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一个新的适应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正在形成和发展着。而新课程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课程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性” 的突围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教室也变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关注的是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提倡的是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探究性教学是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它既注重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关注“人”的发展;而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验和反省,突出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看作是非常具体的,历史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象世界,并将之内化为个人的智慧和价值,教学过程不再是历史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也不再是现实教学中的“特殊认识论”,而是一个师生高效、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则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
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更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共同探讨知识的场所;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复制的既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制造的空间。
神奇美妙的母语撩拨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室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传出纷纷议论的声音……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瞧!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是正一步步地走向“突围”吗?
二、语文教学中“教材观”的突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为教学服务的基础性文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对教材既不神化也不泛化,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加、删减、调换、改动和拓展等合理的调整。特别是我县“自主选择式考试”实验的进行,更是促进了教材观的转变。现在的语文测试改变了单一笔试的形式,构建了“一试多卷”——“考试+一科多项考查+特长”的测评体系。其中,“一试多卷”可分为A、B卷,B卷大多是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而A卷则是除了有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外,还有许多题目是教材内容的依据和延伸,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考试的试卷。而一科多项考查(以语文为例)则是包括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外古诗文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六项内容。最让人砰然心动的是学生可以用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自制图书等多种形式向测试者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情况,而这些形式所展现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不是只学习教材内容就能得到的!由此可见,由于在评价上突破了“唯教材论”的边界,那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也逐渐被突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逐渐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准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瞧!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学的“教材观”不正一步步地走向“突围”吗?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必然性。因而传统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存有种种不如意的现象,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然而,当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传统观念的人才观走出来的时候,当人才不以学历为根本衡量标准的时候,当素质教育真正走入现实的学校生活而不是喊在嘴上、挂在旗上、写在牌子上的时候,哪一个语文教师还敢凭着自己的一点“应试技巧”沾沾自喜而固步自封呢?
新课程带来了一场语文教育革命,尽管这场革命从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最终是不可战胜的。
于是,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因此,我想起了曲靖一中任玲老师的《梦想突围》,并反其义而用之——突围,不是梦想,而是理想!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性” 的突围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教室也变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关注的是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提倡的是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探究性教学是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它既注重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关注“人”的发展;而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验和反省,突出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看作是非常具体的,历史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象世界,并将之内化为个人的智慧和价值,教学过程不再是历史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也不再是现实教学中的“特殊认识论”,而是一个师生高效、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则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
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更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共同探讨知识的场所;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复制的既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制造的空间。
神奇美妙的母语撩拨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室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传出纷纷议论的声音……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瞧!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是正一步步地走向“突围”吗?
二、语文教学中“教材观”的突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为教学服务的基础性文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对教材既不神化也不泛化,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加、删减、调换、改动和拓展等合理的调整。特别是我县“自主选择式考试”实验的进行,更是促进了教材观的转变。现在的语文测试改变了单一笔试的形式,构建了“一试多卷”——“考试+一科多项考查+特长”的测评体系。其中,“一试多卷”可分为A、B卷,B卷大多是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而A卷则是除了有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外,还有许多题目是教材内容的依据和延伸,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考试的试卷。而一科多项考查(以语文为例)则是包括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外古诗文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六项内容。最让人砰然心动的是学生可以用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自制图书等多种形式向测试者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情况,而这些形式所展现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不是只学习教材内容就能得到的!由此可见,由于在评价上突破了“唯教材论”的边界,那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也逐渐被突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逐渐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准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瞧!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学的“教材观”不正一步步地走向“突围”吗?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必然性。因而传统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存有种种不如意的现象,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然而,当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传统观念的人才观走出来的时候,当人才不以学历为根本衡量标准的时候,当素质教育真正走入现实的学校生活而不是喊在嘴上、挂在旗上、写在牌子上的时候,哪一个语文教师还敢凭着自己的一点“应试技巧”沾沾自喜而固步自封呢?
新课程带来了一场语文教育革命,尽管这场革命从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最终是不可战胜的。
于是,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因此,我想起了曲靖一中任玲老师的《梦想突围》,并反其义而用之——突围,不是梦想,而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