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和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诱发学生参与意识
1.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在课堂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在课外有着独特的优势. 教师要在各种文娱、体育、科技、人文等活动中,创设机会使学生表现自我,并对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儿童的自尊感,这样,在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课堂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客观地评价自我,敢于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加入课堂.
2. 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即使学生的自尊感在课外得到满足,如果课堂上遇到的还是老师冷冰冰的面孔和同学们嘲讽的表情,这些本来有心回到课堂上的学生还是无法真正地与课堂相融,这就要求一种和谐、平等、关怀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要试图让课堂中的每名学生都感觉到,他是课堂中的一员;要让那些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知道,老师和同学不会就此笑话他;要让那些行为上有小过失的学生意识到,只要他及时努力地改正,老师和同学就会原谅他、接受他. 让课堂更安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让每名学生都更自信.
二、尊重学生个性感受,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较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参与课堂的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4 × 12”时,一般来说,“列竖式计算”的办法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在任何算式里使用. 但是要使学生感受到列竖式计算的优越性,教师要允许学生自己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24 × 12,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24 × 2 × 6来计算,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已经学习过了;有的学生说可用24 × 10 24 × 2计算;还有的学生说用20 × 12 4 × 12计算;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列竖式计算,并且他计算得很快,原因是他爸爸已经把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过他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出“11 × 13”这样的题,让学生计算,学生感到这些方法中有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最后大家选择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在比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 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探究中来.
三、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学细节,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可能是教师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能包括整个课堂空间等相关的信息. 教学细节虽小,但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 关注教学细节,智慧化、精确化,是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如为了建立1千米的概念,教师想带学生去操场上走一走,体验1千米到底有多长. 在走之前,老师给孩子们留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操场长200米,数一数,你要走几步?记一记,走了多长时间?如果走5圈呢?”刚说完,就有一名学生说:“不用走我也知道,5圈是1000米,成人的步行速度约是每小时5千米,1小时有60分,也就是说,走1000米大约要12分. 这个我老早就知道了.”接着有几名学生也开始响应:“我们大约走2步是1米,所以1000米差不多就要2000步……”“对呀!那都知道了,我们就不用走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就调整了教学进程. 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那你认为学校门口到哪里的这一段路约有1千米?这时多数学生愣住了,有的虽说了,但却与实际的1千米相差很大. 老师因势利导,再要学生去操场实际体验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时,学生才感觉到了实际去走一走的重要与必要. 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 “细节”和“意外”无处不在,这需要我们时时去关注和利用.
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我们在教学中都会发现,每节课的前20分钟学生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而后20分钟,就千差万别了,有的课堂学生依然兴致盎然,有的课堂学生有说话的、做小动作的、东张西望的,一个新的学习环节已经开始了,可学生的思绪还在前一环节中.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持久,也难以适时转移,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 如何保证学生40分钟能全程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需要十分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反馈这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与情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高效.
一、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诱发学生参与意识
1.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在课堂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在课外有着独特的优势. 教师要在各种文娱、体育、科技、人文等活动中,创设机会使学生表现自我,并对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儿童的自尊感,这样,在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课堂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客观地评价自我,敢于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加入课堂.
2. 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即使学生的自尊感在课外得到满足,如果课堂上遇到的还是老师冷冰冰的面孔和同学们嘲讽的表情,这些本来有心回到课堂上的学生还是无法真正地与课堂相融,这就要求一种和谐、平等、关怀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要试图让课堂中的每名学生都感觉到,他是课堂中的一员;要让那些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知道,老师和同学不会就此笑话他;要让那些行为上有小过失的学生意识到,只要他及时努力地改正,老师和同学就会原谅他、接受他. 让课堂更安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让每名学生都更自信.
二、尊重学生个性感受,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较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参与课堂的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4 × 12”时,一般来说,“列竖式计算”的办法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在任何算式里使用. 但是要使学生感受到列竖式计算的优越性,教师要允许学生自己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24 × 12,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24 × 2 × 6来计算,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已经学习过了;有的学生说可用24 × 10 24 × 2计算;还有的学生说用20 × 12 4 × 12计算;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列竖式计算,并且他计算得很快,原因是他爸爸已经把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过他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出“11 × 13”这样的题,让学生计算,学生感到这些方法中有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最后大家选择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在比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 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探究中来.
三、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学细节,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可能是教师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能包括整个课堂空间等相关的信息. 教学细节虽小,但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 关注教学细节,智慧化、精确化,是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如为了建立1千米的概念,教师想带学生去操场上走一走,体验1千米到底有多长. 在走之前,老师给孩子们留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操场长200米,数一数,你要走几步?记一记,走了多长时间?如果走5圈呢?”刚说完,就有一名学生说:“不用走我也知道,5圈是1000米,成人的步行速度约是每小时5千米,1小时有60分,也就是说,走1000米大约要12分. 这个我老早就知道了.”接着有几名学生也开始响应:“我们大约走2步是1米,所以1000米差不多就要2000步……”“对呀!那都知道了,我们就不用走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就调整了教学进程. 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那你认为学校门口到哪里的这一段路约有1千米?这时多数学生愣住了,有的虽说了,但却与实际的1千米相差很大. 老师因势利导,再要学生去操场实际体验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时,学生才感觉到了实际去走一走的重要与必要. 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 “细节”和“意外”无处不在,这需要我们时时去关注和利用.
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我们在教学中都会发现,每节课的前20分钟学生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而后20分钟,就千差万别了,有的课堂学生依然兴致盎然,有的课堂学生有说话的、做小动作的、东张西望的,一个新的学习环节已经开始了,可学生的思绪还在前一环节中.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持久,也难以适时转移,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 如何保证学生40分钟能全程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需要十分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反馈这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与情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