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甘肃,发挥民族特色,探讨构建“多元—开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以及在建构此模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理想信念;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2-02
一、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也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军,他们有科学的理想信念,与自身、国家、社会、民族地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很多,但立足甘肃,对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目前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已经非常明确,问题是要解决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认同”和“信任”的问题。本研究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部问卷调查共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492份,主要在兰州13所高校中展开调查。民族成分包括回、藏、东乡、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撒拉、土、土家、壮、满、苗等11个民族。从分析结果来,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总体而言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个别学生中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对社会主义怀疑、对共产主义信念动摇等问题。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实践中,找到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构建“多元—开放”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本文所言“多元”,即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本文所言“开放”主要是指基于教育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方式的开放、解除多方面局限与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多元”与“开放”虽立足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多元与环境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前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被打破,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空前开放。教育环境不只在国内,还对世界开放,各种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甘肃虽然是内陆省份,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展,影响他们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只靠高校单枪匹马的几门课程和政府的政策就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势在必行。我们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好,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组成合力。其一,各级各类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二,宗教团体。在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信奉两大宗教,即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他们有很强的宗教意识,如何引导好他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信仰取向至关重要,宗教团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社会团体与宗教组织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发挥其正面的教育工作,以点带面,使理想信念教育覆盖到全社会。
2.教育方法多元与文化开放。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过程,教育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师应该探索多元教育教学方法,讲求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例如可以运用互动式教育法、多媒体教育法、网络课程教育法、开放式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以及心理疏导法等方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全面、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多种教育方法综合应用,紧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理想信念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文化开放”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尽管经历了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多次变革,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其融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共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教育层次多元与信息开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开放度逐步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息,包括了国际、国内两大部分。要让他们了解并客观分析世界发展现状,中国的发展形势,国家的民族政策,地区、学校的民族教育等内容。社会各方面要广泛公开相关信息,注意信息的开放。教育层次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从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出发,主要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包括甘肃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人口较少,大学生的比例非常低,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狭隘的本民族观念,他们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往往自我封闭,有时还会结成小团体,甚至为了维护本民族同学的利益而和其他民族同学发生冲突;部分汉族学生“大汉族主义”观念强烈,不愿意和少数民族同学更多地交流,有时甚至不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往往也会激化矛盾。在调查中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占6%左右,比例较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者,我们要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同样对其中理想信念淡薄或问题重重的学生我们更要以情动人,以事实为依据,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五观”。
4.激励类型多元与机制开放。我们要运用好激励理论,形成多元激励,多角度、多途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引进激励机制,激励的类型要多元。实践中可以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激励大学生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本民族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及全社会为贯彻这项工作所作的各方面的努力,所建立起的各种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等,要让他们充满信心,坚定信念,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三、发挥民族特色,构建“多元—开放”教育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元”与“多元”的关系。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成份众多。省内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8.8%。回族、藏族人口较多,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困扰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的人们社会文化观念、政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从单一民族的文化结构本身来看,居于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是一元的,而居于文化结构外围的物质文化则是多元的。”因此,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又要让他们知道本民族的文化需要与其他民族文化加强沟通,互相包容,消除隔阂,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2.民族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的关系。理想信念的树立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密切。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经济不发达,他们都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基本能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则非常认可。普世价值是近些年的一个新名词,西方很多人总是爱打着这一招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指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每个人和不同范围的人类群体和人类整体的积极意义或积极性质。”这些观念、准则、规范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要求和普遍理性追求,对人类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具有普适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普世价值教育是以自由、公正、和谐等普世性价值观念为教育内容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的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社会观。无论是理想信念教育还是普世价值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与与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3.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一切。虽然我们倡导多元和开放,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传统的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坚决不能丢弃。例如“灌输”、“渗透”、“渐进”、“社会实践”、“心理调适”、“情感教育”等方法仍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并不等于否定过去,而是在既定成绩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他们在树立理想信念方面的困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找出新办法,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模式与途径,使之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发展要求。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否高尚充实。探讨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出发,构筑“多元—开放”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和社会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传承中华文化,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利华.普世价值范畴体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谌梅芳.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实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项目“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探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1]GHBG030;2011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乔娟,(1978-)女,宁夏银川人,哲学硕士,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
关键词:理想信念;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2-02
一、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也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军,他们有科学的理想信念,与自身、国家、社会、民族地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很多,但立足甘肃,对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目前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已经非常明确,问题是要解决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认同”和“信任”的问题。本研究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部问卷调查共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492份,主要在兰州13所高校中展开调查。民族成分包括回、藏、东乡、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撒拉、土、土家、壮、满、苗等11个民族。从分析结果来,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总体而言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个别学生中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对社会主义怀疑、对共产主义信念动摇等问题。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实践中,找到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构建“多元—开放”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本文所言“多元”,即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本文所言“开放”主要是指基于教育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方式的开放、解除多方面局限与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多元”与“开放”虽立足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多元与环境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前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被打破,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空前开放。教育环境不只在国内,还对世界开放,各种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甘肃虽然是内陆省份,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展,影响他们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只靠高校单枪匹马的几门课程和政府的政策就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势在必行。我们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好,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组成合力。其一,各级各类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二,宗教团体。在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信奉两大宗教,即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他们有很强的宗教意识,如何引导好他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信仰取向至关重要,宗教团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社会团体与宗教组织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发挥其正面的教育工作,以点带面,使理想信念教育覆盖到全社会。
2.教育方法多元与文化开放。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过程,教育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师应该探索多元教育教学方法,讲求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例如可以运用互动式教育法、多媒体教育法、网络课程教育法、开放式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以及心理疏导法等方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全面、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多种教育方法综合应用,紧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理想信念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文化开放”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尽管经历了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多次变革,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其融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共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教育层次多元与信息开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开放度逐步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息,包括了国际、国内两大部分。要让他们了解并客观分析世界发展现状,中国的发展形势,国家的民族政策,地区、学校的民族教育等内容。社会各方面要广泛公开相关信息,注意信息的开放。教育层次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从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出发,主要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包括甘肃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人口较少,大学生的比例非常低,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狭隘的本民族观念,他们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往往自我封闭,有时还会结成小团体,甚至为了维护本民族同学的利益而和其他民族同学发生冲突;部分汉族学生“大汉族主义”观念强烈,不愿意和少数民族同学更多地交流,有时甚至不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往往也会激化矛盾。在调查中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占6%左右,比例较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者,我们要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同样对其中理想信念淡薄或问题重重的学生我们更要以情动人,以事实为依据,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五观”。
4.激励类型多元与机制开放。我们要运用好激励理论,形成多元激励,多角度、多途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引进激励机制,激励的类型要多元。实践中可以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激励大学生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本民族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及全社会为贯彻这项工作所作的各方面的努力,所建立起的各种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等,要让他们充满信心,坚定信念,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三、发挥民族特色,构建“多元—开放”教育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元”与“多元”的关系。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成份众多。省内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8.8%。回族、藏族人口较多,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困扰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的人们社会文化观念、政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从单一民族的文化结构本身来看,居于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是一元的,而居于文化结构外围的物质文化则是多元的。”因此,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又要让他们知道本民族的文化需要与其他民族文化加强沟通,互相包容,消除隔阂,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2.民族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的关系。理想信念的树立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密切。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经济不发达,他们都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基本能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则非常认可。普世价值是近些年的一个新名词,西方很多人总是爱打着这一招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指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每个人和不同范围的人类群体和人类整体的积极意义或积极性质。”这些观念、准则、规范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要求和普遍理性追求,对人类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具有普适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普世价值教育是以自由、公正、和谐等普世性价值观念为教育内容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的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社会观。无论是理想信念教育还是普世价值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与与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3.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一切。虽然我们倡导多元和开放,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传统的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坚决不能丢弃。例如“灌输”、“渗透”、“渐进”、“社会实践”、“心理调适”、“情感教育”等方法仍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并不等于否定过去,而是在既定成绩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他们在树立理想信念方面的困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找出新办法,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模式与途径,使之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发展要求。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否高尚充实。探讨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出发,构筑“多元—开放”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和社会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传承中华文化,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利华.普世价值范畴体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谌梅芳.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实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项目“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探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1]GHBG030;2011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乔娟,(1978-)女,宁夏银川人,哲学硕士,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