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正确的思想观点、掌握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或者也可以这样讲:学生记住正确的思想观点、掌握了道德知识,这只是表面现象;只有学生内在地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外在反映出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行为,才算是教学的成功与高效。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才是有效的教学,否则就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互动而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呢?
一、尊重差异,让互动广泛起来。
1.分层设计问题
要分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别让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回答。如设计“是什么”等定义、表现类的简单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得到老师的关注,树立起信心;对成绩好的学生则加深难度,设计“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来提问。这样就可以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互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成绩差异进行分层设问。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提问:“什么是自立?自立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很高兴答出了“自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干”,并列举了一些在个人生活范围、家庭生活范围、集体生活范围的一些例子,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关心照顾生病的母亲”、“在学校做好值日劳动工作”,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人生为什么需要自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综合本框知识才能回答完整,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概括:“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学校走上社会”,“自立能锻炼我们的生活能力、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自立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这样的分层提问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与教师展开了有效互动,使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
2.集体提问与轮流提问相结合
首先,可以采用集体提问的方式。为了避免出现教育中的“马太效应”,防止选择学生互动对象的不平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复习旧知识环节可以采取集体提问方式,学生集体回答。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简单知识一般都能回答,这样能减轻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农民工子女、普通学生等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与学生中的尖子生、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互动,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和能力中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取轮流提问的方式。轮流提问,是按照学生的学号轮流提出问题,不是老师刻意点名,学生根据学号知道什么时候该提问他了,会积极做好准备的。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农民工子女、普通学生等弱势群体学生也能积极融入课堂。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师生互动的“死角”,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与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与学生近距离互动
在五十至六十人的大班教室,秧田式的座位必然有学生坐在两边和后排。一般来说,坐在教室两边和后排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纪律问题或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弥补学生座位安排与互动的不平衡,在课堂教学提问、引导、鼓励时,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两边和后排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自己的语言、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与学生作倾心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
二、求根究底,让互动深刻起来。
1.以问代引,让互动直达情感深处。
让学生进入互动状态后,教师就要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使互动向着教师预期的目标发展,进而引发情感触动。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长辈》时,为了解决“如何孝敬父母”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互动:一边播放歌曲—边叫学生跟着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然后提出问题:(1)什么是孝敬父母长辈?(2)孝敬父母长辈有哪些表达方式?(3)歌词中哪些句子反映出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孝敬父母?这首歌曲学生耳熟能详,互动的问题又围绕着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父母,问题一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以及学生的“我与爸妈”、“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亲情体验,很快唤起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探索欲,问题迎刃而解。
2.以问引问,让互动直达思想深处。
通过教师的巧妙设问,要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进入探究状态,再与教师互动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在思想深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阶级中即使有人犯法,也不应该给以制裁。老师的这个说法成立吗?”学生马上就会觉察到这个说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并马上提问:“如果这样不是乱了吗?”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的回答是站不住脚的。你们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否定这种说法吗?学生思考一会儿后,马上回答:法律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统治阶级的共同愿望和整体要求,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志,对统治阶级中少数人、个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制裁,正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种问题的设立,既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又能培养多向性、创造性的思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求根究底,让互动直达心灵深处。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振动,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就一定要在互动中适时地采用追问的策略。首先,由于初中学生在看问题时比较重视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归纳,这样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往往随口言之,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 而教师在此时需要进行合理引导,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之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 以加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三、激励评价,让互动持续起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从事活动时如果能产生效能感,就会使其保持继续从事该活动的动力。教学互动也是如此,只有在互动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效能感、体会到自己的收获与价值,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互动才会持久下去。因此,教师就要多从积极的角度去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有效地教学互动。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评价目的要明确
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互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互动意识的形成与探究水平的提高。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认识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样就能激励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使教学向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2.评价内容要全面
我们既要评价互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最终掌握情况,更要强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如不仅要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辩论等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及时地肯定以及评价是否能主动提出新的问题方案、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等。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在互动中的收获体验,让学生自己激励自己。
3.评价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既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与组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励学生,让他们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乐于通过教学互动理解与掌握知识、锤炼思想、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互动而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呢?
一、尊重差异,让互动广泛起来。
1.分层设计问题
要分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别让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回答。如设计“是什么”等定义、表现类的简单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得到老师的关注,树立起信心;对成绩好的学生则加深难度,设计“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来提问。这样就可以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互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成绩差异进行分层设问。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提问:“什么是自立?自立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很高兴答出了“自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干”,并列举了一些在个人生活范围、家庭生活范围、集体生活范围的一些例子,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关心照顾生病的母亲”、“在学校做好值日劳动工作”,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人生为什么需要自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综合本框知识才能回答完整,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概括:“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学校走上社会”,“自立能锻炼我们的生活能力、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自立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这样的分层提问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与教师展开了有效互动,使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
2.集体提问与轮流提问相结合
首先,可以采用集体提问的方式。为了避免出现教育中的“马太效应”,防止选择学生互动对象的不平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复习旧知识环节可以采取集体提问方式,学生集体回答。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简单知识一般都能回答,这样能减轻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农民工子女、普通学生等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与学生中的尖子生、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互动,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和能力中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取轮流提问的方式。轮流提问,是按照学生的学号轮流提出问题,不是老师刻意点名,学生根据学号知道什么时候该提问他了,会积极做好准备的。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农民工子女、普通学生等弱势群体学生也能积极融入课堂。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师生互动的“死角”,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与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与学生近距离互动
在五十至六十人的大班教室,秧田式的座位必然有学生坐在两边和后排。一般来说,坐在教室两边和后排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纪律问题或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弥补学生座位安排与互动的不平衡,在课堂教学提问、引导、鼓励时,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两边和后排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自己的语言、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与学生作倾心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
二、求根究底,让互动深刻起来。
1.以问代引,让互动直达情感深处。
让学生进入互动状态后,教师就要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使互动向着教师预期的目标发展,进而引发情感触动。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长辈》时,为了解决“如何孝敬父母”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互动:一边播放歌曲—边叫学生跟着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然后提出问题:(1)什么是孝敬父母长辈?(2)孝敬父母长辈有哪些表达方式?(3)歌词中哪些句子反映出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孝敬父母?这首歌曲学生耳熟能详,互动的问题又围绕着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父母,问题一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以及学生的“我与爸妈”、“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亲情体验,很快唤起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探索欲,问题迎刃而解。
2.以问引问,让互动直达思想深处。
通过教师的巧妙设问,要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进入探究状态,再与教师互动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在思想深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阶级中即使有人犯法,也不应该给以制裁。老师的这个说法成立吗?”学生马上就会觉察到这个说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并马上提问:“如果这样不是乱了吗?”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的回答是站不住脚的。你们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否定这种说法吗?学生思考一会儿后,马上回答:法律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统治阶级的共同愿望和整体要求,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志,对统治阶级中少数人、个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制裁,正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种问题的设立,既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又能培养多向性、创造性的思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求根究底,让互动直达心灵深处。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振动,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就一定要在互动中适时地采用追问的策略。首先,由于初中学生在看问题时比较重视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归纳,这样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往往随口言之,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 而教师在此时需要进行合理引导,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之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 以加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三、激励评价,让互动持续起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从事活动时如果能产生效能感,就会使其保持继续从事该活动的动力。教学互动也是如此,只有在互动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效能感、体会到自己的收获与价值,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互动才会持久下去。因此,教师就要多从积极的角度去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有效地教学互动。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评价目的要明确
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互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互动意识的形成与探究水平的提高。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认识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样就能激励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使教学向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2.评价内容要全面
我们既要评价互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最终掌握情况,更要强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如不仅要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辩论等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及时地肯定以及评价是否能主动提出新的问题方案、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等。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在互动中的收获体验,让学生自己激励自己。
3.评价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既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与组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励学生,让他们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乐于通过教学互动理解与掌握知识、锤炼思想、提高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