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尝试教学改变以往“讲授”、“教师控制”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理论,通过尝试导课、尝试表现、尝试创新、以“试”促学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 “探究学习”,积极创建以生为本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 尝试教学 策略
尝试教学,有探究、发现教学的优点,却比探究发现更切实际、更有效率;尝试教学人人可以参与、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每个教师都能驾驭。我们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尝试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尝试,变革教学,提升实效。
一、以“试”导课,激发兴趣
尝试教学注重“先练后讲”,通过学生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自主尝试的形式导入新课,相对于传统的谈话导入、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情景表演导入等更能体现美术学科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试”导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质疑”尝试——从问题入手
从问题入手,启迪学生尝试提出疑问,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组织学生初步体验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欣赏、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探讨,试着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关注疑点,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既能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教师由问题导入新课。
(二)“材料”尝试——从工具入手
从工具入手,尝试让学生先试用工具,激发兴趣。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特点,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自主尝试组合与表现。如五年级上册《江南民居》一课在导入时,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把小刷子,让学生大胆用小刷子的不同部位表现点、线、面,激发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表现和探究欲望。
(三)“直接”尝试——从目标入手
从教学目标入手,通过尝试初步的创作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直接尝试,比较适用于手工制作课的导入。面对着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尝试”的激情和欲望。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如立即动手试起来。如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一课,我们就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尝试“剪一剪”的方式导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即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巧妙地导入了本课。
二、以“试”探究,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我们要积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尝试教学来加以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开展探究。
(一)先试后学——积累基本经验
先试后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阶段,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先进行尝试,让学
生在自主尝试中发现问题,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为下一步的问题解决和教师指导做好铺垫。
如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一课。在新授环节,我们不要急于传授学生画小鸡、小熊等动物的技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一画,加强体验,引出问题。尝试要从简单的造型入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三点两线”画一只小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墨色渗化成一团、形不准确、墨色缺少变化等。问题的出现,就为接下来的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等打下基础。这样带着问题的先试后学,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效。
(二)边试边学——探究解决方法
边试边学,是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产生学习困惑,然后探究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深入尝试,又对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探究。基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就要按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品质来展开。
如《正负图形》一课的重点探究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典型图形案例的不断尝试、探究,来获得正负图形的设计知识。如以“苹果”图形为例,尝试让学生设计“负形”,通过尝试发现可以在图形边缘或中间展开设计;进一步尝试添加“负形”,学生又会发现“正形”与“负形”在意义上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是极其巧妙的;再进一步深入,尝试进行知识拓展,为某个主题设计标识,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学以致用。
(三)学后再试——内化知识技能
尝试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策略,它更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关注学生尝试习惯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课堂里能学到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外,从而巩固学习,内化知识,促进成长。
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经过尝试探究与自主学习掌握了知识、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并通过作品创作巩固了知识技能。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运用由于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课堂中好多知识点、技能是需要后续的拓展与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感知和美好情感。
如六年级上册《生活与科幻》一课。本课中隐含着的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与引导不是一节课里能够实现的,只有拓展到课外,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需求。因此,本课就可以充分发挥尝试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外把课堂中学会的创作方法用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更可以尝试用其他美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四)以“试”促学——凸显学习价值
探究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被自己所探究的主题所吸引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尝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遵循学生成长的独特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努力去尝试、去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展综合能力,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学习策略,不但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更能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美好情感、正确态度,凸显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将我们的“尝试学习”常态化、日常化,这种学习就具有了某种审美教育的特性。学生在不断坚持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学习尝试化”的境界。于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体验到的“尝试”乐趣被逐渐迁移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的挑战,引领着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和理念。
三、以“试”创新,多元表现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尝试,就是一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无尽创意。
(一)改变材料尝试
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也丰富了很多。从常见的纸、笔、颜料等传统材料到油漆、塑料片、木料、树叶、稻草……凡是具有一定可塑性、色彩丰富、便于使用、安全的材料都能成为我们美术创作的材料。同一主题,如用不同材料来尝试创作,呈现的作品特点就不一样,作品会更有趣,更具视觉性,也更具创意。
如三年级上册《彩色拼贴画》一课,我们可以尝试用各种材料来创作彩色拼贴画,如用各色豆子、各色瓶盖、各色纽扣等等,学生的作品就显得丰富多了,精彩多了。
(二)改变形式尝试
美术表现形式多样,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获得迥异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水平差异和个人喜好。我们的教学目前无法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私人定制”,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某项特长,用他喜欢而擅长的形式去大胆尝试。
如六年级上册《中国扇子》一课,教材要求我们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扇面画。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扇面画的创作方法,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熟练掌握水墨画技巧,作品效果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因此,有部分学生就尝试用彩铅画的形式来创作扇面画,清新淡雅,效果独特。如果我们反对学生用其他形式表现,不但打击了学生积极性,还抹杀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想法。
(三)改变视角尝试
美术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打开了作品创作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视点。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美术课堂教学中,在美术作业的视角选择上,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尝试创作。
如以《江南民居》一课创作内容为例,我们不但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去表现江南水乡的美,还可以启发学生尝试表现不同天气、季节里江南民居的美,那么这节课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
(四)改变方法尝试
现代艺术创作手法越来越多元,有的单一,有的综合。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我们不妨尝试可以从改变创作方法上动点脑筋。
如六年级上册《流动的风景线》一课,教材中要求我们用剪纸拼贴的形式设计汽车装饰。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少学生的设计创意无法通过这种方法体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改变单一的表现方法,采用综合表现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很多学生就尝试采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既巧妙利用了彩色纸的底色,又可以在上面大胆作画装饰,相得益彰。
所谓教无定法,尝试教学打开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如果尝试让学生在绿草地、树林中上美术课会怎么样?水墨画课中,我们尝试让学生站着作画会取得怎么样的效果?我们美术学科尝试用微课来翻转课堂,会激起怎样的课改浪花?……一个个奇妙的点子正期待我们去尝试、去研究。尝试教学,也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指引了方向,使我们对于建构“学本”美术课堂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尚荣 《儿童的认识与发展:尝试教育的理论假设》[J] 人民教育 2014,15:10-11
[2]刘良华 《谈尝试教学之核心精神》[J]人民教育 2014,15:11-13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
关键词:小学美术 尝试教学 策略
尝试教学,有探究、发现教学的优点,却比探究发现更切实际、更有效率;尝试教学人人可以参与、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每个教师都能驾驭。我们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尝试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尝试,变革教学,提升实效。
一、以“试”导课,激发兴趣
尝试教学注重“先练后讲”,通过学生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自主尝试的形式导入新课,相对于传统的谈话导入、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情景表演导入等更能体现美术学科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试”导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质疑”尝试——从问题入手
从问题入手,启迪学生尝试提出疑问,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组织学生初步体验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欣赏、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探讨,试着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关注疑点,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既能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教师由问题导入新课。
(二)“材料”尝试——从工具入手
从工具入手,尝试让学生先试用工具,激发兴趣。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特点,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自主尝试组合与表现。如五年级上册《江南民居》一课在导入时,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把小刷子,让学生大胆用小刷子的不同部位表现点、线、面,激发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表现和探究欲望。
(三)“直接”尝试——从目标入手
从教学目标入手,通过尝试初步的创作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直接尝试,比较适用于手工制作课的导入。面对着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尝试”的激情和欲望。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如立即动手试起来。如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一课,我们就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尝试“剪一剪”的方式导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即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巧妙地导入了本课。
二、以“试”探究,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我们要积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尝试教学来加以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开展探究。
(一)先试后学——积累基本经验
先试后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阶段,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先进行尝试,让学
生在自主尝试中发现问题,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为下一步的问题解决和教师指导做好铺垫。
如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一课。在新授环节,我们不要急于传授学生画小鸡、小熊等动物的技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一画,加强体验,引出问题。尝试要从简单的造型入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三点两线”画一只小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墨色渗化成一团、形不准确、墨色缺少变化等。问题的出现,就为接下来的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等打下基础。这样带着问题的先试后学,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效。
(二)边试边学——探究解决方法
边试边学,是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产生学习困惑,然后探究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深入尝试,又对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探究。基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就要按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品质来展开。
如《正负图形》一课的重点探究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典型图形案例的不断尝试、探究,来获得正负图形的设计知识。如以“苹果”图形为例,尝试让学生设计“负形”,通过尝试发现可以在图形边缘或中间展开设计;进一步尝试添加“负形”,学生又会发现“正形”与“负形”在意义上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是极其巧妙的;再进一步深入,尝试进行知识拓展,为某个主题设计标识,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学以致用。
(三)学后再试——内化知识技能
尝试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策略,它更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关注学生尝试习惯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课堂里能学到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外,从而巩固学习,内化知识,促进成长。
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经过尝试探究与自主学习掌握了知识、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并通过作品创作巩固了知识技能。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运用由于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课堂中好多知识点、技能是需要后续的拓展与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感知和美好情感。
如六年级上册《生活与科幻》一课。本课中隐含着的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与引导不是一节课里能够实现的,只有拓展到课外,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需求。因此,本课就可以充分发挥尝试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外把课堂中学会的创作方法用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更可以尝试用其他美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四)以“试”促学——凸显学习价值
探究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被自己所探究的主题所吸引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尝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遵循学生成长的独特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努力去尝试、去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展综合能力,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学习策略,不但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更能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美好情感、正确态度,凸显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将我们的“尝试学习”常态化、日常化,这种学习就具有了某种审美教育的特性。学生在不断坚持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学习尝试化”的境界。于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体验到的“尝试”乐趣被逐渐迁移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的挑战,引领着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和理念。
三、以“试”创新,多元表现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尝试,就是一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无尽创意。
(一)改变材料尝试
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也丰富了很多。从常见的纸、笔、颜料等传统材料到油漆、塑料片、木料、树叶、稻草……凡是具有一定可塑性、色彩丰富、便于使用、安全的材料都能成为我们美术创作的材料。同一主题,如用不同材料来尝试创作,呈现的作品特点就不一样,作品会更有趣,更具视觉性,也更具创意。
如三年级上册《彩色拼贴画》一课,我们可以尝试用各种材料来创作彩色拼贴画,如用各色豆子、各色瓶盖、各色纽扣等等,学生的作品就显得丰富多了,精彩多了。
(二)改变形式尝试
美术表现形式多样,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获得迥异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水平差异和个人喜好。我们的教学目前无法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私人定制”,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某项特长,用他喜欢而擅长的形式去大胆尝试。
如六年级上册《中国扇子》一课,教材要求我们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扇面画。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扇面画的创作方法,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熟练掌握水墨画技巧,作品效果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因此,有部分学生就尝试用彩铅画的形式来创作扇面画,清新淡雅,效果独特。如果我们反对学生用其他形式表现,不但打击了学生积极性,还抹杀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想法。
(三)改变视角尝试
美术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打开了作品创作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视点。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美术课堂教学中,在美术作业的视角选择上,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尝试创作。
如以《江南民居》一课创作内容为例,我们不但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去表现江南水乡的美,还可以启发学生尝试表现不同天气、季节里江南民居的美,那么这节课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
(四)改变方法尝试
现代艺术创作手法越来越多元,有的单一,有的综合。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我们不妨尝试可以从改变创作方法上动点脑筋。
如六年级上册《流动的风景线》一课,教材中要求我们用剪纸拼贴的形式设计汽车装饰。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少学生的设计创意无法通过这种方法体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改变单一的表现方法,采用综合表现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很多学生就尝试采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既巧妙利用了彩色纸的底色,又可以在上面大胆作画装饰,相得益彰。
所谓教无定法,尝试教学打开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如果尝试让学生在绿草地、树林中上美术课会怎么样?水墨画课中,我们尝试让学生站着作画会取得怎么样的效果?我们美术学科尝试用微课来翻转课堂,会激起怎样的课改浪花?……一个个奇妙的点子正期待我们去尝试、去研究。尝试教学,也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指引了方向,使我们对于建构“学本”美术课堂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尚荣 《儿童的认识与发展:尝试教育的理论假设》[J] 人民教育 2014,15:10-11
[2]刘良华 《谈尝试教学之核心精神》[J]人民教育 2014,15:11-13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