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中国代表和平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v_cool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回归,镜像内外看香港
  
  编者按: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几百年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过,“有文化差异的地方最美丽”,而香港这个享受中西文化差异美丽的地方,也为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这不仅使香港平添了别样的魅力,也让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开得更大。
  据说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刻,整个港湾的汽笛一起拉响。那个时候,许多人的内心感慨良多。在过去的十年中,香港经历了太多的“起伏”,亚洲金融危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非典”疫情、禽流感……但是在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不仅渡过了一个个难关,而且继续保持着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仍然是公认的世界上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之一。不久前韩国《今日金融报》有报道说:“香港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近三年来,香港经济实现年均7.6%的增长。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香港的人均GDP达到37385美元,超过了曾经的殖民宗主国英国。”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上,我们看到香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工艺简 单的暖水瓶、七十年代生产的搪瓷盆……香港的昨天给了内地新的信心,注入了新的信念。历史的进步就是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中向前发展。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日,本刊推出重点话题,通过
  ——“两会”期间对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采访的节选,透过她的视角看回归十年港人的情感路程;
  ——邀请新华社驻香港记者,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了一个媒体人眼中的香港以及中新社记者对香港“中国之窗”的感受;
  ——请香港问题研究专家从学者角度阐述香港的“变与不变”;
  ——境外媒体《时代周刊》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专题文章;
  希望通过这组重点话题,以特殊的视角让更多的人了解今日的香港,了解香港和大陆唇齿相依的情感,了解香港回归十年来带给我们的激动、骄傲和自信。
  
  和平,中国代表和平
  ——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谈如何树立中国国家形象
  
  文/本刊记者于淼
  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屏幕上有这样一个回放镜头:十年前的今天,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面向国家领导人,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她的身后是几十名临时立法会成员。在那全世界瞩目的时刻,范徐丽泰给人留下了干练、明亮的印象。今天,当范徐丽泰再次出现在央视英语频道、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以及各大平面媒体的时候,公众视野中的她更显得稳健自信。
  范徐丽泰经常与媒体打交道,可以说与内地和香港的媒体都不陌生,她曾对媒体说:“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的单位。如果社会上每个单位都是比较幸福的,这个社会就稳定和谐;社会稳定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够繁荣安定。”从家庭到国家,让人感受到作为从政女性,她对“和谐”理念独到的感悟。
  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年历程中,行走在东西方交汇上点的她,是如何看待身后的祖国的,她希望中国在世界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她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代表着什么,她又是如何看待香港和内地媒体的?
  本刊记者曾借“两会”时机,就一系列问题采访了范徐丽泰。
  


  在位于北京长安街北京饭店的一个茶室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实在是太忙了,但她是那样愿意满足《对外大传播》提出的问题,于是,采访就分在两天内的两个时段进行。
  采访中,她先是回忆起十年前香港回归时的情景,那一天,她印象最深的是凌晨中英双方的仪仗队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的英国士兵和升起五星红旗的解放军,她特别感慨当天解放军良好的精神面貌,那个感动人的场面至今仍留在她的记忆里。接下来,她很真诚而爽快地说:“对媒体的采访我从来不用采访提纲,你问什么我就可以答什么”,于是我们的采访就在坦诚、愉快的氛围中一路进行下去??
  
  中国比以前更开放、更文明
  
  《对外大传播》:我们还记得香港回归之日,世界著名作曲家谭盾和大提琴家马友友为香港回归创作演奏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那声音至今余音绕梁,这浩渺之声的策划者及美国“百人会”创始人之一杨雪兰女士,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谈到,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多面体的建设,一个事物如果是个圆的多面体,是不容易让人家弄倒的。在当今时代,你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
  范徐丽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要看它对某些国际事务上的做法和举措。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决定自己事务的权力。中国非常尊重其它国家的主权,不会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其它国家。因为只有尊重一个国家的主权,这个国家才会接受你,这也是和平相处最基本的条件。
  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的形象,我想用一句我们中华民族的老话:和而不同。中国地域辽阔,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大家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有容乃大。这样才能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情况之下,各自表述不同的意见,然后大家找到一部分的共识,在这个地方建筑我们的和谐。
  《对外大传播》:如何使其它国家理解中国的“和而不同”?
  范徐丽泰:“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和”是不同事物的统一与和谐,所以存在“不同”是应该的,是自然的,我们首先要接受这个“不同”。“和”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难道不同就要打仗吗?
  不同,大家可以互相表述,这样大家就会较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知道他做现在的事情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理解并不表示同意。国家之间也是一样,如果能够理解对方,就不会完全抗拒了。所以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站稳自己的立场,又要发出有事实根据的声音。
  《对外大传播》:目前,香港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日本《钻石》周刊也曾将香港比作通往中国内地的南部窗口,认为要朝中国市场迈出第一步,香港是理想的场所。你认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你对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有什么样的感受?
  范徐丽泰:应该说,在香港回归的十年里,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跨出了一大步,不单是形象上跨出了一大步,在外交上的影响力也有了很显着的增强。从国际上来看,中国在处理一些国际纠纷的声音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这也是中国国力增强的结果。比如说“9·11”之后的“反恐”,如果没有中国大力的支持,美国的“反恐”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前阶段的朝核危机,中国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拉近美朝双方的距离。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是在积极地解决国际上的困难。同时,中国也有能力提出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香港的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也得益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现在,每一次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时候,都能够让外国民众感受到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外国民众就比较容易接受,觉得中国的领导人很自然,很有风度。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得很好,西方国家都希望跟中国有更多贸易上的往来,这样也会促使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有所改观。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就是中国比以前更开放、更文明,是一个可以与之做生意的伙伴。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表现出大国国民的风范
  
  《对外大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比内地更早地,作为与世界接轨先贤走了一部的香港,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的形象:自由、廉政、高效。英国前首相梅杰对回归后的香港也有一个评价,认为香港具有优良的传统,更重要的是香港本身是一个“名牌”。香港已经成为内地经济走向世界、世界经济走进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随着与世界联系的密切,中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看,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范徐丽泰: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中国要主动地与世界接轨,而不是要世界跟我们接轨。中国希望展现给世界一个很文明、很爱好和平的形象,所以我们“走出去”就要主动地入乡随俗。其实一个国家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除了政府之间的交往,每一个“走出去”的公民也是国家树立形象的因素。很多因旅游、学习在外国的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习惯并不了解。比如说吃顿饭、喝杯茶,在国外怎么样做才是有礼貌,怎样的做法就是没礼貌,我们一般的民众并不了解。我给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喝一杯咖啡当然有牛奶、有糖,所以服务员会给你一个调杆,这个调杆就是让你把牛奶和糖很好地混在咖啡中。调完之后,外国人的习惯是把调杆拿出来放在盘子上,如果还放在杯子里,外国人就觉得你没有礼貌,认为你的出身不会太好,受教育程度不是太高。而从中国人的角度想,可能就会觉得调杆拿出来就会弄脏盘子,不放在碟子上,咖啡喝完以后可以减少洗盘子的麻烦,这也是一番好意。这就是在文化上和习俗上的差异,但是我们“走出去”后,就要入乡随俗。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不单单是国家领导人,也不单单是中国的国力,走出去的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大使,我们到了外国要能够自觉地表现出一个大国国民的风范。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同胞有机会走出国门,去旅游、去学习,但是一些国外很简单的风俗习惯必须要有人去告诉他们,这些习俗其实做起来也不难,告诉了大家就都知道了。这样,对中国在国际上形象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老百姓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对外大传播》:当我们正努力在世界上树立爱和平、负责任的国际形象的时候,外国媒体的不实和片面报道,如“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屡见报端,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消除误解?
  范徐丽泰:中国近代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使我们家破人亡,中国人不希望再有战争。所以我们现在很开心,50多年来中国局势安稳,没有大规模的战乱。
  中国人民是很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也希望和平发展,不去威胁谁。我们希望中国从一个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小康国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康之家,这是我们国家的政策,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以中国不会参与其它国家的侵略行为。长久以来,中国的国策都是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尊重其它国家的主权和文化传统。
  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因为这对我们国家和老百姓都有利。很多的外国人看到上海的发展,会认为中国发展都这么快,可能不久就会抢去他们领导的地位。其实,我跟外国的来访者说过,你只是看到中国发展好的一面,我们也有贫穷的一面,我们是要走小康之路,不是要做富豪,小康之路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虽然我们要有大城市跟国际接轨,可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让大西北、一些贫穷的农村富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中国人的理想,我们没有要称雄世界的意思。有的国家喜欢做世界的警察,那你请便,你去做吧,我们可不想做世界警察。我们是要为自己的老百姓服务,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很希望我们国家在外交上不单单是展示我们的成就,也可以对人家讲一讲我们面对的挑战,告诉世界中国真实的面貌,不是一个财大气粗的有钱人,我们是一个努力令家里面的兄弟姐妹都能够生活到小康阶段的国家。有很多地方的经济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按部就班地来慢慢地发展。我们的发展绝不是为了跟人家去争什么,而是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
  
  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对外大传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你认为中国代表什么?中国在国际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形象?
  范徐丽泰:和平,中国代表和平!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同时和平也是我们现实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清楚,这么多年来都是和平共处、尊重主权、共同发展。中国经济一路发展得非常迅速,很多西方大国感到忧虑,他们不断地说什么中国可能威胁他们,中国的经济力量越大,就越可能威胁他们在世界取得的权利。在这方面,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尽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可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影响他们的想法。
  我为什么讲这些呢?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越来越好,这一类的言论就绝对不会停止,可是我们可以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怎么做好呢?就是以事实和行动来表达和平共处的目标。那么怎样来表达呢?就是你认为我们威胁你,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看看,中国不但有繁荣的大城市,也有偏远落后的地区,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你可以继续做你的世界霸主,我们无意和谁争霸,希望你们了解,不要给我们制造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尽量用事实跟行动去做,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别人用各种阴谋论来讲我们。做人、处理国际事务都是这样,抓定目标,我就是向前去做,我有事实给你看,我的行动就表达了我不希望在世界上称霸,可是你还不放心,那就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了!
  在此之中,中国外交很重要,要不断地让周边国家和其它大洲的国家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要只是告诉人家我们有什么成就,你越是有成就的时候,人家就越担心你。以真面目来示人,如果只告诉人家你的发展怎么好,当然就会引起别人的妒忌,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告诉人家我们还有一部分地区发展得不好,所以你要给人家看事实。中国人口多,面积大,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要到中国来找问题,你不用怎么找就可以拿到一把了。中国政府的精力是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放在世界争霸上。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最能够说服人的就是事实。我做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府每一年的工作报告都很实事求是地说出问题所在,如果你看一看我们中央政府的报告就会知道,实际上我们的重点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不是去跟哪个国家争虚名,争霸权。
  研究对外传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了解外国人的心态。弱国无外交,以前我们国家比较贫穷落后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讲和他们也没用,因为你落后,人家看不起你。现在呢,他们发觉你原来还是很有实力的,就从看不起一下变成担忧了,“哎呀,不得了,他可能要跟我来争一日之长短了”,所以“中国威胁论”就出来了。我们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一笑置之就好了,不要对他太紧张。
  不紧张,并不是不做事。比如说,他有“中国威胁论”,在一个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我们就要讲一讲中国的政策怎么样的;当他们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去侵略其它国家的时候,我们国家也要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我们要主动,不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他们的目的就是制造麻烦让你去处理,这样你就没有时间做正经的事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
  有时候他朝着你来,你是没办法躲避,那你就要很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立场。可是有的时候,他也会在暗中放一些冷箭。我们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去打这些放暗箭的人,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民众了解真实的情况,讲出我们的道理,让民众自己去选择,不只是我们中国的民众,在国际上也是一样。
  《对外大传播》:美国经常发布针对别国人权的白皮书,对他国的人权说三道四。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美国人权白皮书》,这是中国在人权立场的主动出击,表达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让世界人民去选择。
  范徐丽泰:我相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来每年都会继续发布的,而且中国发布的《美国人权白皮书》也不需要美国来认同,因为国务院发出来,是给世界其它国家的民众来看的,他们会有自己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人权问题,当人与人住在一块的时候,总会有人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利,忘记了其它人的权利。政府和民众之间也是,政府有没有尊重一部分民众的权利?美国在种族平等方面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也需要自我反省。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应密切,因为如果任何一个伙伴受到了一些打击,另外的伙伴也会有所损失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其实是在讲经济。
  《对外大传播》:就像凤凰卫视评论员阮次山说的“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密切相连的?
  范徐丽泰:没错。所以很多事情都要有全盘的考虑,如果只是考虑一个方面,你做出的反击本身可能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其它人看到你这个反击,他们的想法是怎么样也要考虑。因为我们现在就像一个棋盘,这个棋盘不是中国,也不是中国跟一些国家,而是全世界。所以在这样下棋的过程中,每一步棋都要考虑得很周到。
  
  立法,还更要监督执法
  
  《对外大传播》:我们曾登陆了您的个人网站,在那里,你专设了一个“我的裁决”专栏,上面就是“泰言人生”——凭良心、无偏、无畏、无私、去做事。作为香港立法会的主席,在立法方面你有什么感受?
  范徐丽泰:香港立法工作的方式是按照英国国会的一些方式来做的,主要是一套程序。我担任香港立法会主席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了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所有我的书面裁决都上网了。所谓裁决,就是议员提一个议案,我让不让它放进议程内,允许就放上去,如果不允许,就不能放入议程内。议案为什么不允许放入议程内,立法会主席就要解释理由。现在在香港立法会的网站就可以看到从1997年开始所有我所作出的书面裁决。
  如果一个裁决跟以前的标准有所差异的话,就可以抓住来质询我,立法会议员可以动议不信任我的议案,所以说透明度是比较高的。还有我们立法会大部分的文件,比如说我们今天开一个委员会的会议,它有什么议程,讨论什么文件,在网上也都可以找到,一进立法会的网站就知道今天我们开什么会。我建议你看一看我们政府的网站。
  


  采访后,按范徐丽泰给的网址进入了香港立法会的网站,右边滚动信息条最引人注意,“邀请各界提交意见书”并附有征求意见的内容,让人感到立法会与每一名港人是那么的贴近。进入简体字版面,简约的风格下是繁多的各种分类栏目,让人瞬间感受到范徐丽泰肩上的重任和工作的压力。点击“昔日会议文件(2004年9月以前)”一栏, 随意打开一个会议记录,感到这些细致入微而又严谨的工作作风正是范徐丽泰自信的来源。
  范徐丽泰:香港回归十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进步。在立法方面,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立了很多法,比如今年的物权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这个平台搭起来不容易,我们要市场经济,要发展经济,让所有的群众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创意,去开拓一片经济上的新天地,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有一部这样的法律。这些法律也是在不断完善中,明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将会放在民法上。
  加强立法的同时,还要加强执法方面的监督。一个好的法案,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偏离了立法的原意,那么这个法律的意义就受损了。因此执行监督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还要进行专题的研究。比如说安全生产,人大常委会派了两个代表团到不同的产煤大省去视察煤矿的生产过程,回来提交报告。这个报告可以说是完全反映事实,对不足之处毫不留情;对有些地方干部失职,报告也很切实地加以批评。由此可见,人大不但要立法,还要监督执法,配以上访机制,就会达到法律的原来目的。当然我们还有要完善的地方,国家这么大,地方差异也大,有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快就可以做到的,可是无论如何我们是向这个目标在走。
  《对外大传播》: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肯定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是不是这样?
  范徐丽泰:当然。从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实事求是,今年的报告更讲得清清楚楚,医疗方面有问题,中央政府放多少资源进去,准备改善什么东西,目标清晰,言行如一。你说要做,就要放资源进去,不能只是一句空话。现在我们政府做到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很清楚地告诉你,钱会怎样用,这就是一个进步,这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表现。
  《对外大传播》:你接受过很多香港、内地以及外国记者的采访,您认为中国的媒体应该如何来做好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
  范徐丽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内地的媒体去香港,可以采访知名度比较高的社会人士、政府官员,也可以到街头采访香港的老百姓。香港回归之前,老百姓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生活方式会不会改变、经济制度会不会改变。现在你可以问他们,生活方式有没有改变。比以前是自由了、开放了,还是比以前管得更严了。这些虽然都是老百姓的个人感受,却是最客观的。
   《对外大传播》: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你和内地媒体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你对内地媒体的印象如何?
  范徐丽泰:我觉得内地的媒体对香港并不十分了解,正如香港的媒体也不大了解内地一样。香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透明度很高,很开放,也很自由平等。在内地,中华几千年的传统还在延续,比如年轻人会对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一定的尊重,内地的年轻人不会对年长的人说你和这个时代脱节了,但是在香港可不是这样,你和社会脱节了,年轻人就会直接指出来,不管你是谁。对一些年纪大的人,或者是坐在高高位置上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自己反思一下,年轻人讲的话有没有道理,所以香港的传媒有一套自己的运作方法。内地的传媒也有自己的优势,很多记者对采访的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所以在采访的时候对这个受访者的背景比较熟悉。而香港的媒体是天天在赶稿,天天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了解采访的背景,所以有的新闻报道比较简单。
  在接受《对外大传播》专访的过程中,每当记者想开口却又不忍打断范徐丽泰的时候,她总会微笑着停下来,点头示意,让人感受到她干练之外细腻的一面。历史选择了香港,也选择了范徐丽泰,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回答香港《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时说的,香港背靠祖国,面对世界,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时,绚丽的烟火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绽放,东方之珠也更加真切地向我们走来。愿香港,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展示给世界一个更加真实、精彩的中国!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范徐丽泰提供)
  (信息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欢迎读者与责编交流)
  责编:于淼
其他文献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鲜的——这句话用在香港相当合适。因为香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都有新的现象值得观察,有新事物需要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内地驻港的记者来说,香港不是一个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对象”。可以这样说,除非你是一位勤力、有心而且善于思考、深入香港各方面的记者,否则,即使是干完3~5年任期,对香港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我熟悉香港”,“我对香港很了解”之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知。我有一位留学海外
期刊
两张小圆桌,几把椅子,约两平方大小的柜台——故宫内的星巴克,可算是其在北京最小的店面,但由于身处明清两代皇帝的禁宫内,自它开业以来一直就是舆论和大众关注的焦点。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英语主播芮成钢向星巴克全球总裁提出将该店搬出故宫的建议。1月15日,芮成钢将经历写成博客文章发表,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  其实这个小插曲早在芮成钢接受笔者采访时就提到了。    采访芮成钢的动议早在2005年就已经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 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 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
期刊
编者按:《与总编面对面/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了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所从事的外宣工作,谈经验,谈感受,谈思考,不仅反映了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对其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作了前瞻性分析。  在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北京周报》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的王刚毅,2007年初出任《北京周报》的上级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的副总编。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期刊大会上,《
期刊
2007年6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举行系列新闻发布和采访活动,请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介绍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商标专用权保护,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等方面情况,组织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工商局“12315”指挥调度中心、广告监测中心、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罚没物品展示厅。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年来第一次举办的现场系列新闻发布和采访活动。  境外
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启动全球发行   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巨大文化工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全球发行工程2007年1月12日在北京启动。  文库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主要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全2册)、《荀子》(全2册)、《儒林外史》(全3册)、《牡丹亭》(全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br>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
期刊
The Real China Emerges from Clichés and   编者按: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006年第1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在《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短
期刊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对外大传播》: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年,请你对这十年作一个整体的评价,好吗?  张俊义: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以后,一直指导着香港回归的整个历史进程,其核心精神更在基本法中得到了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实行得怎样,从香港回归后的十年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它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香港回归这十年,并不
期刊
文/卢·格里斯特(美)  译/李淑娟 郑 涛    编者按: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的”,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