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智慧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_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的起源,据传初始为仓颉所创。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相传他有四只眼睛。所谓“四只眼”,按照道医学的观点来说,是指他除了具有一双肉眼之外,还具有慧眼和天眼的能力。他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迹,观之于物,而用之于心,创造了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汉字。据说他创造汉字时,天地为之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就是说当时上天喜悦文字的出现而祝福,因此降大量的小米以庆贺。但是鬼魅看到人类有了文字以后,必然智慧大开,再也无法继续进行操控和愚弄,它们将会失去供养的衣食,也就只好抱头痛哭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复杂而庞大的汉字系统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人发明和完成,仓颉应当是首创者,他在搜集、整理、统一和规范上是主持者,对汉字的产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解蔽》中曾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汉字是诞生于中国古代文明中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大系统之中。汉字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充分运用“象”的典型。象形表意是汉字外在最精美的部分,是给我们视觉第一感观的这一部分。汉字并非仅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每个汉字都可以看作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图画,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结晶和载体,是启迪后学者慧识与智识的灵符。中国文字,就是慧智图形、全息画卷。
  慧观与智观高度统一和完美的结合,这就是祖先们科学创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础。古人能够通过他们自身的深刻观察,发现我们现代科学才能验证的结果。
  慧解“中”字
  中字看似简易,解读起来却内容丰富。
  中字从写法上看是:一竖通天贯地,平衡地将口分为左右两半(阴和阳)。甲骨文的“中”字,上下方三道波的波形笔法,是一气流行于天地之间标注出真气上下流动的形态,这是古人对“炁”的运动特点进行慧观后而造字的结果。
  中国的古圣们在深度的松、静、自燃状态下照亮自己进入真空妙有状态,慧观到自己身国内丰富多彩的全息景象,发现携带着道光德能的阴阳属性物质,在德一能量的统领之下产生和谐运动。这种德的能量与品格在身国内的位置和状态,是阴与阳和谐统一的根本。居中位的德气是和谐阴阳,统驭万物顺利变化的根本。中国的祖先们曾经在深刻的修之身的体悟中指出“圣圣渊渊赖此传,弥纶一气即真诠;随机赴感方方现,附物照灵处处圆;蓍策非神神自有,卦爻是象象终捐;周流万类妙之显,体具先天用后天。”
  现代宇宙学发现:星系的膨胀远大于黑洞的引力(阳胜于阴),使天体不断地保持着继续生长的状态。然而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宇宙持续膨胀并且使这种膨胀力量远胜于收缩的引力?这股神秘的力量,就连科学天才爱因斯坦也未能找到答案,他曾经几次修改他的方程式,并且将其称为上帝的创造力。近代科学家发现,可能是一种“真空”能量,在承担着这种推动力的神秘使命。
  由此可见,万物生成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三种能量推动它们进行变化,阳性能量、阴性能量、德一(真空)能量。德一的这种无形能量,始终是阴阳万物健康发展的灵魂,也就是“中”字表达的意涵。
  古代不仅运用象形文字表示“中”的象形本义是一气升降于天地之间,道家哲学还运用旋极图的“象”,来更为深刻地喻示这个“中”在万物阴阳变动中的和谐、稳定与灵魂性的作用。
  在做饮食调理时,寒性的猪肉加八角热性的调味料,使食物达到中才能调出很美的味道。在中医治疗时,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的是通过中药将病患调至中。祖先用中命名我们的国家,是对祖孙后代寄予深切的希望。中国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她蕴含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易经“内文明而外柔顺,已蒙大难,文王已之”,一个国家强大后对外张牙舞爪的绝不是中国。“中”字真是一个伟大的字。
  慧解“心”字
  ◎字源演变
  我们包括体内的脏器命名,都充满了我们祖先的智慧,看看脑、肝、脾、肺、肾、胆、膀胱、胃、肠,全部都是用的“月亮”的“月”,唯独一个“心”没有用“月亮”,为什么?因为人心是要发出光明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应当像太阳一样发出自然(燃)的光明,来照亮我们自己的体内。我们很多人如果闭着眼内观身体里面,看不到什么,两眼一抹黑,但是具有图文思维能力的人能看得到,因为他心的能量在燃烧,叫道法自然(燃),它一燃烧起来,其它像脑、肺、脾、肝、肾,都像月亮,借着这个太阳发光。所以说,古人在造字上非常科学,也非常地严谨,是根据慧观下“知至”其本的生命科学理论来进行阐述的。心就是我们体内的太阳,它应该放光,产生内在的文明,才获得生活的自在,过得潇洒,才是生命的真正主人。在心中有了这个光明,明白“德”是什么,怎样去获得道德的品质。这个品质,包括了品格和质量、质能,那么才能产生内在的光明。中国的文字,都是围绕着内文明创造的。
  楷体的“心”上的三点代表贪嗔痴三毒为代表的烦恼,下面的弯钩代表由三毒引起的心地不平,就是计较、钩心斗角。这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之心、胡思乱想、不正确的知见、不正确的分别心。“妄心”也是假心,就是虚情假意的心,把“妄心”当真了,不知其无常变化,就会被骗,骗了别人骗了自己,今天的恩人明天可能就变成仇人,今天的知己明天可能就变成陌路人,今天的恋人明天可能就变冤家,今天对自己的身体供养美味,涂脂抹粉,明天可能就会放弃生命。这就是被妄心骗了,被妄心支配的团团转——做了妄心的奴隶。
  那么什么是“真心”呢?就是被三点和弯钩围绕的这个“空”,这是心的中心,中间是空的、虚无的,所以“真心”也是“空心”、“无心”。心字无论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楷体,中间都是空的,而且顶端都是不封口敞开的,表示自己的心是和宇宙虚空联系融合的,也就是个体和全体融合,开口在顶端表示心要向上融合。
  慧解“道”字
  甲骨文“道”字,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
  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当能够保持与大道相通、与天相连,源源不绝获得天德的能量滋养自己的肉体和身心的时候,就是处在道之中;而且这种能量还可以向四周散发,给四周的人带来愉悦、快乐。   慧解“德”字
  甲骨文的“德”字左边表示能量是上天降下的,人们接受后又把它布施出去;右边一竖直冲天,一只眼观察到天德能量降落。接受到了五德能量后,不但本人使用,还把它施舍给相近,为众生办事,为民族办事,这就是“德”的本意。
  现在的“德”字是由一个“彳”,再加一个“十”,再加一个“四”,下面加一个“一”,再下面是一个“心”。
  合起来怎么解读:她是需要修持十种善心,遵守四种行为准则,一心为众生,为他人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才称之为“德”。这才能够修持出德的品格,进而获得德的能量。这个“德”字的“十”,就表示了十种心,要具备十种上善的心灵: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下面的“四”是什么呢?这个“四”,就是四种行为规范。那四项行为准则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不符合我们心灵道德培养的我们不要去谈它,不要去说它;不符合我们建立道德心灵的不要去听它;不符合我们道德心灵建设的不要去看它;不符合我们道德心灵建设的我们不要去做它。通过这个“德”里面的这个“四”,就建立了一个构筑我们道德心灵的准则和要求。
  当掌握了这十种善心的培养和四种原则的坚守。然后“一心”去为民族、为国家、为众人服务、奉献,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德”,这就是这个“德”字比较完整的解释。
  慧解“乐”字
  古代的“樂”和“藥”,两者的差别只是一个“艹”,象征着人们发明外在的乐器而丢失内在的音乐(樂)以后,开始需要依赖外物外药。“樂”和“藥”这二个字的同构性中其实也就记载了古代用声音治疗,将“音”作为“药”进行调治心身健康的历史痕迹。古代早就诞生过一种并非现代型的“音藥”治疗方法。音,既是可以产生“樂”性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藥”物。音乐一词,在人类丢失内求法转向外求法,只知外在乐器之音乐而淡忘了身体内在的音乐本源以后,才进入了音乐认知的迷失期。对经典的诵读具有音药性的医治作用,揭示了我们人类每个生命体内人人皆都具备这种仙丹妙“藥”,只是需要人们主动通过自己的声音,借助经典,才能在自己体内产生“樂”。此乐,就具有自我医治的效果。这个“音樂”之“樂”,也就是进行自我调治而免费可得的良“藥”。
  经典诵读而产生的“音药”,对于先天不足的人而言,可以培补调节先天的不足;对于后天虚损的人而言,则是补虚救缺的良药。音药,既能作用于人体的肉体系统,也能轻松穿透硬脑膜屏障,作用于大脑精神系统而开慧益智。音药,是一种免费型、快乐型的药性物质,投资小,效益卓著,人人皆可自行制造,人人皆可以“服用”,实可谓之“百无禁忌”,安全可靠。这种治疗效果没有逃过我们祖先大慧大智的雪亮眼睛,他们早就在数千年以前所创造的文字中,就很自然地浓缩了以音为药的奥秘。
  慧解“天”字
  二横代表天地,寓意天地与顶天立地的人和合方为天,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好坏关系到天的好坏。人如果背离了天,天就要塌了,毁了。另外,天字还告诉我们:最早的人是从天上下来的,人不仅可以生存与天地之间,还可以下地。地下也照样有人生存的空间。
  顶天立地的人就是有道德之人,由顶天立地的人撑起的天是完美的天,失去道德的人不可能顶天立地了,天就破损了,甚至要塌了。上古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上古人类也曾经堕落过,天塌了,所以女娲要去修补,实际上补的是人类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片天,我们的灵魂纯净,天就晴朗;我们的灵魂污浊,天就晦暗;我们的灵魂迷失,天就昏沉;我们的灵魂邪恶,天就紊乱、黑暗、灾难频发,雷鸣电闪,风狂雨骤。
  为了拯救地球众生与人类,我们必须补天了,必须用道德修复我们的灵魂,做回顶天立地的人,为万物众生重新撑起晴空万里的艳阳天。
  慧解“命”字
  “命”是什么!人上面是空的,或者说人上面是个天;人的下面是“一”,这个“一”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面的无极状态;再接下来是个“叩”。“命”是一个象形字,这三部分连起来已经很直白地告诉你:你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开始,放下自己内心的傲气,以一个正心诚心去叩拜。我们有个说法叫“叩问灵魂”;叩,表示一种虔诚,叩拜天地实际上就是叩拜自己生命的源头,以让自己明白“命”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其他文献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
期刊
京城第一个电话局诞生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到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乱开了。第二年,有一个叫璞尔生的丹麦商人,趁“庚子之乱”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经营的电话业务延伸到了北京,在城里的东交民巷架设电话线路,并在东城船板胡同设立了“电铃公司”。这就是北京最早出现的电话公司,是由外国人经营的。  丹麦商人的电话业务对当时清廷已经开办的电报局业务冲击很大,激起了以李鸿
期刊
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抗战时期都到了昆明,房舍紧张,地皮难觅,干脆三校合一,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人称西南联大。今天去看联大的旧址,大抵是些废弃的庙宇和草房子,比今天任何一所最烂的学校都要差上一百倍。但是,这所大学却大大地有名,要论教学质量,今天还真没有哪所大学超过了它,从这所大学走出来的几位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他们到了美国,就学业而言,没有什么课再值得上了。  但是,即使这样一所大学
期刊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认为,“父母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在“坐稳了奴隶”或“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旧时代,等级森严,地方官员呼风唤雨,权力不小。老百姓遇到恶的地方官,只能自认倒霉;遇到好的,算是幸事了,自然便有百姓感恩戴德地称其“父母官”,甚至“青天大老爷”。那些为民办好事的官员,听着“父母官”这样的词也挺受用。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尊重
期刊
吴三桂空酒坛装石灰伏击李自成  吴三桂在山海关下联手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尾追李自成到北京。吴三桂得悉农民军要向西撤退,先在西山设下疑兵,找了几千个空酒坛子,里边装满石灰,秘密地埋在西去的必经之路上,上边盖上浮土,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万马齐驰到此,马足踏到坛子上,马匹受惊跌倒,后边的骑兵压在前边人马之上,石灰腾起,迷住人眼,吴三桂的疑兵趁机鼓噪,农民军阵脚大乱。吴三桂率兵追击,农民军把辎重、妇女全部抛弃
期刊
1934年8月,卢作孚在《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中,第一次把自己主持的各项主要事业称为创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试验。这“试验”的概念和方法是卢作孚将中国历史文化中注重“践行”的传统与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杜威实验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蔡元培和黄炎培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教育界介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先驱。早在1912年和1913年,蔡元培和黄炎培就先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学校教育采用实
期刊
清华百年校庆举办了一个超级隆重豪华的典礼,这所名校什么时候建成“世界一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我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或许就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至少是离“世界一流”很近。在历数清华灿若群星的人物时,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服务清华近四十年、执掌清华和西南联大十七年的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但在大陆,他的一生行为并不被太多人了解,这或许是和他
期刊
有关元宵节的长短和来历,历来说法不一。在明朝是从初八到正月十七;在宋代是五天,在唐代是三天。汉朝则跟现在一样,是一天。不过无论长短,这个节似乎都与敬天、祭神有关。  有一种说法,元宵节的前身是汉代民间的“火把节”,乡民在田间持火舞蹈、祈福,以求庄稼能避开虫害。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此后它的祭祀成分不断加重,汉武帝开始,在这一天祭祀至尊天神“太一”。到了东汉,受佛教影响,汉明帝又下令在
期刊
“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而且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  “肮”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脏”本义是身体内部器官的总称,比如内脏、五脏。“肮”和“脏”组成一个连绵词“肮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高亢刚直的样子。东汉赵壹的《疾邪诗》中写道:“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伊优”是逢迎谄媚的样子,《康熙字典》解释“肮脏”
期刊
清华国学院:一场宁静的教育革命  北伐前成立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部,文化立场上偏守旧,学术取向则更趋新。主事者吴宓想办一个突破边界、融合中西的新式书院,通过培养正直高明之士来影响社会。他并无太多口号和宣传,尽可能以静默的方式推行其具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他坚持讲授经史小学为主的“普通国学”与向西学开放的“专题研究”相结合,以师生常住院地密切接触方式挽救新教育体系下的师生疏离,通过分科以教授个人为主来颠覆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