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嫉是一把莫名的毒箭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诉说:在单位或在某一个群体,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刚刚还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脸色就像那六七月的天空,说变就变了,无论你怎样待见他(她),得到的却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原以为是自己倒霉碰上了坏心情的主儿,谁料想这主儿转过脸去就与别人笑逐颜开、妙趣横生了。
  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谁都遇到过,遭遇冷言冷语而不知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并不费解,这其实都是自己不知藏着腋着惹的祸,是自己的优越或出众打翻了人家的醋瓶子,是自己的出类拔萃和脱俗超群点燃了别人熊熊妒嫉之火。
  事实上,妒嫉是一把莫名的毒箭。心生妒嫉会使一个人的腹中顷刻间充满刻骨的仇恨,这种仇恨就像一把把毒箭,直插对方心脏,誓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众所周知,妒嫉是由心理失衡引起的,而心理失衡又以可比为条件。平民百姓对于谁当上了高官并不会产生妒嫉,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即便是自己被妒嫉给折磨死,这个官帽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相反,对于区区小事儿,比如一个不大不小的肥差,一个科长、处长的空缺儿,他们则会看得比天还大,谁得到了这个位置,就从心里仇恨谁,即便是自己很好的朋友,也难以放过,因为如果不是他(她)的存在,这个位置肯定就是我的。于是乎,本来如糖似蜜的朋友,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位置,成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死对头,成了只要看到或想起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仇人。因此说,妒嫉之心总是产生于同类人或相近的人群之中,产生于同伴或好朋友之间。
  笔者之所以说妒嫉是一把莫名的毒箭,因为妒嫉的缘由都是些说不出口、摆不到桌面上的东西,都是一些没有名堂的琐碎事端。譬如说,今天早晨来上班,谁穿了一件时髦的新衣裳,谁新买了新潮的皮鞋,都很有可能让同伴醋意大发。还有,谁家刚刚买了小轿车,谁家的生意火了,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谁家的房子比自家的大,甚至谁娶了漂亮的媳妇或找了英俊的老公,都会使某些人怒火中烧,愤愤不平,处处找茬,乃至在别的方面处处作梗,百般刁难。但若真要那些妒嫉的主儿说出个因由,他们又大都左顾右盼而言他,扯一些冠冕堂皇的原则或条件,拿一些可方可圆的尺度做杀手锏。现实生活中,对于这种现象,只要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想想,都可以理出个一二三,甚至三四五六都列不完。
  我们聪明的老祖宗对此早有奇妙的总结和论断,所谓喜主聚、悲主散,正是这个道理。有了好事儿要悄悄地消受,且莫张扬、疯狂,有了悲哀则应懂得诉说,懂得分解。古今中外,喜事儿容易遭人妒嫉,悲事儿则少有幸灾乐祸之人,也正好说明妒嫉之心的残酷存在和不争的现实性。
  笔者认为,妒嫉是人的本性,妒嫉之心不可泯灭,妒嫉之心人人有之,只是或强或弱罢了。因此,在当今这个僧多粥少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人类不妨也学学动物,学学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精明和奇妙,尽可能地多一些和谐,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妒嫉。因为妒嫉是一把莫名的毒箭!
其他文献
初识张抗抗于《作女》,而今这本《张抗抗散文精品赏析》在手,让笔者更近距离地与她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这位身兼数职的当代女作家,由19岁离开家乡杭州到东北下乡,几十年间,她始终在中国的南北两地交替行走。不同的文化区域特点在她身上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所以她的身上既有江南女子拥有的温婉秀丽、敏感细致,也有北方人特有的干脆、直爽、大气。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张抗抗女士对祖国大江南北的景致有自
期刊
蒋昌忠简介    昌忠: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兼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桂林炎黄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文化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主席团成员等。曾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
期刊
初春的阳光很好,暖暖的。林子菡喜欢这样的天气,她说这样的天气里,她能听到小草发芽的声音,能闻到绿叶清新的香气,生命美极了。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当老师含情脉脉地说道:“同学们,再见了!”林子菡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同学笑说她太感性了,她抿抿嘴笑了笑深深吸了口气,有点轻松,有点留恋,这是她最爱的剪辑课,林子菡心想,能用这堂课作为她学生生涯的结束点,不错。  毕业前的日子,林子菡想简简单单地过,她
期刊
文字整理/杨绍礼 摄影/姚刚 巩凯      赵雷简历:  赵雷,号荆溪白石、石丘、韫雷堂主人,斋号无声堂。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1981年12月出生,灵宝人,祖籍河南鄢陵。入伍六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国画,笔耕不辍。先后有十余幅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入选、获奖,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二十余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兴纪念馆和徐悲鸿纪念馆等展出并收藏。出版有《赵雷水墨随笔》《于
期刊
吴寿松,笔名瘦松,装帧艺术家。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
期刊
“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这是很多作家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经常说的话。显然,我用这句话做这篇文章的开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平淡。可是,当我于2007年2月27日(正月初十)这天下午薄暮十分离开北京郊区望泉寺村,看着那家家亮起的灯光和街门两侧高高悬挂的大红春联时,我的心头还是不由想起了这句话。因为,就在十几分钟前,村里文学社的农民朋友们在座谈时几乎人人都重复过这样一句话。  是啊,文艺来
期刊
很喜欢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些爱情文艺小品,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起步,爱情片都是用很低的成本,认认真真地讲述情感,从技巧到构思再到风格,那么的纯粹和细腻,没有卖弄,没有矫情,很少杂质,带着犹如初夏的青草地般扑面而来的气息,有着不可言说的动人和美丽。正是在当初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香港诸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创作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有张婉婷的《秋天的故事》,有张艾嘉的《最
期刊
2007年元月,囊括了众多明星出演的央视历史大剧《卧薪尝胆》正在热播。其中扮演吴王夫差的著名演员胡军在此剧中的表现尤为令人惊喜,观众评价他的表演极富张力,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之一。由此,这个被诸多影迷喜爱的成熟男星在继电影《蓝宇》《好奇害死猫》,电视剧《天龙八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有上佳表现后,又一次验证了他不俗的演技和无法阻挡的男性魅力。  然而,不知是因为胡军擅长饰演
期刊
有次和单位的两位女同事谈来生想成为什么,她们一个说想成为猪,一个说想成为青蛙,当然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说我想成为一棵梨树。我想我的根系被大地温暖、柔软的怀抱拥着,一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且衣食无虞。再不会为文凭,为职称,为地位,为误解,为金钱而烦恼;不会为上级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寝食不安;不会为人员调整,干部任免而坐卧不宁。我想我今生所有的痛苦,遗憾,失落,惆怅,皆是因为我是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所以来
期刊
关于中国人的面孔,有这么一个笑话。甲:“中国人的面孔有啥特征?”乙:“好人都是英俊的,坏蛋都是丑八怪。”甲:“你怎么知道?”乙:“电影里告诉我的。”  笑话往往一针见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生活还是文艺都一再地告诉我们,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英俊高大的人是“好人”,形象丑陋的人是“坏人”,风度翩翩的是君子,委委琐琐的是小人……中国人的面孔早已被谱系化、格式化,抽象成一个个符号,只见树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