起全社会的支持,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发到自觉。所以,在实践中,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期,精心组织自然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公共回收设施;政府政策研究过程中要更多参考公民意见与建议,制定并完善生态保护的公共参与政策,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丰富和完善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1995:742-7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1995:55.
[3]庄子·外篇.知北游》[O]远方出版社.
[4][5]《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国环保网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130201162726453,2013/02/0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