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逐步被提到了中小学的议事日程,然而,尽管有的中小学确实从不同侧面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科学研究,但大多数中小学,特别是地处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往往是将科研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
笔者曾经到过一些落后山区的中小学,其墙壁上都写有“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等字样。但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对科研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的情形在许多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在那些地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更为明显。出于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中小学不得不将科研口号写入各种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导致“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尴尬局面。
2.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1)有人认为,教育科研应该是专家和学者们的事情,而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科研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和用途;(2)在思想上存在“谈研色变”的倾向,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一谈到“科研”,马上就与“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和“科学家”联系起来,认为从事教育科研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技能,认为自己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3)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没有时间光顾教育科研。
3.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
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上级教育部门把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作为检查和评估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迫于各种外在的压力, 一些学校不得不将教育科研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教师迫于考核、晋升和晋级的压力,也不得不强迫自己挖空心思地去申报各种课题或撰写各种论文,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其结果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和论文数量很多,但真正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不多,真正将理论研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被动局面。
4.科研能力与条件的制约
那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日常教学、学生管理和其他杂务工作太多,工作压力过大)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理论素养不够、研究功底较差等),往往又难以通过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
5.研究中的“急功近利”行为
一些地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通过一系列奖惩措施来激励教师申报课题、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论文,但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数量,而完全忽视“课题”和“论文”对教育实践的实际指导价值。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课题和撰写论文上,淡化了教学工作,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学校因为激励科研打击了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结果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
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看法和建议
1.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小学的基本校情相差很大。因此,在对待教育科研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教师整体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在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研究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不能片面地追求科研课题和科研论文,更不能一味地“跟风”,科研应当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买空卖空”,不能急功近利。
2.教育科研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选题、立题和研究,尽量避免与实际应用完全脱节。中小学教师要善于主动与研究者联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来指导教学,充分体现教育科研的社会价值。研究者也应深入基层调研,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善于走出空洞、抽象和没有实际意义的“纯理论研究”误区,杜绝“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学术倾向。
3.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
笔者主张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教师针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思考、摸索、实施,最后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教育科研的成果不一定都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只要是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心得体会”和“经验交流”也可以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复杂、抽象的纯学术研究需要人做,简单、具体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需要人做。◆(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
笔者曾经到过一些落后山区的中小学,其墙壁上都写有“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等字样。但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对科研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的情形在许多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在那些地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更为明显。出于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中小学不得不将科研口号写入各种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导致“口号”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尴尬局面。
2.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1)有人认为,教育科研应该是专家和学者们的事情,而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科研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和用途;(2)在思想上存在“谈研色变”的倾向,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一谈到“科研”,马上就与“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和“科学家”联系起来,认为从事教育科研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技能,认为自己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3)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没有时间光顾教育科研。
3.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
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上级教育部门把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作为检查和评估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迫于各种外在的压力, 一些学校不得不将教育科研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教师迫于考核、晋升和晋级的压力,也不得不强迫自己挖空心思地去申报各种课题或撰写各种论文,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其结果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和论文数量很多,但真正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不多,真正将理论研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被动局面。
4.科研能力与条件的制约
那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日常教学、学生管理和其他杂务工作太多,工作压力过大)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理论素养不够、研究功底较差等),往往又难以通过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
5.研究中的“急功近利”行为
一些地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通过一系列奖惩措施来激励教师申报课题、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论文,但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数量,而完全忽视“课题”和“论文”对教育实践的实际指导价值。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课题和撰写论文上,淡化了教学工作,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学校因为激励科研打击了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结果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
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看法和建议
1.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小学的基本校情相差很大。因此,在对待教育科研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教师整体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在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研究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不能片面地追求科研课题和科研论文,更不能一味地“跟风”,科研应当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买空卖空”,不能急功近利。
2.教育科研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选题、立题和研究,尽量避免与实际应用完全脱节。中小学教师要善于主动与研究者联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来指导教学,充分体现教育科研的社会价值。研究者也应深入基层调研,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善于走出空洞、抽象和没有实际意义的“纯理论研究”误区,杜绝“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学术倾向。
3.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
笔者主张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教师针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思考、摸索、实施,最后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教育科研的成果不一定都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只要是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心得体会”和“经验交流”也可以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复杂、抽象的纯学术研究需要人做,简单、具体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需要人做。◆(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