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有效课堂的源泉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选择的内容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择探究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材料等;“指导型探究”中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的确定”、“探究方法的确立”、“汇报展示的形式”等;也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搜集的事实或数据进行概括,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等。选择,一举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布置你完成”的教学模式。看似平常的“选择”,其实真正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从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深入探究,最终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选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1、选择让教师从单向教学走向双向互动。在《瓶子吃鸡蛋》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看了瓶子吃鸡蛋这一演示实验后,让学生猜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瓶子吃了鸡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上台选择鸡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壳和没壳的鸡蛋,还有气球等,而在加热这一环节上,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热水、酒精灯、纸和火柴等,让学生在讨论和制订好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自主上台选择实验的器材,结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想,用自己选择的材料探究自己选择的实验。
  2、选择让教师从教学者走向启发者。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不同水平面的瓶子,让学生猜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学生在猜测后,提出用杯子、瓶子或量杯来比较水的多少。由于学生分别选择了杯子、瓶子或量杯来比较水的多少,使学习方法趋向多样化,传统的演示与教学已经无法在个性化的学习中生存,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教学者走向学习的启发者。选择学习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真正的平等,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3、选择让教师从只注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体验。科学课堂上的选择,往往是课堂教学开放的体现,选择让教师从关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转到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转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探究结果到同时关注探究过程和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同样是研究土壤,以前自然课中的学习是以“教师演示、学生照做”为基础的,学习是验证性的。而科学教学中,研究土壤是从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入手的,在学生计划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探究活动,学生在“用筛子筛、用水浸、用眼睛观察、放在水中搅拌”等方法中发现土壤中含有空气、水、腐殖质、沙和粘土等,教学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师教学的重点由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走向了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体验。
  二、选择,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让学生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究发现。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指纹》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玩指纹、充分感知指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后选择一个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以自主选择作动力,学生的研究是积极而开放的,在最后的展示中,学生学会了用写、画、印、比较等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选择让学生的学习从模仿老师走向了探究發现,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探究的真实。
  2、选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选择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了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在《混合身边的物体》一课中,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醋”和“小苏打”,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后,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你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最后让学生自己上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学生快乐地选择了自己的所要的研究材料,开始了他们的“做中学”研究,这种基于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探究学习,“学科学”变成了“做科学”。
  3、选择让学生从“听讲”走向了“探究”。以验证为主的教学,十分注重“听讲与接受”学习,即使是以前的自然课,虽然有许多实验,但很多实验是老师演示,学生听讲,然后验证。而科学课上的选择,让学生从“记忆与模仿”走向了“理解与创新”。在《分离混合物》一课中,教师在出示米与面粉的混合物后,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分离?怎么分离?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选择自己探究所要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有的选择了白纸,有的选择了小铁盆,有的选择了筛网和筛子等等,学生在取得成功后,许多组互相交换了材料与方法,真正达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我们的课堂中已出现了很多选择,有的是自己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有的是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有的是自己选择实验的方法和器材等。课堂中看似平常的“选择”,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选择,让科学课堂走向了开放;选择,让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选择,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音乐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儿童天生就具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对发展孩子的直觉、想象与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歌唱活动是幼儿园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环丙氨嗪在Aldrich胡敏酸中的吸附与解吸特征。结果表明:环丙氨嗪吸附和解吸过程都包含极快速、快速和缓慢阶段。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
绘画是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有效的手段,它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孩子们喜欢用画来表达自己的经验、想
台湾学者陈武镇无不担忧地提起:“美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学偏好的奴婢,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心受伤;教的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能不足的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绘画教学教师“教”是肯定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问的矛盾。实践和美学理论证明,幼儿天生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审美能力需要后天的维护和继
<正>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对它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人类婚姻家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不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有的,婚姻和家庭都经历了顺序相承的几个发展阶段。摩尔根建立的理论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极为严谨、逻辑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对于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要学好小学数学就必须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动力支持。对学习有了基本的兴趣,才
以永春县三桃片区人行桥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支架基底处理和满堂支架安装工艺。为了使支架的承载力及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降低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及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对该桥支
利用东江流域控制站博罗站1954—2009年日平均流量资料,选取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和极值比4项指标,研究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在不同时段长取值下的变化规律及年际变
<正> 中国谁最先提出节制生育?过去认为:中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的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最近,黄桢翔同志撰文称陈梦坡是我国最早提出节育的人(见《经济日报》1986年11月30日4版。《文摘报》1986年12月11日摘转)。实际上,对于清雍正以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社会问题,近代不少思想家曾予关注,汪士铎(1814——1889)在其《乙丙日记》中,对我国传统的早婚多育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提出的一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节育措施。他认为“人满故贫”、人多致乱”。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结婚年龄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门学科,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体能而忽视智育的培养,孩子在繁重的体能训练中缺乏兴趣的调动,长此以往必然使孩子们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