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和源泉,给企业带来了更具优势的运营效率和效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地位崇高,它所包含的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货币理论、价值规律与竞争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企业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就告诉我们,商品不同于劳动产品,它具有两重因素。一方面,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总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能离开商品体本身,并且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具有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创造商品的有用性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劳动成果。生产商品耗费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虽然一致,但量上不同,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它与在商品上费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动。
2.货币理论
“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1],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是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了商品与货币间的矛盾。如果商品无法交换成货币,这一矛盾就不能解决。
商品经济中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五大职能上。第一是价值尺度。货币的此项职能把本身变成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可以以价格的形式间接衡量商品的价值。第二是流通手段。货币出现之后,买和卖的环节时常有可能脱节,有取得货币却不购买的人,就会使得一部分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这样的“鸿沟”总会给商品占有者带来“惊险的跳跃”[1]。第三是支付手段。货币可以偿还债务、支付租金、缴纳利息、发放工资和征收赋税。此外還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3.价值规律与竞争理论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并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的,这样就形成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求经常不一致,造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但价格会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两股力量的碰撞就会产生竞争,竞争就是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促使生产者提升技术改善管理,从而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降低市场价值的。
二、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企业竞争力,现在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定义。我国竞争力问题研究著名学者金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2]。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三大要素。
企业竞争力是一家企业具有的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更高运作效率的,对内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盈利与发展,对外始终能保证良好的市场反馈的综合素质。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能够在同类或相近的产品和服务群中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使自己在市场中能处于有利地位;二是经营和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综合运用各类资源,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十分突出,生产效率高;三是适应环境,审时度势的可持续性,其他企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要长期较稳定地保持下来。
三、劳动价值理论与企业竞争力的联系
1.商品二因素与企业竞争力
对商品二因素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使得企业上下对企业的概念和职责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什么是企业?“企”是企图,“业”是特指工商业等领域的事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它不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财富,而且它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上广大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企业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其提供的商品,满足了这个社会足够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让渡自身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以换取其价值,并获得利润,市场上的购买者通过商品交换获得了它的使用价值,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所以,工业企业的基本职能应该是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利用技术与设备,改造原材料的性质和形状,生产出市场中所需要的产品,自身也会获得业务收入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商业企业的基本职能则应该是通过商品的转移或者价值的交换,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产品适合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去发现市场、寻找商机,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客户和用户的想法和体验。有实力和有成长性的企业同时还要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并开出一条产品的差异化路径以占领市场,以产品研发和独特创意开拓新市场,打造竞争优势。
2.劳动二重性与企业竞争力
劳动二重性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就具体劳动而言,一个是,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了社会分工,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表现为行业细分甚至地域分工,这种有用劳动以及它引起的行业乃至地域的划分提醒着企业,要时刻明确企业生产的目的,使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原材料等符合细分市场的定位。企业或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的布局和运营更要重视专业化、科学化的相应的具体劳动的参与;然后是,由于“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1],所以企业的生产活动里,不只是要重视工人的劳动和配备的劳动工具等,还要注意到具体劳动只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部分,生产产品的原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企业应该同样尽可能地保障原材料来源渠道的安全和稳定,以及购进原材料的质量。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只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对企业而言,不是新知识、新科技、管理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管理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3]。科技劳动和知识劳动都是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的或自乘的劳动,他们进行的更多时候是脑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由于他们掌握了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往往这类人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不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劳动是由劳动者开展的,劳动力是最根本的最活跃的要素,因此人力资本的实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4]。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增强其在生产中的协调和创新能力,最終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而且,在物质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时代,唯独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增趋势[5]。因此,企业竞争力有赖于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性是相当重要的条件,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3.货币理论与企业竞争力
货币出现后,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中的买和卖可能脱节,这对于只有将商品卖出完成“惊险的跳跃”,才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保障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缩短资金周转的时间的企业来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此外,从货币众多的支付手段可以获得启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要善于配置好自己的资产,管理好企业资金。企业的财务行为要紧贴金融市场的风向,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要时刻把握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将它们两两统筹协调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基本的投融资及分配收益。
4.价值规律、竞争理论与企业竞争力
因为价值规律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商品价格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实的市场中,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是不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会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在不同部门间进行转移,造成较大的生产性损失和浪费。绝大多数商品依然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的状态,只有极少部分商品供求偏紧[6]。这不仅警示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措施防范供求的严重失衡,而且说明了企业不能盲目追逐短期利益,盲目大规模生产和不成熟地进入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这样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故企业如果能够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就能够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最终能够获得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反之,如果企业生产的个别劳动耗费高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它的生意就面临亏本。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与发展企业制度安排
在这个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越来越多行业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发生新的变化,即朝着“扁平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构建与管理模式能提高消费者与竞争对手等各类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效率,增加企业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灵感,提升企业对外部市场与政府政策冲击的反应与处理能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决定了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抗压与遭受冲击的能力。股东、董事、经理人之间应该要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利益共同体,不同角色的经营者和投资者行使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责任义务,共同分享企业运作带来的业绩收益。完善问责制度,加强财务披露和风险管理,打造一支职业化、高质量、和谐的经营与管理团队,从而保证企业的长期规划有序执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能更加灵活自如。秉承着诚信和责任的治理理念,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坚持推进企业创新
企业要学会对外学习吸收先进技术,不仅要善于从国内外引进先进技术,还要懂得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现状消化与再创新。要将创新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和理念中,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激励,加强专利保护意识。要提高公司创新人才的福利待遇,有目的地培养创新团队,提供更多技术创新研发资金,并积极把握政府良好的扶持创新的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支持机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友好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共同培养、定向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机制。企业应该把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契机,立足于市场,依托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与灵活运用。
3.以人力资本积蓄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要善于运用资金,合理理财,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新技术革命后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长远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必须依靠人力资本拉动整体经济效益的阶段了。一方面,企业要努力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水平引进人才,做好与周边的科研和学术机构的良好沟通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试验田和实践基地,是科教单位和整个市场成为企业稳定的人才宝库。另一方面,要激发人力资本的活力。在企业内部,不仅要对产业研发有关的项目进行经费支持,还要对一下创新项目、试验项目给予同样的支持。要处理好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吸引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的人才向企业的汇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现有体制内,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确立好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对于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在不变的原则与放活的政策下进行适当探索。还要优化人力资本的整合配置,争取人尽其才。
4.深耕市场
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要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状况,掌握其偏好,要统计、比较和分析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市场结构和自身所处的地位。在获取了市场信息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判断之后,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走低成本或者差异化路线,打造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要采取一系列推销活动,包括制定多元化销售战略、建立情报系统、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注重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此外,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仅要有区域化、国际化的眼光,把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对准更广阔的空间,并开拓新的产品领域,而且要学会寻求多方协作,制定更加完备和灵活的发展战略战术。
站在政府的角度,要使市场中的各行业出现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就得发挥其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创新体制,对企业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放松对企业的过多的规制,通过政府工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这是为企业强化市场竞争力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
[3]李荣群.以劳动价值论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4):44.
[4]张石森.核心竞争力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6.
[5]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2012年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23.
[6]中国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状态[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1/22/t20080122_14323293.shtml,2008-01-22.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企业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就告诉我们,商品不同于劳动产品,它具有两重因素。一方面,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总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能离开商品体本身,并且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具有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创造商品的有用性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劳动成果。生产商品耗费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虽然一致,但量上不同,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它与在商品上费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动。
2.货币理论
“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1],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是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了商品与货币间的矛盾。如果商品无法交换成货币,这一矛盾就不能解决。
商品经济中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五大职能上。第一是价值尺度。货币的此项职能把本身变成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可以以价格的形式间接衡量商品的价值。第二是流通手段。货币出现之后,买和卖的环节时常有可能脱节,有取得货币却不购买的人,就会使得一部分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这样的“鸿沟”总会给商品占有者带来“惊险的跳跃”[1]。第三是支付手段。货币可以偿还债务、支付租金、缴纳利息、发放工资和征收赋税。此外還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3.价值规律与竞争理论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并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的,这样就形成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求经常不一致,造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但价格会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两股力量的碰撞就会产生竞争,竞争就是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促使生产者提升技术改善管理,从而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降低市场价值的。
二、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企业竞争力,现在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定义。我国竞争力问题研究著名学者金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2]。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三大要素。
企业竞争力是一家企业具有的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更高运作效率的,对内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盈利与发展,对外始终能保证良好的市场反馈的综合素质。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能够在同类或相近的产品和服务群中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使自己在市场中能处于有利地位;二是经营和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综合运用各类资源,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十分突出,生产效率高;三是适应环境,审时度势的可持续性,其他企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要长期较稳定地保持下来。
三、劳动价值理论与企业竞争力的联系
1.商品二因素与企业竞争力
对商品二因素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使得企业上下对企业的概念和职责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什么是企业?“企”是企图,“业”是特指工商业等领域的事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它不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财富,而且它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上广大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企业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其提供的商品,满足了这个社会足够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让渡自身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以换取其价值,并获得利润,市场上的购买者通过商品交换获得了它的使用价值,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所以,工业企业的基本职能应该是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利用技术与设备,改造原材料的性质和形状,生产出市场中所需要的产品,自身也会获得业务收入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商业企业的基本职能则应该是通过商品的转移或者价值的交换,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产品适合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去发现市场、寻找商机,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客户和用户的想法和体验。有实力和有成长性的企业同时还要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并开出一条产品的差异化路径以占领市场,以产品研发和独特创意开拓新市场,打造竞争优势。
2.劳动二重性与企业竞争力
劳动二重性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就具体劳动而言,一个是,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了社会分工,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表现为行业细分甚至地域分工,这种有用劳动以及它引起的行业乃至地域的划分提醒着企业,要时刻明确企业生产的目的,使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原材料等符合细分市场的定位。企业或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的布局和运营更要重视专业化、科学化的相应的具体劳动的参与;然后是,由于“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1],所以企业的生产活动里,不只是要重视工人的劳动和配备的劳动工具等,还要注意到具体劳动只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部分,生产产品的原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企业应该同样尽可能地保障原材料来源渠道的安全和稳定,以及购进原材料的质量。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只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对企业而言,不是新知识、新科技、管理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管理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3]。科技劳动和知识劳动都是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的或自乘的劳动,他们进行的更多时候是脑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由于他们掌握了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往往这类人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不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劳动是由劳动者开展的,劳动力是最根本的最活跃的要素,因此人力资本的实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4]。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增强其在生产中的协调和创新能力,最終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而且,在物质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时代,唯独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增趋势[5]。因此,企业竞争力有赖于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性是相当重要的条件,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3.货币理论与企业竞争力
货币出现后,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中的买和卖可能脱节,这对于只有将商品卖出完成“惊险的跳跃”,才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保障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缩短资金周转的时间的企业来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此外,从货币众多的支付手段可以获得启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要善于配置好自己的资产,管理好企业资金。企业的财务行为要紧贴金融市场的风向,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要时刻把握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将它们两两统筹协调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基本的投融资及分配收益。
4.价值规律、竞争理论与企业竞争力
因为价值规律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商品价格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实的市场中,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是不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会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在不同部门间进行转移,造成较大的生产性损失和浪费。绝大多数商品依然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的状态,只有极少部分商品供求偏紧[6]。这不仅警示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措施防范供求的严重失衡,而且说明了企业不能盲目追逐短期利益,盲目大规模生产和不成熟地进入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这样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故企业如果能够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就能够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最终能够获得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反之,如果企业生产的个别劳动耗费高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它的生意就面临亏本。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与发展企业制度安排
在这个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越来越多行业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发生新的变化,即朝着“扁平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构建与管理模式能提高消费者与竞争对手等各类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效率,增加企业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灵感,提升企业对外部市场与政府政策冲击的反应与处理能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决定了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抗压与遭受冲击的能力。股东、董事、经理人之间应该要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利益共同体,不同角色的经营者和投资者行使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责任义务,共同分享企业运作带来的业绩收益。完善问责制度,加强财务披露和风险管理,打造一支职业化、高质量、和谐的经营与管理团队,从而保证企业的长期规划有序执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能更加灵活自如。秉承着诚信和责任的治理理念,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坚持推进企业创新
企业要学会对外学习吸收先进技术,不仅要善于从国内外引进先进技术,还要懂得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现状消化与再创新。要将创新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和理念中,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激励,加强专利保护意识。要提高公司创新人才的福利待遇,有目的地培养创新团队,提供更多技术创新研发资金,并积极把握政府良好的扶持创新的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支持机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友好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共同培养、定向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机制。企业应该把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契机,立足于市场,依托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与灵活运用。
3.以人力资本积蓄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要善于运用资金,合理理财,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新技术革命后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长远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必须依靠人力资本拉动整体经济效益的阶段了。一方面,企业要努力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水平引进人才,做好与周边的科研和学术机构的良好沟通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试验田和实践基地,是科教单位和整个市场成为企业稳定的人才宝库。另一方面,要激发人力资本的活力。在企业内部,不仅要对产业研发有关的项目进行经费支持,还要对一下创新项目、试验项目给予同样的支持。要处理好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吸引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的人才向企业的汇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现有体制内,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确立好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对于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在不变的原则与放活的政策下进行适当探索。还要优化人力资本的整合配置,争取人尽其才。
4.深耕市场
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要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状况,掌握其偏好,要统计、比较和分析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市场结构和自身所处的地位。在获取了市场信息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判断之后,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走低成本或者差异化路线,打造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要采取一系列推销活动,包括制定多元化销售战略、建立情报系统、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注重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此外,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仅要有区域化、国际化的眼光,把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对准更广阔的空间,并开拓新的产品领域,而且要学会寻求多方协作,制定更加完备和灵活的发展战略战术。
站在政府的角度,要使市场中的各行业出现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就得发挥其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创新体制,对企业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放松对企业的过多的规制,通过政府工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这是为企业强化市场竞争力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
[3]李荣群.以劳动价值论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4):44.
[4]张石森.核心竞争力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6.
[5]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2012年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23.
[6]中国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状态[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1/22/t20080122_14323293.shtml,200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