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钟声意象的演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载体,钟声以其超越现实、体悟永恒的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饶有趣味的审美意象,从象征着礼乐制度的钟罄之声,到与佛家生命体验相关联的晨钟暮鼓,钟声在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转变,推动着钟声意象的不断丰富。
  关键词:礼乐制度;钟声;时间;禅;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自先秦时期的“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再到后来的“晨钟暮鼓,超然夜钟”,钟声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钟”这一器物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变化,文学作品里的“钟声”和它所象征、关联的诗情诗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甚至发生偏移。正如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中所言,“自从远古钟声的第一次鸣响,它就融进古老的历史内容,挟历史风霜,走进文化与艺术的世界,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艺术象征符号。”[1]因而,以历史的眼光来梳理“钟声”意象的演变,既可以考察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生成生长的脉络,又可管中窥豹得见千年来文化演变的冰山一角。
  一、礼乐制度与钟磬之声。
  在先秦时期,礼器是礼制的物质形象与文化载体,即所谓“器以葬礼”,礼器使用的兴衰变化直接蕴含着礼乐体制的历史变迁。西周早期,“鼎”逐渐成为文化的象征;至中后期,雅乐体制的兴盛促使了钟磬乐器的成熟,自此,西周礼制的“列鼎制度”与“乐悬制度”成为雅乐体制的核心内涵。鼎是政治等级与王权的象征,它的形态与气势给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震撼,而那亢奋深沉,气势磅礴的“钟鼓之乐”又充分体现了西周贵族的威仪与高贵。它成为周代通行的礼器,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祭祀与礼仪等各个社会生活。
  《周礼·春官·大司乐》谓:“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2]在井然有序的宗教祭祀中,黄钟宣养六气九德,应钟完备器用,以配合时序的周而复始,林钟平衡百事发展,使其恪尽职守。钟声超越一切乐音,具有的特殊的宗教意味。《诗经》中也多次提到:“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钟鼓送尸,神保聿归”(《楚茨》),由此可以想见华夏子民祭祀祖先的庄重森严的场面,而铿锵有力的“金石之声”更渲染了先秦祭祀时闳丽的气魄与炎黄子孙的庄敬诚孝之意。“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执竞》)在鼓声咚咚、磬声嘹亮中,人们希冀着“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将美好的称愿通过钟声进献到伟大的祭坛之上。
  钟声是人神沟通的语言,同时也是政治的象征物。“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周礼·春官·大司乐》)礼仪中钟罄悬挂的位置,标明着不同阶层大夫的身份地位,彰显统治者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也体现了“钟鸣鼎食”之家对自身优越地位的满足与惬意。另一方面,西周时期,编钟音节的构成比较简单,不出宮、角、徵、羽四声,“不用商音。”(《周礼·太司乐》)只因商为周人的政治大敌,周人灭商,作为演奏宫廷雅乐的重要器具编钟,也就不允许奏出商音,其政治含义可见一斑。直到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编钟才出现了商音。
  钟负载着政治教化的意义,维护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将统治掩藏在温情脉脉的钟磬之音的面纱下。《史记·八书·乐书》记载:“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禮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乐达”是统治者向往的最高统治境界,又是一种宝贵的政治品格——和,即音与人之和,与天地之和,社会秩序借此达到统一。而钟那不卑不亢的浑融雄厚的声音正是和之美艺术追求的典型代表。[3]所以,伶州鸠曰:“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4]钟声将时代最重要的礼与乐联系在一起,其意涵早已超脱这一器物本身,广泛地回荡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诗经》中的钟声,天然便有着端庄和谐、肃穆浩荡的美:(《小雅·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壮阔画面之所以引人忧思,钟声之所以令人怀想君子的嘉言懿行,追慕昔贤的高尚品德,正是因为以钟声为代表的乐与礼,乃至修身养性为人之道的密切关联。由此出发,才能理解诗人慷慨沉痛的时代之悲,理解这浩荡钟声在历史中回响的真正含义。
  先秦时期的钟从体制上说分礼钟与乐钟,礼钟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以及典礼政治,乐钟的出现,意味着“乐”开始从“礼”的束缚下逐渐解脱出来,正是礼崩乐坏的开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从“寤寐求之”的“哀而不伤”到最后结成琴瑟之好君子以过去庄严的琴瑟、钟鼓“友”之“乐”之,钟声终于转换了音色,不再是庄严雄浑肃穆的,而是欢畅淋漓的,满足着“淑女”的感官享受。这时钟实现了其礼器性质的衰弱和乐器性质的回归,从礼制的工具而真正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又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钟鼓既设,举酬逸逸”,诗歌弱化了钟的典礼功用,而突出了“乐”的愉悦功能,让人感到亲和与欢快。
  二、晨钟暮鼓中的禅意与警醒
  打鼓敲钟表示着僧人佛事的开始与结束,钟声让人反省,给人以时间的警告。就时间而言,有晨钟、暮钟以及半夜钟,钟声在不同的时间奏响,给诗人以不同的感受。有人在钟声中警醒与觉悟,有人因钟声叩响处在羁旅途中的思乡弦,也有无数友人在晨昏旦暮的钟声奏响之后悄然离别。   杜甫在《游龙门奉先寺》中写到: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是诗人游洛阳而夜宿奉先寺所作,诗人白天已在僧人的引导下参观了奉先寺,而却未对奉先寺的种种景象进行详细描写,而把重点放在夜宿的感受上。“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则有所惊悟欤!”[5]诗人在经历一夜的不眠后,梦将觉,忽然听到钟声,内心豁然一亮,遂发深省,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此诗的妙处就在于,全诗前三联都在极力描绘出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而真正引领诗人进入纯净愉悦境界的却是尾联那缕悠扬的晨音。这里的钟声,和佛界超尘拔俗的深思相关联。正如文学家王嗣奭所说“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6]
  唐代诗人常建更是真正将晨钟与禅意联系在一起。“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清晨入古寺,留恋徘徊到禅房后院,听到钟罄之音想起,得以“悦性”、“空心”,禅宗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阐述,“自性是佛,见性是佛”,脱离尘世的羁绊,清除杂念,当万籁皆空时,只有几个疏钟在颤悠悠地回荡,成为空无的永恒。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悠远的暮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也经常出现,多寄寓着诗人们的人生感慨。在唐代詩人中,王维对暮钟的领悟是最具代表性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国维谓:“一切景语皆情语。”[7]该诗前三联纯乎写景,又无一处不透露着诗人的心情。诗人在日暮之时踏足深山密林之中,古木参天,却杳无人烟,隐隐的钟声若有若无地响起,给原本幽寂的山林蒙上一层禅意的面纱。前人多赞扬“咽”与“冷”二字妙更入神,而“何处”二字实则更显绝妙。由于深山古林,空寂无人,使人不知这悠悠暮钟从何处传来,这与上句“无人”相照应,更暗承首句“不知”,它来自远离污泥尘垢的世外,穿透灵魂。正是这钟声,让诗人真正领悟到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源。全诗最后,诗人终得以“安禅”进入这空寂之境,遏制住了内心的“毒龙”。《涅槃经》[8]云;“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王维三十岁以后,亦官亦隐,在空寂的境界中求得内心的安适,正如其诗所言:“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而其他诗人也同样具此空寂之境,如孟浩然“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黄昏般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国融上人兰若》)日复一日的暮钟,不仅仅是寺庙的法器,超拔幽冥的苦难,更是诗人超越生命永恒的领悟。
  “半夜钟”则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晚上,诗人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这幽寂安宁的夜晚悄然拨动了这位怀着羁愁的游子。前两句写了“霜天”、“残月”、“栖鸭”、“枫树”、“渔火”、“不眠人”六景,只是从浅层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情景,而最后阗寂之时那饱含禅意的钟声传入舟中,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音皆为意中之音,羁旅之愁相思之情难以自禁。明人胡应麟称此诗:“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和调,生象之和。”[9]
  “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于鹄《送宫人入道归山》)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宿蓝桥题月》)与钟声相伴,诗人那些难言之情全托这半夜钟来传递,诗意美而因此也带上了浓厚的禅思之妙。
  历史江水滚滚流动,我们既可以感受到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声。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诗经·小雅》)的庄严肃穆;又可以感受到“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游龙门奉先寺》)的空寂与自然,直到如今再次听到梵钟奏鸣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走进钟声,我们得以看到历史演进的风风雨雨,也得以体悟一代代文学家的哲学沉思。
  注释:
  [1]傅道彬. 晚唐钟声[M]. 东方出版社, 1996.第226页
  [2]郑玄 贾公彦.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3]傅道彬. 晚唐钟声[M]. 第233页
  [4]转引自 郑祖襄. 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兼及西周音乐基础理论的重建[J]. 音乐研究, 2004(02):28-35.0
  [5]杜甫. 仇兆鳌. 杜诗详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6]王嗣奭. 杜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7]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凤凰出版社, 2013.
  [8]宗文. 涅槃经[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9]胡应麟. 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杜甫. 仇兆鳌. 杜诗详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傅道彬. 晚唐鐘声[M]. 东方出版社, 1996.第233页
  [3]胡应麟. 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王嗣奭. 杜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凤凰出版社, 2013.
  [6]郑玄 贾公彦.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7]郑祖襄. 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兼及西周音乐基础理论的重建[J]. 音乐研究, 2004(02):28-35.0
  [8]宗文. 涅槃经[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唐传奇小说聂隐娘的故事是裴铏所撰《传奇》小说中的一篇。内容虽异闻怪谈、惊悚奇幻,里面记载的诡异情景却足以令今日的悬疑和恐怖小说黯然失色。唐朝的黑夜文化,在那个诗歌流行的年代可谓不登大雅之堂,然而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却无疑是极富想象力的文学瑰宝。让我们从作品中品味主人公聂隐娘到底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传奇女子。  关键词:唐传奇;聂隐娘;独立女性  指导教师:王大恒  [中图分类号
《天瓢》是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非儿童文学作品。小说运用原型叙事的创作手法,在对自然、生命、童年、生命激情的歌咏中构成了古典美的氛围,彰显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姿态。 “
本文从多方面列举出《水浒传》一书中所凸显出中国传统纲常礼教的印记,并分析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并且联系当代社会生活的几种现象,论述此种束缚在社会中的某方面存在着一定程
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目前公认的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但仍有不足之处,进一步探索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迫在眉睫
摘 要: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是清末三大词话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白雨斋词话》集中体现了陈廷焯贵“沉郁”的词论观。这一词论观的核心思想便是对诗骚传统的继承。本文主要从创作本原、创作方法、诗教观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词话;陈廷焯;诗骚传统  作者简介:朱珊珊,女,安徽怀远人,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本文就播期、密度、施肥等栽培因子对亚麻纤维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亚麻生育的不同时期,各因素对亚麻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不同;丛形期至快速生长期,栽培因子对纤维细
摘 要:《玉梨魂》是民国初年徐枕亚的一部言情小说,享有“言情小说之祖”的盛名。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爱情悲剧的形式,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黑暗。而且,它还作出了一些对人生存在哲理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在揭示这个主题的时候,它建立起了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使之具有既起源于个体情爱而又超脱于个体情爱之上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这种形式的个体爱情归结为“乌托邦爱情”。通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流持续不可逆受限为特征,因其致死率、致残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而受到广泛重视。近年
在中科院合肥分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七五”以来,安徽省农科院积极将离子束注入技术引入农作物育种领域,先后在水稻、小麦、甘薯、玉米、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和家
目的探讨 3D 打印技术与传统影像资料辅助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法 选取 36 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18例。对照组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