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意志:造就会学习的人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当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美国哲学家罗洛·梅说过:“爱与意志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两者是人的存在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面临选择的行为。”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懂得对知识和技能的热爱,并因此磨练顽强的意志,为今后人生的发展积累可贵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教育的基本意义之一。
  我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苏州教育台“心灵成长”栏目的拍摄,话题为“孩子参加课外各类考级项目的是与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主持人即兴采访一名学生是否参加过考级活动。那位男生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过了二胡4级。然而,他感觉非常非常辛苦。他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心酸:“我每天要练两个小时的琴。 当我总是拉不成调,听着吱吱呀呀的声音,真想狠狠地把二胡弦拉断,从此不再练琴。”主持人追问他要不要坚持二胡考级时,他足足停顿了一分钟,然后说:“我要坚持的,因为我喜欢。”
  男孩回答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声音弱弱的,并且眼里噙满了泪水。然而,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这位男生,就是具备了热爱和意志力这两者,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选择。
  一、 “爱与意志”:关注学习情绪
  学习的情绪维度比认知本身更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总需要伴有一种意向,或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自己不曾知晓的内容,或者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希望通过学习给予内心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愿望、缺口等情绪状态都能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任何情况下,学习者都必须感到被关联、被召唤、被质问,必须为学习找到价值、兴趣和意义,当新知识十分复杂或是必须借助抽象时,就更需如此。学习情境要能生成某种乐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最大的快乐”。反之,没有兴趣、意义、情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
  “爱与意志”的教育,是让学习者在爱与意志的体验中成长。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同伴以“愛”的名义伴随,并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学生主动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 援助学习情境
  反观当前的教学,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于知识本身,针对教学内容本身创设情境,给予援助。这样的援助,不是更多关注、激发、召唤和关联学习者本身学习状态的情境,而是单纯添加知识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学习援助,学生无法过滤无效信息,得不到感知学习的有效刺激,情境的作用被异化了。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把学习的过程做成享受快乐的过程。教师创设洋溢着“爱”的氛围的学习情境,援助学生一个词汇、一个概念、一个答题,更要援助学生一个情景、一个情绪、一个意义。在课堂上,以倾听、肯定、激励、情绪传达、比赛竞争等个性化的援助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悦和愿望,想方设法去放大每个学生的优势信息,促进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充满“激发、召唤、关联学习者的情境”之中,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将被确立,关于人格品质的顽强意志也将被生动地建立。我以为,任何课程,不分文理,都需要这样的“被激发、被召唤、被关联”,学习情绪一旦被激活,必将产生与其对质的能力。
  三、 改变学习状态
  “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乏意志的爱,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用顽强的意志去获取学习的快乐,是会学习的法宝。在对新知识认知、接受、吸纳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感知、情绪、意向等个体状态,主动将获得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的概念进行对质,对已知信息进行质疑或关联,在断断续续地改变中,丰富并超越自身经验,连续优化,不断前进,获得效果。
  这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于“改变”。改变,是设置任何课程的出发点。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应关注学生的“改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产生实质性变化,教育才有本质意义。我们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评价“爱与意志”的教育意义:
  有触动:人的记忆深处,存在的是深刻的情绪记忆。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从认识和情感上有所认同,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去发展学习,发展能力,就该当是教育的力量。
  有行动:课堂教学的现场应具备强烈的现场感,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前可以精心准备,但不能忘却,学生才是知识、情感的实际建构者,在现场,即是在教育;在现场,即是在生成;在现场,即是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说,教学效果的评判维度,应该是学生“行动”了吗?
  有内化:学生接受教学,能自主建构学习内容,自觉践行学习后的体悟,这就是内化的具体表现。比如,面对遭遇的学习困难,有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吗?当学生了解了分心的表现,懂得了克服分心的方法,有自觉改变的冲动吗?如果有,就是意志的教育。
  “爱与意志”的教育将造就“苦中作乐”的会学习者。快乐是一种主观体验。苦与乐,是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苦乐不能光看表象,身体苦未必心里不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体验。每个人的苦乐体验不同,对待同一件发生的事情,也许有的人觉得很苦,有的人觉得快乐。苦乐更不能看当下,当我们要完成某一目标时,可能过程是艰苦的,但一旦达到预设的目标,就能感受更为强烈、持续的快乐。
  学习毕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必然伴随苦与累。学习需要付出,需要艰苦跋涉。当有了目标,有了内在需求,能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能在集体中与伙伴们相谐交往,得到大家认可,获得的愉悦就是持久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必将成为“改变”的动力。
  研究学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各类机会不可谓不多,各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可谓不多,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我个人总觉得教育改革或多或少是在“外围”做研究,涉及对学习者本身状态的研究不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僵化的教学设计必然丧失教育的活力,造就心不在焉的学习者。教学研究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明白了这一点,渴求“爱与意志”,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促进教育能力。“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回到每一次与孩子相遇的实事本身”,让学习的真实价值“相遇”在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海》,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边吗?玩得开心吗?你们在海边都干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  2. 出示课题,让我们通过词串识字来回味一下大海的美丽风光。  二、 观察插图,想象意境  1. 你看到插图上画了些什么?  2. 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3. 指名按顺序说说图意,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点到的事物,最后构成教材上押韵的词串。  三、
期刊
一、 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一副副内容多样的春联)随着热闹的乐曲,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春联,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吧!  二、 精读感悟  1 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这一段写了哪几副春联。  2. 交流找到的春联。(映示四副春联)  3
期刊
一、 创设情境,感受北风的冷  (上课后,教师轻轻地推开北边的窗户,呼呼的北风吹进来,同学们不由得缩起了头,奇异地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用这样的眼神看着老师呢?  生:今天的北风这么大,老师为什么还要开窗户?  生:我的脸摸上去冷冰冰的,小手已经冰凉了。  生:冷风直往我脑后灌,我快受不了了。  师:这北风真厉害,我们还是将窗户关上,把北风挡在外面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北风有关。
期刊
一、 赏识激励——点亮习作心灯  不少知名人士在回忆自己写作的经历时,时常会提及儿时激起自己写作兴趣、领自己进入文学之门的老师。教师在给学生点评时,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习作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之获得写作前进的动力,点亮习作心灯。  如在点评学生习作《难忘茶香》时,我这样写道:“读着文章,仿佛闻到了那一阵茶香,依稀看到了那一片绿色的茶山,耳边回荡着《采茶曲》,这是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浓浓
期刊
一、 复习导入,呈现整体  1. 听写词语  瑞典机械爆炸艰苦逝世实验  毫不气馁 荒山野岭 劈山筑路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尽量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  二、 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书,看看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痛苦,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 交流
期刊
【片段一】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了这段文字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很多陌生的字眼对柳树进行描述,请你找到这些词句,好好品味,你感受到了什么?  3. 交流,相机进行读说训练。  “生铁铁锭”——把自己的身躯当做与环境抗争的武器。  “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苍郁的绿,深沉的绿。理解“锻”“铸”: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就像巨大的熔炉,它
期刊
一、 互动交流读书的三重境界  (一) 体验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1. 看图片,猜书名。(《鲁滨逊漂流记》)  这堂课,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伴随鲁滨逊去漂流、去探险,一同走进这本世界名著。  2. 听说有几位同学已读过这本书了,还想读吗?(想!)名著是百读不厌的。大家都知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那么,读书还有三重境界,知道吗?(不知道)  3. 这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体验读书第一重境界:“吞”
期刊
一、 明确阅读意义  我在班级通过下发阅读倡议书,明确读书带给我们的益处,邀请家长参与儿童课外阅读活动。在动员会上,我把搜集的关于亲子阅读的一些相关资料,做成PPT,播放给家长看。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一起分享其中乐趣;一起交流,能催生孩子的读书热情。  二、 呵护阅读天性  儿童的思维趋于形象、直观,他们更乐于阅读一些生动的、形象的、符合儿童思维的书籍。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了解儿童对于阅读的心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组织下,小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和学习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学习和学科学习,没有特定的教材框架,也没有专家的预先规划,更没有特定的知识体系。如何确定真正能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能力的活动主题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提出鲜活的、有价值的活动主题来开展活动。  一、 源于学生生活,提出活动主题  生活是丰富的、重要的教
期刊
茉莉,平淡无奇;茉莉,洁白纯净;茉莉,清香无比。课文《爱如茉莉》如同茉莉,幽香袅袅,沁人心脾。    一、 文如茉莉    课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文似清丽的水墨画,似清澈的山泉,似清香的绿茶,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照看妈妈”这件小事娓娓道来。  作者在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一幅温馨的画面:妈妈在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修剪茉莉花枝,给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当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