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教材的生成价值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教师对知识性把握一是来自于课程教材的规定,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需要。以《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也要做充分的准备。
教师人文性的把握要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外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
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
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
二、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
那么教师又如何把握呢?一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赵州桥》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准备关于赵州桥的历史、背景、景观等资料,同时也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广泛的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
三、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文体形式、内容按排、练习设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二,从内容入手,看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反映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最后还要参考课后练习的设计,看看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四、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凭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五、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问、画、演、唱。
教师备课时要针对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巧妙的按排。例如阅读教学,导入课文的环节就可以利用谈话式启发情境,使学生产生读书兴趣;进行阅读之前采用商讨式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接下来以合作式学习、交流;汇报时,以品读式为主结合讨论式展开。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的,如识字,比较适合游戏式和竞赛式。童话、寓言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并有情节的课文,可以安排表演式。
尽管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设计,但在实施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组织活动。因为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课文内容。例如学生针对某段文字的理解,可以是美读,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歌唱等。
总之,备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
一、备教材的生成价值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教师对知识性把握一是来自于课程教材的规定,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需要。以《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也要做充分的准备。
教师人文性的把握要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外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
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
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
二、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
那么教师又如何把握呢?一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赵州桥》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准备关于赵州桥的历史、背景、景观等资料,同时也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广泛的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
三、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文体形式、内容按排、练习设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二,从内容入手,看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反映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最后还要参考课后练习的设计,看看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四、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凭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五、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问、画、演、唱。
教师备课时要针对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巧妙的按排。例如阅读教学,导入课文的环节就可以利用谈话式启发情境,使学生产生读书兴趣;进行阅读之前采用商讨式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接下来以合作式学习、交流;汇报时,以品读式为主结合讨论式展开。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的,如识字,比较适合游戏式和竞赛式。童话、寓言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并有情节的课文,可以安排表演式。
尽管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设计,但在实施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组织活动。因为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课文内容。例如学生针对某段文字的理解,可以是美读,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歌唱等。
总之,备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