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当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美国哲学家罗洛·梅说过:“爱与意志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两者是人的存在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面临选择的行为。”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懂得对知识和技能的热爱,并因此磨练顽强的意志,为今后人生的发展积累可贵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教育的基本意义之一。
我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苏州教育台“心灵成长”栏目的拍摄,话题为“孩子参加课外各类考级项目的是与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主持人即兴采访一名学生是否参加过考级活动。那位男生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过了二胡4级。然而,他感觉非常非常辛苦。他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心酸:“我每天要练两个小时的琴。 当我总是拉不成调,听着吱吱呀呀的声音,真想狠狠地把二胡弦拉断,从此不再练琴。”主持人追问他要不要坚持二胡考级时,他足足停顿了一分钟,然后说:“我要坚持的,因为我喜欢。”
男孩回答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声音弱弱的,并且眼里噙满了泪水。然而,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这位男生,就是具备了热爱和意志力这两者,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选择。
一、 “爱与意志”:关注学习情绪
学习的情绪维度比认知本身更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总需要伴有一种意向,或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自己不曾知晓的内容,或者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希望通过学习给予内心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愿望、缺口等情绪状态都能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任何情况下,学习者都必须感到被关联、被召唤、被质问,必须为学习找到价值、兴趣和意义,当新知识十分复杂或是必须借助抽象时,就更需如此。学习情境要能生成某种乐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最大的快乐”。反之,没有兴趣、意义、情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
“爱与意志”的教育,是让学习者在爱与意志的体验中成长。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同伴以“愛”的名义伴随,并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学生主动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 援助学习情境
反观当前的教学,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于知识本身,针对教学内容本身创设情境,给予援助。这样的援助,不是更多关注、激发、召唤和关联学习者本身学习状态的情境,而是单纯添加知识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学习援助,学生无法过滤无效信息,得不到感知学习的有效刺激,情境的作用被异化了。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把学习的过程做成享受快乐的过程。教师创设洋溢着“爱”的氛围的学习情境,援助学生一个词汇、一个概念、一个答题,更要援助学生一个情景、一个情绪、一个意义。在课堂上,以倾听、肯定、激励、情绪传达、比赛竞争等个性化的援助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悦和愿望,想方设法去放大每个学生的优势信息,促进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充满“激发、召唤、关联学习者的情境”之中,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将被确立,关于人格品质的顽强意志也将被生动地建立。我以为,任何课程,不分文理,都需要这样的“被激发、被召唤、被关联”,学习情绪一旦被激活,必将产生与其对质的能力。
三、 改变学习状态
“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乏意志的爱,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用顽强的意志去获取学习的快乐,是会学习的法宝。在对新知识认知、接受、吸纳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感知、情绪、意向等个体状态,主动将获得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的概念进行对质,对已知信息进行质疑或关联,在断断续续地改变中,丰富并超越自身经验,连续优化,不断前进,获得效果。
这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于“改变”。改变,是设置任何课程的出发点。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应关注学生的“改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产生实质性变化,教育才有本质意义。我们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评价“爱与意志”的教育意义:
有触动:人的记忆深处,存在的是深刻的情绪记忆。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从认识和情感上有所认同,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去发展学习,发展能力,就该当是教育的力量。
有行动:课堂教学的现场应具备强烈的现场感,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前可以精心准备,但不能忘却,学生才是知识、情感的实际建构者,在现场,即是在教育;在现场,即是在生成;在现场,即是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说,教学效果的评判维度,应该是学生“行动”了吗?
有内化:学生接受教学,能自主建构学习内容,自觉践行学习后的体悟,这就是内化的具体表现。比如,面对遭遇的学习困难,有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吗?当学生了解了分心的表现,懂得了克服分心的方法,有自觉改变的冲动吗?如果有,就是意志的教育。
“爱与意志”的教育将造就“苦中作乐”的会学习者。快乐是一种主观体验。苦与乐,是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苦乐不能光看表象,身体苦未必心里不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体验。每个人的苦乐体验不同,对待同一件发生的事情,也许有的人觉得很苦,有的人觉得快乐。苦乐更不能看当下,当我们要完成某一目标时,可能过程是艰苦的,但一旦达到预设的目标,就能感受更为强烈、持续的快乐。
学习毕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必然伴随苦与累。学习需要付出,需要艰苦跋涉。当有了目标,有了内在需求,能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能在集体中与伙伴们相谐交往,得到大家认可,获得的愉悦就是持久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必将成为“改变”的动力。
研究学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各类机会不可谓不多,各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可谓不多,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我个人总觉得教育改革或多或少是在“外围”做研究,涉及对学习者本身状态的研究不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僵化的教学设计必然丧失教育的活力,造就心不在焉的学习者。教学研究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明白了这一点,渴求“爱与意志”,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促进教育能力。“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回到每一次与孩子相遇的实事本身”,让学习的真实价值“相遇”在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
我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苏州教育台“心灵成长”栏目的拍摄,话题为“孩子参加课外各类考级项目的是与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主持人即兴采访一名学生是否参加过考级活动。那位男生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过了二胡4级。然而,他感觉非常非常辛苦。他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心酸:“我每天要练两个小时的琴。 当我总是拉不成调,听着吱吱呀呀的声音,真想狠狠地把二胡弦拉断,从此不再练琴。”主持人追问他要不要坚持二胡考级时,他足足停顿了一分钟,然后说:“我要坚持的,因为我喜欢。”
男孩回答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声音弱弱的,并且眼里噙满了泪水。然而,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这位男生,就是具备了热爱和意志力这两者,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选择。
一、 “爱与意志”:关注学习情绪
学习的情绪维度比认知本身更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总需要伴有一种意向,或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自己不曾知晓的内容,或者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希望通过学习给予内心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愿望、缺口等情绪状态都能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任何情况下,学习者都必须感到被关联、被召唤、被质问,必须为学习找到价值、兴趣和意义,当新知识十分复杂或是必须借助抽象时,就更需如此。学习情境要能生成某种乐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最大的快乐”。反之,没有兴趣、意义、情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
“爱与意志”的教育,是让学习者在爱与意志的体验中成长。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同伴以“愛”的名义伴随,并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学生主动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 援助学习情境
反观当前的教学,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于知识本身,针对教学内容本身创设情境,给予援助。这样的援助,不是更多关注、激发、召唤和关联学习者本身学习状态的情境,而是单纯添加知识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学习援助,学生无法过滤无效信息,得不到感知学习的有效刺激,情境的作用被异化了。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把学习的过程做成享受快乐的过程。教师创设洋溢着“爱”的氛围的学习情境,援助学生一个词汇、一个概念、一个答题,更要援助学生一个情景、一个情绪、一个意义。在课堂上,以倾听、肯定、激励、情绪传达、比赛竞争等个性化的援助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悦和愿望,想方设法去放大每个学生的优势信息,促进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充满“激发、召唤、关联学习者的情境”之中,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将被确立,关于人格品质的顽强意志也将被生动地建立。我以为,任何课程,不分文理,都需要这样的“被激发、被召唤、被关联”,学习情绪一旦被激活,必将产生与其对质的能力。
三、 改变学习状态
“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乏意志的爱,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用顽强的意志去获取学习的快乐,是会学习的法宝。在对新知识认知、接受、吸纳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感知、情绪、意向等个体状态,主动将获得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的概念进行对质,对已知信息进行质疑或关联,在断断续续地改变中,丰富并超越自身经验,连续优化,不断前进,获得效果。
这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于“改变”。改变,是设置任何课程的出发点。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应关注学生的“改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产生实质性变化,教育才有本质意义。我们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评价“爱与意志”的教育意义:
有触动:人的记忆深处,存在的是深刻的情绪记忆。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从认识和情感上有所认同,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去发展学习,发展能力,就该当是教育的力量。
有行动:课堂教学的现场应具备强烈的现场感,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前可以精心准备,但不能忘却,学生才是知识、情感的实际建构者,在现场,即是在教育;在现场,即是在生成;在现场,即是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说,教学效果的评判维度,应该是学生“行动”了吗?
有内化:学生接受教学,能自主建构学习内容,自觉践行学习后的体悟,这就是内化的具体表现。比如,面对遭遇的学习困难,有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吗?当学生了解了分心的表现,懂得了克服分心的方法,有自觉改变的冲动吗?如果有,就是意志的教育。
“爱与意志”的教育将造就“苦中作乐”的会学习者。快乐是一种主观体验。苦与乐,是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苦乐不能光看表象,身体苦未必心里不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体验。每个人的苦乐体验不同,对待同一件发生的事情,也许有的人觉得很苦,有的人觉得快乐。苦乐更不能看当下,当我们要完成某一目标时,可能过程是艰苦的,但一旦达到预设的目标,就能感受更为强烈、持续的快乐。
学习毕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必然伴随苦与累。学习需要付出,需要艰苦跋涉。当有了目标,有了内在需求,能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能在集体中与伙伴们相谐交往,得到大家认可,获得的愉悦就是持久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必将成为“改变”的动力。
研究学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各类机会不可谓不多,各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可谓不多,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我个人总觉得教育改革或多或少是在“外围”做研究,涉及对学习者本身状态的研究不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僵化的教学设计必然丧失教育的活力,造就心不在焉的学习者。教学研究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明白了这一点,渴求“爱与意志”,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促进教育能力。“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回到每一次与孩子相遇的实事本身”,让学习的真实价值“相遇”在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