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劳务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但是由于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般都是由整个社会分摊高等教育的成本,因此也就决定了它要作为非盈利组织来经营。而非盈利组织的核心制度是理事会制度,在市场条件下,理事会的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教育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而中国高等院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法人经营组织。
关键词外部性 非盈利性组织 理事会 价格弹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各个大学纷纷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所谓的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平民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这一教育产品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最为严重后果的当然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来说,既有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也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就高等院校自身方面,是否在以一个正常的经营模式在提供着能够为社会带来最大外部性的教育产品呢?
1 教育劳务也是一种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商品
因为它的边际成本大于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受教育的人,则需要多付出相当一部分的货币成本。这是区别于公共物品的,好比说是马路,在固定资本的投资完成后,不论有多少人走过这条马路,基本上它的成本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了。因而,教育产品尤其是比较“昂贵”的大学教育是具有排他性的,在一定的成本规模下,某些人使用了这些产品,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将无法享受,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这些特性决定了教育产品在市场上是具有竞争性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其他商品是相似的,即都可以通过经营某类产品并在市场上出售来获取利润。
2 教育产品却又有着相较其他商品特殊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
教育劳务的提供不仅使教育行业本身获取了利润,而且还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因为不管是任何企业、行业,它们的正常运转与发展都离不开合适的人才,而除了一些极其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外,这些人才则需要有比较长时间的更为基本的教育才能够发挥实际的作用,这些都是教育产品的效益。所以,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建立在各种专家的基础上的运行模式来说,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完全让个人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因为如果将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即使以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说,让个人完全负担高等教育成本就会因价格原因将很多人挡在大学校门外,由此造成的负外部性所带来的对于全社会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政府所节省的开支。因此,各个政府也每年都会由财政支出大笔的经费用于高等教育投资,以保证高等教育水平能够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就成了一个部分“免费”的蛋糕,它的很大一部分成本不是由购买者所承担的,而一般来说,对于购买者则可以通过享受它以便在未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一些远远大于成本投入的回报,所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希望能够享受的这样的产品的,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超过自己或全社会所正常需求的浪费性消费。另外,高昂的成本使得必须得有人被排除在高校的门外,而且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最终是要分摊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上,但既然一定会有那么多人会享受不到大学教育,那么还要他们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就会显得不公平了,因此政府要通过某种途径在其他的方面对这些未受益者予以一定的补偿。
对于高等教育的主体来说,既然产品具有竞争性,需求又是极其旺盛,而且成本投资很大一部分还不是由自己负担,这样的经营肯定是具有丰厚利润的。但是高等院校是不能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去经营的。首先,它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各个高校在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有可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益下降。好比说某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那么各个学校都会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而专注于发展这个专业,从而忽视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社会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的,而且人才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批量生产出的产品,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专业人才的不合理配置会在很长时间内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是学校为了节省成本降低教育劳务的质量,但由于它所带来的收益还是大于个人负担的成本,所以仍然有人购买这种产品,最终社会整体人才质量下降,而高校却获取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其次,既然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分摊的,那么它的提供者就不能像其他盈利组织那样去完全自主地决定将教育产品提供给哪些目标群体。一个生产皮鞋的厂家完全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产品专门卖给什么样的客户或不卖给哪些客户,但是教育劳务的提供者就没有正当的理由完全来依据自身的利益来拒绝向某些社会成员提供产品了。另外,高等教育劳务在交易方面也有着比其他产品交易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的特征。由于教育提供者掌握着极具优势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资源,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学习这些以前,基本上是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估的,因为评估这些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知识,而这也正是受教育者需要得到的。要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评估的话,就需要社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减少个人搜集信息的高昂成本才得以实现了。而且接受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所以即使没有外部条件的硬性制约,受教育者转换学校也会具有很高的成本,在选择某个学校后也会带来极高的机会成本。事实上,即便是在受教育者完成受教育过程后,高校对于毕业生来说也是具有明显专业优势的,因而在这时,“消费者”也很难像评估一双鞋或一辆车那样去评估自己所受教育的质量的。
因此,从以上条件来看,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劳务的提供者是要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存在的。在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中,是不准许有利润分配的,这就决定了高校不能以个体的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从制度上来说,要想做到即能保证社会效益又能使高校正常经营并发展下去,其核心就在于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作为高校内的最高权力机构,有着权威性、独立性和责任整体性的特点,它与校长形成了校内经营制度严格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理事会的职责包括明确组织使命与目标、批准监督战略决策、选拔监督校长以及自我评估这四个方面。而其组织结构包括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审计、使命委员会以及执行委员会这五个部分。理事会成员的来源也被规定为必须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包括校内学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人员,更要吸纳社会上各个部门或团体内具有各种专业素质的人才,以使得它所提供的教育产品能够尽可能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更好地完成高校的三大基本任务,即教学、科研和回报社会。
虽然高校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然而它所提供的产品仍然是具有竞争性、是要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然在市场条件下就很难完成它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外部性 非盈利性组织 理事会 价格弹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各个大学纷纷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所谓的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平民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这一教育产品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最为严重后果的当然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来说,既有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也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就高等院校自身方面,是否在以一个正常的经营模式在提供着能够为社会带来最大外部性的教育产品呢?
1 教育劳务也是一种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商品
因为它的边际成本大于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受教育的人,则需要多付出相当一部分的货币成本。这是区别于公共物品的,好比说是马路,在固定资本的投资完成后,不论有多少人走过这条马路,基本上它的成本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了。因而,教育产品尤其是比较“昂贵”的大学教育是具有排他性的,在一定的成本规模下,某些人使用了这些产品,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将无法享受,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这些特性决定了教育产品在市场上是具有竞争性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其他商品是相似的,即都可以通过经营某类产品并在市场上出售来获取利润。
2 教育产品却又有着相较其他商品特殊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
教育劳务的提供不仅使教育行业本身获取了利润,而且还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因为不管是任何企业、行业,它们的正常运转与发展都离不开合适的人才,而除了一些极其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外,这些人才则需要有比较长时间的更为基本的教育才能够发挥实际的作用,这些都是教育产品的效益。所以,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建立在各种专家的基础上的运行模式来说,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完全让个人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因为如果将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即使以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说,让个人完全负担高等教育成本就会因价格原因将很多人挡在大学校门外,由此造成的负外部性所带来的对于全社会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政府所节省的开支。因此,各个政府也每年都会由财政支出大笔的经费用于高等教育投资,以保证高等教育水平能够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就成了一个部分“免费”的蛋糕,它的很大一部分成本不是由购买者所承担的,而一般来说,对于购买者则可以通过享受它以便在未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一些远远大于成本投入的回报,所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希望能够享受的这样的产品的,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超过自己或全社会所正常需求的浪费性消费。另外,高昂的成本使得必须得有人被排除在高校的门外,而且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最终是要分摊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上,但既然一定会有那么多人会享受不到大学教育,那么还要他们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就会显得不公平了,因此政府要通过某种途径在其他的方面对这些未受益者予以一定的补偿。
对于高等教育的主体来说,既然产品具有竞争性,需求又是极其旺盛,而且成本投资很大一部分还不是由自己负担,这样的经营肯定是具有丰厚利润的。但是高等院校是不能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去经营的。首先,它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各个高校在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有可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益下降。好比说某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那么各个学校都会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而专注于发展这个专业,从而忽视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社会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的,而且人才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批量生产出的产品,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专业人才的不合理配置会在很长时间内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是学校为了节省成本降低教育劳务的质量,但由于它所带来的收益还是大于个人负担的成本,所以仍然有人购买这种产品,最终社会整体人才质量下降,而高校却获取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其次,既然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分摊的,那么它的提供者就不能像其他盈利组织那样去完全自主地决定将教育产品提供给哪些目标群体。一个生产皮鞋的厂家完全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产品专门卖给什么样的客户或不卖给哪些客户,但是教育劳务的提供者就没有正当的理由完全来依据自身的利益来拒绝向某些社会成员提供产品了。另外,高等教育劳务在交易方面也有着比其他产品交易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的特征。由于教育提供者掌握着极具优势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资源,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学习这些以前,基本上是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估的,因为评估这些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知识,而这也正是受教育者需要得到的。要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评估的话,就需要社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减少个人搜集信息的高昂成本才得以实现了。而且接受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所以即使没有外部条件的硬性制约,受教育者转换学校也会具有很高的成本,在选择某个学校后也会带来极高的机会成本。事实上,即便是在受教育者完成受教育过程后,高校对于毕业生来说也是具有明显专业优势的,因而在这时,“消费者”也很难像评估一双鞋或一辆车那样去评估自己所受教育的质量的。
因此,从以上条件来看,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劳务的提供者是要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存在的。在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中,是不准许有利润分配的,这就决定了高校不能以个体的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从制度上来说,要想做到即能保证社会效益又能使高校正常经营并发展下去,其核心就在于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作为高校内的最高权力机构,有着权威性、独立性和责任整体性的特点,它与校长形成了校内经营制度严格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理事会的职责包括明确组织使命与目标、批准监督战略决策、选拔监督校长以及自我评估这四个方面。而其组织结构包括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审计、使命委员会以及执行委员会这五个部分。理事会成员的来源也被规定为必须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包括校内学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人员,更要吸纳社会上各个部门或团体内具有各种专业素质的人才,以使得它所提供的教育产品能够尽可能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更好地完成高校的三大基本任务,即教学、科研和回报社会。
虽然高校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然而它所提供的产品仍然是具有竞争性、是要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然在市场条件下就很难完成它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