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电话传奇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第一个电话局诞生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到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乱开了。第二年,有一个叫璞尔生的丹麦商人,趁“庚子之乱”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经营的电话业务延伸到了北京,在城里的东交民巷架设电话线路,并在东城船板胡同设立了“电铃公司”。这就是北京最早出现的电话公司,是由外国人经营的。
  丹麦商人的电话业务对当时清廷已经开办的电报局业务冲击很大,激起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部分洋务派的极力反对。堂堂大清国的通讯主权怎么能让外国人经营呢?
  其实,早在璞尔生擅自在北京经营电话业务之前,也就是1899年11月19日,清政府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就已经向光绪皇帝上了奏折,提出大清国应该独立开办电话业务。那会儿把电话称为“德律风”。盛宣怀的奏折这样写道:德律风“创自欧美,于电报为支流……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其始可达数十里……中国之有德律风也,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电报之权力而未得,不早补救何从?”
  光绪皇帝回复“电话归电报局兼办,以电报余利为推广电话之需”,任命大清电报局总办黄开文兼任电话局总办,在北京试办电话局。
  1903年5月,清政府架设了北京城内大臣住宅与颐和园之间的电话线路,同时,筹设北京八旗军营和万寿山窦营的电话。
  1904年1月2日,由清政府钦准的中国第一个官方部办电话局诞生了,据说当时安装了一台100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老北京的电话局发展史就此开始。奇怪的是,这个大清官办的第一个电话局竟是在北京城内东单二条,租用清朝大学士翁同龢的8间马厩开通的。
  虽然当时的电话局只安装了一台100门电话交换机,但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了。因为当时主要开通的是各部衙署、朝廷大臣以及亲王官邸的电话。
  此时,丹麦商人璞尔生擅自经营的“电铃公司”,在国人一片声讨声中经营规模越来越小。经过协商,1905年3月23日,清政府以5万两白银收购了“电铃公司”,并入大清北京电话局南苑分局。
  随着电话用户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北京电话线路已经不够用了,到了1904年12月,电话容量扩大到800门。1905年6月,位于北京西单西斜街玉皇庙的电话西局建成,西局安装了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300门,服务范围为皇城以西、以北地区。1908年,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了1900门。因为用户数量还在不断增加,1911年2月又开通了电话南局,安装了1500门磁石式人工电话,服务范围主要是北京外城的用户。随即开通的还有电话东局,也安装了1500门磁石式电话,其服务范围是皇城以东、以北地区。此外,设西苑挂甲屯分局,专为供奉“皇差”。
  在清代灭亡之前,北京电话容量已经达到3200门,分局分所4处,老北京电话业务初具规模。
  慈禧控制光绪的秘密武器
  尽管光绪皇帝主张在北京开办电话业务,但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一直长住在颐和园,就是不准在皇宫里安装电话,宫里不敢违背懿旨,因而一直没有安装电话。可是到了1908年8月,慈禧太后忽然特别准许给光绪皇帝设立了一部专用电话。这个时候,光绪正住在中南海,专用电话一直接连颐和园。说是专备上用,殊不知,这条专线是慈禧为了指挥灵便,控制和监视光绪的行踪设置的。
  据清代《邮传档》等书籍记载,这条专线以当年慈禧太后出入的颐和园水路码头“水木自亲殿”为端点,经过西苑一直连接到光绪皇帝居住的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慈禧不准在皇宫里安装电话,据说是因为“架杆立线”会影响皇家的风水。所以慈禧死后,她的灵柩需要移到清东陵的时候,北京电话局只好把东华门、北池子、东直门一带沿途的电线杆临时拆除了。
  1910年4月,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打破了“皇宫不得安装电话”的禁令,在紫禁城设立了6部专线电话,安装了一台10门小型电话交换机。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皇家电话局,电话主要连接紫禁城里的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等住所。
其他文献
“政府”一词现在常用。但关于“政府”一词的含义,至今尚未看见有专文予以说明,无论是关于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英语GOVERNMENT)。本文拟先对中国的“政府”概念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  在中国,“政府”有以下几点意思。  一、“政府”主要指帝国中央的最高官员,也就是宰相(班子)。  试举几例。  例一: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由翰林学士兼侍
期刊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五脏。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五脏。  血就像五脏的粮食一样,血不足就会使五脏闹饥荒,五脏不肯正常工作,人体就不能正常运转,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人就会心慌、气短、
期刊
我有位邻居,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外号叫“万事通”。听人说宋版书值钱,“万事通”说了:“我家里有一套宋版书呢!”人家问啦,您那是真正宋版书吗?“万事通”忙说:“没错!是宋版书!就是《康熙字典》。”(刘宝瑞相声《画扇面》)由于文化的缺失与误读,像刘宝瑞相声中那样“张冠李戴”的笑话,如今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穿越历史 错误百出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刘恒把当时著名的政论家贾谊从长沙召回长安,君臣相谈甚
期刊
开元十三年(725),宰相张说奏请举全国之力,举办意在彰显综合国力的“大唐泰山封禅大典”,唐玄宗对此予以肯定,并决定成立以张说为组长、各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唐泰山封禅大典领导小组”,准奏宰相办公室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连夜通知全国各地府署县衙统一行动。  历城令杜丰接到吏部通知后,兴奋得一夜未眠。因为他得知,历城是玄宗此次封禅人马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他的命运也许就会因为接驾工作干得好而掀开崭新
期刊
它静静地看着时光流转,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矗立在北京西北的废墟,已烙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对于圆明园一去不返的“绝世美景”,公众一直带着遗憾进行想象,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  坎坷的保护之路  大清帝国的同治皇帝无疑是最早的“原址重建派”的代表。1873年,“亲政”刚刚一年的同治就下达了重修圆明园的上谕,此时距圆明园第一次被烧
期刊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之一。辽南皮影戏从明末兴起,到清代鼎盛,继而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从明末初创至清中晚期鼎盛之时,辽南皮影戏在长期的表演实践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音乐及唱腔风格近乎诵经。这一时期的辽南皮影戏既无影卷(一种连本大字体墨抄卷本,演出时置于影窗下桌子正中,以便所有演唱者观看
期刊
每当春天来到雅鲁藏布江畔的时候,无论在城镇庭院或农家小屋周围,人们都会听到一种颇为奇异的花名:张大人。“张大人”花瓣似小型蝴蝶,分红、粉、白三色,花茎细长挺直,叶成齿轮状,它的学名为“波斯菊”,内地人称“扫帚梅”,惟独西藏人给它起了一个颇为费解的名字“张大人”。  关于“张大人”这个花名的来历,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据称,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为副都统,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到西藏办事,借以挽
期刊
汉代“纯文人”中,我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都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自不用说;他的性格,大有可爱之处。最有意思的是“当垆卖酒”这一出,几近无赖,然而无赖得有风度。顺便说一句,当初他勾引卓文君,是看上了卓老太爷的家产,不过结尾圆满,历代不以为乱。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卓家在临邛。他把卓文君拐到成都,等了些日子,不见被迫做了老丈人的卓王孙送来一个大子儿。京剧里有几句词,“老爹爹百般施辣手,他那里皱双眉借酒
期刊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要封赏那些在流亡年代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但“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邀功请赏,晋文公也就真的把人家给忘了。  介子推是什么人?在重耳四处流亡的岁月里,他一直对这位落难公子忠心耿耿,甚至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来给重耳吃。但介子推是乱世里的高人,品格高洁,他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感觉非常厌恶。于是,他决定带着老母亲退隐山林,安静地走开。在决定退隐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