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新颖、先进的网络环境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数学中对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小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
  一、根据年龄特点,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电教要求各不相同。我们要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刺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一些形象的图表、关键的词、符号等展现给学生,以引起学生有效的注意。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的时候要以动作为主,还要注意色彩鲜艳,重点突出。如在教学“倍”的概念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逛动物园”的课件,色彩绚丽的画面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数、算、说得到了:猴子和大象比,大象有2只,猴子有5个2只,所以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5倍……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勇跃发言。教师结合图形、数字、动画及声音等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有所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而要增加诱导的图像,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电脑屏幕展现(1)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比一比,最后得出梯形面积可以用(上底 下底)×高÷2计算。(2)割拼:把梯形沿两腰的中点割,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 下底)×(h÷2)。(3)剪、移、拼,把梯形沿一个底点至这个顶点所对腰的中点剪开,然后旋转,移动,拼成一个三角形,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用(上底 下底)×高÷2。在电脑屏幕上割、剪、移动、拼,把这过程展现在学生在眼前,激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搜索中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兴趣的培养,营造创新的氛围。由此可见,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的坡度,难点得以突破,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兴趣。
  二、化静为动,掌握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护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插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而很多数学问题却是动态的,动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偏执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和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有一定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问题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华和小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习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十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五、运用适当,讲求实效
  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多媒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宜用时则不要用,不宜多用时则不多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认为一堂课电教用得越多越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用而用,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结合教学媒体的特点和作用,精心选择,综合运用,克服形式主义,将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切课中,我先让学生看一看墨水瓶、魔方玩具、牙膏盒等实物,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实物,并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然后动手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等。在学生充分感知棱、面、点后,我再用课件加以演示,学生对几何形体的了解和掌握就更深刻了。
  电教媒体要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环节的不同处理,效果是截然不同。出现过早,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知识掌握不了;而出现过迟,则不利于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辅助功能下降。因此要把握住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合理选取切入点,才能使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电教媒体再先进、本领再强,也不能替代人类大脑的思维,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媒体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利用电教媒体这一“桥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指导、辅导,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调控。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在为教学提供更多方便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其学习者和研究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洛阳市洛龙区第八小学 河南】
其他文献
利用东江流域控制站博罗站1954—2009年日平均流量资料,选取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和极值比4项指标,研究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在不同时段长取值下的变化规律及年际变
<正> 中国谁最先提出节制生育?过去认为:中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的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最近,黄桢翔同志撰文称陈梦坡是我国最早提出节育的人(见《经济日报》1986年11月30日4版。《文摘报》1986年12月11日摘转)。实际上,对于清雍正以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社会问题,近代不少思想家曾予关注,汪士铎(1814——1889)在其《乙丙日记》中,对我国传统的早婚多育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提出的一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节育措施。他认为“人满故贫”、人多致乱”。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结婚年龄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门学科,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体能而忽视智育的培养,孩子在繁重的体能训练中缺乏兴趣的调动,长此以往必然使孩子们吃不消,
在目前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选择的内容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择探究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材料等;“指导型探究”中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的确定”、“探究方法的确立”、“汇报展示的形式”等;也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搜集的事实或数据进行概括,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等。选择,一举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布置你完成”的教学模式。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首先要喜欢语文,对语言有感觉,至少不能看到就反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
<正> 苏加诺是印尼共和国的开国总统,五、六十年代国际上的风云人物。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根据印尼特点,把各种思想加以揉合的产物,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有关纳沙贡思想的形成和基本内容,请详见《史学月刊》1987年第2期拙作《试析苏加诺纳沙贡思想的形成》)。在印尼民族独立斗争中,为了共同反帝反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苏加诺把当时印尼存在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共产主义者——团结在一起作为他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一次次地为各种政治派别找出共同
分析了目前已经应用的煤炭抑灰剂配方在道路灰土应用的效果与力学性质变化,并基此采用地沟油脂混入石灰土中,研究其抑尘能力以及应用价值与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地沟油微粒的存
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时空,搭建交流的平台,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交流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实践证明,重视科学课堂中有效的交流,对于有序地引领学生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发掘自身创新潜能、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融洽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片段1】:(苏教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小学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一般体现在对于数学公式的机械性记忆与对于考试真题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表现出了对数学学习的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