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 自成一“格”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方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明晰方格图的基本形式及特点,理清方格图应用上的问题和误区,有助于提出应用方格图的有效策略,让方格图在数学教学中用得系统、用得有效、用得巧妙。
  【关键词】方格图;特点;问题;策略
  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方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它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教学一线,它的使用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对方格图使用方法上存在着误区,有效性大打折扣。笔者结合自己运用方格图的实际经验,调查使用现状,搜集学生应用实例,学习名师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有效性使用的思考和策略。
  一、方格图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一)基本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多为普通方格图、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坐标方格图。
  ■普通方格图:即为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接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和数量,在画图形、平移与旋转、面积计算等学习中时常出现(图1)。
  ■点子图:又叫钉子板,即由上下左右等距离的格点,以矩形格局排列而成,也可以看成普通方格图去掉正方形的边,保留顶点的“方格图”,在画平面图形中时常出现(图2)。
  ■坐标方格图:是在普通方格图的基础上,增加纵、横坐标,并标上原点0及坐标数,在位置与方向中时常出现(图3)。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于方格图的表现形式,如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数字;在格子里绘制条形统计图等,这些都是方格图的变式使用。
  (二)特点
  1.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方位感
  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一组组平行与垂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距离感
  方格图上点与点之间、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避开了最初认识图形的不必要干扰,学生不会在实际测量中关注必然存在的误差,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距离”自然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促使教学过程直指概念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概念。
  二、方格图应用上的问题及误区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方格图在每一册中都频频出现,可见编者对方格图应用的重视。但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经常陷入下面三类误区:
  (一)教师避烦不用,导致应用闲置
  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主动使用方格图,尤其在第一学段,很多老师都觉得,让学生绘制图形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课堂无法掌控及时间没有保障,成了避免使用的主要原因。老师们常将方格图的练习作为作业来完成,缺少课堂的指导,从而更加轻视方格图的应用。长期地避烦不用,导致应用的恶性循环,学生不会用或用不好,课堂上就完成不好,能不在课堂上用就不用。碰到一定要使用时,也只是草草而过,轻描淡写,方格图就成了虚设闲置产品。
  (二)错误理解意图,导致应用失效
  方格图作为一种数学工具为教学所用,但错误理解意图,不仅会使应用失效,更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以下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实例:
  错例1:学生在画三角形时,没有理解方格图给作图带来的辅助作用,只考虑画出一个三角形,没有借用方格图中的交点可以作为三角形的顶点,线段可以描述三角形边的长度,方格图应用失效。
  错例2:将三角形向左平移8格,学生却只移动了7格,出现这些错例的学生是在数方格图里的交点数,而不是格子数,所以即使让他们再三检查也徒劳。
  错例3:学生画图时更多考虑的是形,只要图形样子差不多就行,错例中是一笔一笔试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没有真正理解方格图辅助他们找到对称轴另一边相应的点,对称轴左右距离没有给孩子带来画图的帮助。
  (三)使用缺乏技巧,导致应用受限制
  提起方格图,很多老师都会最先想到它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各种应用,却很少想到它在其他知识领域里起到的作用,这无疑局限了方格图的应用。其实,方格图在数的认识及运算中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老师走过场的形式使得方格图的应用价值不高,教师反倒绞尽脑汁以繁代简,寻找五花八门的素材。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缺乏使用技巧,更掩盖了数学的本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干扰。
  三、方格图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梳理,系统应用
  要应用好方格图,就要对教材中可以借用方格图辅助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
  1. 绘图系列:方格图应用最多的就是绘图,它的线条蕴含着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而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关系,在方格中学生关注到了线段在方格中的位置,起到参照作用,降低了学生绘图的难度,提高了绘图的准确度。笔者以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3)为例,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如下表:
  2. 统一度量单位系列:在长度单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中,方格图除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统一度量的重要性(图4)、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外,更对学生理解和感受面积、面积单位(图5)、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图6)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也在借用方格图的过程中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
  3. 数的认识与运算系列:方格图给数的认识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背景映衬,尤其在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方格图(10×10)是百分数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图7),方格图的等分背景和取样的方格数形象地描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清晰地反应了值的大小(图8)。又如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中,以方格图为背景,忽隐忽现的垂直或平行线段形象地演示性质内容,学生轻松理解性质中提到的“大小不变”的含义(图9)。   数的运算应用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中广为推崇。如方格图的演示清晰阐述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图10、11)。又如在“方阵问题”中借用方格棋盘上各点的位置关系,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图12)。
  4. 便于比较的表格系列:表格其实也是方格图的一种变式应用,在方格图形成的列和行里,数据的比较和对照显得一目了然。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表1),在10×10的方格中将各数按序填入格中,“横着看、数着看、斜着看”,寻找数的排列规律,轻松理解十进制、各数位上数的有序性、数列的规律性。又如表内乘法(表2),一张表格把乘法口诀全部罗列其中,在复习阶段更精简地梳理了乘法口诀。
  (二)正确理解,有效应用
  方格图上一点一线一面(格)都蕴含着数学思想,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它带来的神奇之效?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方格图表达的各种意思,让学生有使用的需求感。笔者受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准备课的启发,觉得方格图的使用完全有必要设计一堂准备课。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方格图的认识》一课,并实践于课堂,效果甚佳。
  回顾前面的错例,准备课的每一个设计都直指错例的症结:错例1,明确了在方格图上画三角形和在白纸上画的不同;错例2,长度由方格数决定;错例3,对称图形更重要的是图形各顶点对折后的重合。
  (三)巧妙设计,适时、灵活应用
  用方格图很简单,但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绝妙却不是易事。这里介绍方格图巧妙应用的几个实例,以便一线老师学习和举一反三。
  实例1:平移的距离是学生常出错的,学生总是把图形平移后,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作为平移的格数。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激趣设疑的方法展开教学。
  师:小船的船头站着男孩,船尾站着女孩,小船开动,船做了什么运动?
  师:这时男孩和女孩发生了争吵,男孩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长一点,女孩说,不对不对,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比你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个小孩谁说的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停止争吵。
  学生的求证欲望被激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方格图中清晰看到对应点或对应线段移动的格数,比起老师的演示、说教更有说服力。
  实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方格图的使用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对应长(底)、宽(高)的链接上。 这里以特级教师袁晓萍老师的课例为范,看看她是如何将方格图用实用足,渗透于各个知识点的。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用笔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你数的方法。
  师:是不是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方格拼接的方法得到面积呢?在方格纸上画任意平行四边形,看谁拼的次数越少?(学生得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规律。)
  师:给你一张方格纸,你能不能画一个底是4,高是3的平行四边形?(把学生所画的不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张方格图上,并比较所画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发现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师:请你判断并验证: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等底等高?(学生同样会借用方格图来验证。)
  实例3:借用方格图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常见的教学设计,但用得好的却为数不多。以下课例是众多运用中较为灵活的一种设计。
  学生结合方格图掌握了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接着不是马上出示百格图理解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而是先出示十分之一的一半,让学生充分想象,寻求两位小数的和图形的链接点,顺着学生的需求,出示了第三步的百格图,将方格图再次应用的必要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用好方格图,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其直观性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而且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用好这“方寸之地”,真正做到“自成一格”,而非学习摆设,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图形与变换”的备课与教学[EB/OL].2011-04-03[2014-10-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8b9290100s8m3.html.
  [2]俞正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12.
  [3]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J].北京:人民教育,2011(02).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试卷的区分度往往体现在几道把关题,如何把“压轴”戏唱好,一直是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重点.今年,南通填空压轴题一改原有风貌,变从函数角度看问题为双曲线与方程及几何知识的融合.图形简单明了,有一定区分度,突破路径较多.下面从不同视角来解析该题,提供研讨.  1考题呈现  图1(2017年南通卷第18题)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函数y=kx(k>0,x>0)的图象经过平行四边形
【摘 要】问题解决能力侧重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新课标的诉求。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策略的指导、注重过程性、重视培养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通途。  【关键词】问题解决;兴趣;策略;过程;创新  与解决问题侧重于教学结果不一样,问题解决侧重于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情境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活动过程。可见,问题解决需要的是学生作为探究者,侧重在探索解决问题
摘要:孔子和朱熹都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念和原则方法,奠定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架构,如“为己之学”、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外礼内仁、学问思辨行、学为君子儒等。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从朱熹《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其中之一便是推理能力.针对推理能力,《课标(2011年版)》进一步解释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
小班  分享人:莉莉妈妈   我们家的绘本都是莉莉自己选的,我们并没有要求她看什么书。我认为,对于喜欢的书,孩子的阅读兴趣会更浓。有时候,莉莉还会给我们分享她的书,多半是流水账式的看图说话,可能这就是小班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吧。老师鼓励我们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她讲故事给我们听,而不是剥夺孩子讲故事的能力,永远只当个听众。  分享人:球球妈妈  亲子阅读贵在坚持。我不会刻意要求球球每天必须阅读多久,适
【摘 要】阅读的终极目的不是阅读文本内容,而是阅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要先从培养其兴趣入手,在学生心中播下渴望的种子,然后通过多次的朗读进行感悟,授予有效的阅读方法,坚持不懈。  【关键词】文本内涵;朗读魅力;兴趣;朗读;方法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一个有趣的词语。有些人认为阅读就是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对纸笔练习和测试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并有许多欣喜的发现。今年,笔者有幸参与了某题库的编题任务。在编题过程中,我在学习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小学数学命题的改革与策略”进行了不断地探究,并摸索出“表述关注身心,凸显‘人文性’”、“内容联系实际,体现‘生活性’”、“内涵注重教育,透射‘价值性’”、“题型富有创意,倡导‘开放性’”、“过程
【摘 要】巧用“追问”,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认知冲突处用“追问”,在理解粗浅处用“追问”,在出现尴尬处用“追问”,在发生错误处用“追问”,可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追问;教学质量  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追问不是简单的量的提问,而是质的提升,是前一次提问的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立足学生的发展,兼顾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闯关竞聘”活动中认识商品、认读商品名称,给商品分类,让学生在“模拟小超市”的活动中感悟语言,拓展识字。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14个生字。  2.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 生活目标:了解自选商场的购物方式,体会它给购物人带来的便利。  4. 拓展目标:认读商品名称
【摘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标与“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一致理念。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倾向于学生的“学”,更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研学后教”;多媒体;自信心;自学能力  “庄稼长不好,责任在农民。”洋思中学创办者蔡林森认为,学生没有学好,肯定不是这个学生不可教,而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本领或者失职,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于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