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方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明晰方格图的基本形式及特点,理清方格图应用上的问题和误区,有助于提出应用方格图的有效策略,让方格图在数学教学中用得系统、用得有效、用得巧妙。
【关键词】方格图;特点;问题;策略
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方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它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教学一线,它的使用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对方格图使用方法上存在着误区,有效性大打折扣。笔者结合自己运用方格图的实际经验,调查使用现状,搜集学生应用实例,学习名师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有效性使用的思考和策略。
一、方格图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一)基本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多为普通方格图、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坐标方格图。
■普通方格图:即为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接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和数量,在画图形、平移与旋转、面积计算等学习中时常出现(图1)。
■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即由上下左右等距离的格点,以矩形格局排列而成,也可以看成普通方格图去掉正方形的边,保留顶点的“方格图”,在画平面图形中时常出现(图2)。
■坐标方格图:是在普通方格图的基础上,增加纵、横坐标,并标上原点0及坐标数,在位置与方向中时常出现(图3)。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于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如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数字;在格子里绘制条形统计图等,这些都是方格图的变式使用。
(二)特点
1.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方位感
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一组组平行与垂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距离感
方格图上点与点之间、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避开了最初认识图形的不必要干扰,学生不会在实际测量中关注必然存在的误差,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距离”自然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促使教学过程直指概念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概念。
二、方格图应用上的问题及误区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方格图在每一册中都频频出现,可见编者对方格图应用的重视。但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经常陷入下面三类误区:
(一)教师避烦不用,导致应用闲置
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主动使用方格图,尤其在第一学段,很多老师都觉得,让学生绘制图形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课堂无法掌控及时间没有保障,成了避免使用的主要原因。老师们常将方格图的练习作为作业来完成,缺少课堂的指导,从而更加轻视方格图的应用。长期地避烦不用,导致应用的恶性循环,学生不会用或用不好,课堂上就完成不好,能不在课堂上用就不用。碰到一定要使用时,也只是草草而过,轻描淡写,方格图就成了虚设闲置产品。
(二)错误理解意图,导致应用失效
方格图作为一种数学工具为教学所用,但错误理解意图,不仅会使应用失效,更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以下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实例:
错例1:学生在画三角形时,没有理解方格图给作图带来的辅助作用,只考虑画出一个三角形,没有借用方格图中的交点可以作为三角形的顶点,线段可以描述三角形边的长度,方格图应用失效。
错例2:将三角形向左平移8格,学生却只移动了7格,出现这些错例的学生是在数方格图里的交点数,而不是格子数,所以即使让他们再三检查也徒劳。
错例3:学生画图时更多考虑的是形,只要图形样子差不多就行,错例中是一笔一笔试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没有真正理解方格图辅助他们找到对称轴另一边相应的点,对称轴左右距离没有给孩子带来画图的帮助。
(三)使用缺乏技巧,导致应用受限制
提起方格图,很多老师都会最先想到它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各种应用,却很少想到它在其他知识领域里起到的作用,这无疑局限了方格图的应用。其实,方格图在数的认识及运算中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老师走过场的形式使得方格图的应用价值不高,教师反倒绞尽脑汁以繁代简,寻找五花八门的素材。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缺乏使用技巧,更掩盖了数学的本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干扰。
三、方格图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梳理,系统应用
要应用好方格图,就要对教材中可以借用方格图辅助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
1. 绘图系列:方格图应用最多的就是绘图,它的线条蕴含着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而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关系,在方格中学生关注到了线段在方格中的位置,起到参照作用,降低了学生绘图的难度,提高了绘图的准确度。笔者以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3)为例,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如下表:
2. 统一度量单位系列:在长度单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中,方格图除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统一度量的重要性(图4)、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外,更对学生理解和感受面积、面积单位(图5)、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图6)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也在借用方格图的过程中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
3. 数的认识与运算系列:方格图给数的认识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背景映衬,尤其在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方格图(10×10)是百分数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图7),方格图的等分背景和取样的方格数形象地描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清晰地反应了值的大小(图8)。又如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中,以方格图为背景,忽隐忽现的垂直或平行线段形象地演示性质内容,学生轻松理解性质中提到的“大小不变”的含义(图9)。 数的运算应用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中广为推崇。如方格图的演示清晰阐述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图10、11)。又如在“方阵问题”中借用方格棋盘上各点的位置关系,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图12)。
4. 便于比较的表格系列:表格其实也是方格图的一种变式应用,在方格图形成的列和行里,数据的比较和对照显得一目了然。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表1),在10×10的方格中将各数按序填入格中,“横着看、数着看、斜着看”,寻找数的排列规律,轻松理解十进制、各数位上数的有序性、数列的规律性。又如表内乘法(表2),一张表格把乘法口诀全部罗列其中,在复习阶段更精简地梳理了乘法口诀。
(二)正确理解,有效应用
方格图上一点一线一面(格)都蕴含着数学思想,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它带来的神奇之效?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方格图表达的各种意思,让学生有使用的需求感。笔者受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准备课的启发,觉得方格图的使用完全有必要设计一堂准备课。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方格图的认识》一课,并实践于课堂,效果甚佳。
回顾前面的错例,准备课的每一个设计都直指错例的症结:错例1,明确了在方格图上画三角形和在白纸上画的不同;错例2,长度由方格数决定;错例3,对称图形更重要的是图形各顶点对折后的重合。
(三)巧妙设计,适时、灵活应用
用方格图很简单,但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绝妙却不是易事。这里介绍方格图巧妙应用的几个实例,以便一线老师学习和举一反三。
实例1:平移的距离是学生常出错的,学生总是把图形平移后,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作为平移的格数。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激趣设疑的方法展开教学。
师:小船的船头站着男孩,船尾站着女孩,小船开动,船做了什么运动?
师:这时男孩和女孩发生了争吵,男孩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长一点,女孩说,不对不对,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比你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个小孩谁说的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停止争吵。
学生的求证欲望被激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方格图中清晰看到对应点或对应线段移动的格数,比起老师的演示、说教更有说服力。
实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方格图的使用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对应长(底)、宽(高)的链接上。 这里以特级教师袁晓萍老师的课例为范,看看她是如何将方格图用实用足,渗透于各个知识点的。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用笔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你数的方法。
师:是不是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方格拼接的方法得到面积呢?在方格纸上画任意平行四边形,看谁拼的次数越少?(学生得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规律。)
师:给你一张方格纸,你能不能画一个底是4,高是3的平行四边形?(把学生所画的不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张方格图上,并比较所画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发现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师:请你判断并验证: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等底等高?(学生同样会借用方格图来验证。)
实例3:借用方格图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常见的教学设计,但用得好的却为数不多。以下课例是众多运用中较为灵活的一种设计。
学生结合方格图掌握了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接着不是马上出示百格图理解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而是先出示十分之一的一半,让学生充分想象,寻求两位小数的和图形的链接点,顺着学生的需求,出示了第三步的百格图,将方格图再次应用的必要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用好方格图,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其直观性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而且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用好这“方寸之地”,真正做到“自成一格”,而非学习摆设,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图形与变换”的备课与教学[EB/OL].2011-04-03[2014-10-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8b9290100s8m3.html.
[2]俞正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12.
[3]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J].北京:人民教育,2011(02).
【关键词】方格图;特点;问题;策略
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方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它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教学一线,它的使用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对方格图使用方法上存在着误区,有效性大打折扣。笔者结合自己运用方格图的实际经验,调查使用现状,搜集学生应用实例,学习名师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有效性使用的思考和策略。
一、方格图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一)基本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多为普通方格图、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坐标方格图。
■普通方格图:即为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接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和数量,在画图形、平移与旋转、面积计算等学习中时常出现(图1)。
■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即由上下左右等距离的格点,以矩形格局排列而成,也可以看成普通方格图去掉正方形的边,保留顶点的“方格图”,在画平面图形中时常出现(图2)。
■坐标方格图:是在普通方格图的基础上,增加纵、横坐标,并标上原点0及坐标数,在位置与方向中时常出现(图3)。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于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如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数字;在格子里绘制条形统计图等,这些都是方格图的变式使用。
(二)特点
1.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方位感
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一组组平行与垂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距离感
方格图上点与点之间、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避开了最初认识图形的不必要干扰,学生不会在实际测量中关注必然存在的误差,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距离”自然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促使教学过程直指概念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概念。
二、方格图应用上的问题及误区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方格图在每一册中都频频出现,可见编者对方格图应用的重视。但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经常陷入下面三类误区:
(一)教师避烦不用,导致应用闲置
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主动使用方格图,尤其在第一学段,很多老师都觉得,让学生绘制图形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课堂无法掌控及时间没有保障,成了避免使用的主要原因。老师们常将方格图的练习作为作业来完成,缺少课堂的指导,从而更加轻视方格图的应用。长期地避烦不用,导致应用的恶性循环,学生不会用或用不好,课堂上就完成不好,能不在课堂上用就不用。碰到一定要使用时,也只是草草而过,轻描淡写,方格图就成了虚设闲置产品。
(二)错误理解意图,导致应用失效
方格图作为一种数学工具为教学所用,但错误理解意图,不仅会使应用失效,更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以下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实例:
错例1:学生在画三角形时,没有理解方格图给作图带来的辅助作用,只考虑画出一个三角形,没有借用方格图中的交点可以作为三角形的顶点,线段可以描述三角形边的长度,方格图应用失效。
错例2:将三角形向左平移8格,学生却只移动了7格,出现这些错例的学生是在数方格图里的交点数,而不是格子数,所以即使让他们再三检查也徒劳。
错例3:学生画图时更多考虑的是形,只要图形样子差不多就行,错例中是一笔一笔试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没有真正理解方格图辅助他们找到对称轴另一边相应的点,对称轴左右距离没有给孩子带来画图的帮助。
(三)使用缺乏技巧,导致应用受限制
提起方格图,很多老师都会最先想到它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各种应用,却很少想到它在其他知识领域里起到的作用,这无疑局限了方格图的应用。其实,方格图在数的认识及运算中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老师走过场的形式使得方格图的应用价值不高,教师反倒绞尽脑汁以繁代简,寻找五花八门的素材。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缺乏使用技巧,更掩盖了数学的本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干扰。
三、方格图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梳理,系统应用
要应用好方格图,就要对教材中可以借用方格图辅助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
1. 绘图系列:方格图应用最多的就是绘图,它的线条蕴含着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而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关系,在方格中学生关注到了线段在方格中的位置,起到参照作用,降低了学生绘图的难度,提高了绘图的准确度。笔者以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3)为例,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如下表:
2. 统一度量单位系列:在长度单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中,方格图除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统一度量的重要性(图4)、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外,更对学生理解和感受面积、面积单位(图5)、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图6)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也在借用方格图的过程中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
3. 数的认识与运算系列:方格图给数的认识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背景映衬,尤其在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方格图(10×10)是百分数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图7),方格图的等分背景和取样的方格数形象地描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清晰地反应了值的大小(图8)。又如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中,以方格图为背景,忽隐忽现的垂直或平行线段形象地演示性质内容,学生轻松理解性质中提到的“大小不变”的含义(图9)。 数的运算应用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中广为推崇。如方格图的演示清晰阐述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图10、11)。又如在“方阵问题”中借用方格棋盘上各点的位置关系,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图12)。
4. 便于比较的表格系列:表格其实也是方格图的一种变式应用,在方格图形成的列和行里,数据的比较和对照显得一目了然。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表1),在10×10的方格中将各数按序填入格中,“横着看、数着看、斜着看”,寻找数的排列规律,轻松理解十进制、各数位上数的有序性、数列的规律性。又如表内乘法(表2),一张表格把乘法口诀全部罗列其中,在复习阶段更精简地梳理了乘法口诀。
(二)正确理解,有效应用
方格图上一点一线一面(格)都蕴含着数学思想,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它带来的神奇之效?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方格图表达的各种意思,让学生有使用的需求感。笔者受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准备课的启发,觉得方格图的使用完全有必要设计一堂准备课。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方格图的认识》一课,并实践于课堂,效果甚佳。
回顾前面的错例,准备课的每一个设计都直指错例的症结:错例1,明确了在方格图上画三角形和在白纸上画的不同;错例2,长度由方格数决定;错例3,对称图形更重要的是图形各顶点对折后的重合。
(三)巧妙设计,适时、灵活应用
用方格图很简单,但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绝妙却不是易事。这里介绍方格图巧妙应用的几个实例,以便一线老师学习和举一反三。
实例1:平移的距离是学生常出错的,学生总是把图形平移后,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作为平移的格数。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激趣设疑的方法展开教学。
师:小船的船头站着男孩,船尾站着女孩,小船开动,船做了什么运动?
师:这时男孩和女孩发生了争吵,男孩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长一点,女孩说,不对不对,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比你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个小孩谁说的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停止争吵。
学生的求证欲望被激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方格图中清晰看到对应点或对应线段移动的格数,比起老师的演示、说教更有说服力。
实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方格图的使用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对应长(底)、宽(高)的链接上。 这里以特级教师袁晓萍老师的课例为范,看看她是如何将方格图用实用足,渗透于各个知识点的。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用笔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你数的方法。
师:是不是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方格拼接的方法得到面积呢?在方格纸上画任意平行四边形,看谁拼的次数越少?(学生得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规律。)
师:给你一张方格纸,你能不能画一个底是4,高是3的平行四边形?(把学生所画的不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张方格图上,并比较所画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发现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师:请你判断并验证: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等底等高?(学生同样会借用方格图来验证。)
实例3:借用方格图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常见的教学设计,但用得好的却为数不多。以下课例是众多运用中较为灵活的一种设计。
学生结合方格图掌握了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接着不是马上出示百格图理解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而是先出示十分之一的一半,让学生充分想象,寻求两位小数的和图形的链接点,顺着学生的需求,出示了第三步的百格图,将方格图再次应用的必要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用好方格图,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其直观性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而且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用好这“方寸之地”,真正做到“自成一格”,而非学习摆设,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图形与变换”的备课与教学[EB/OL].2011-04-03[2014-10-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8b9290100s8m3.html.
[2]俞正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12.
[3]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J].北京:人民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