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版块暖通空调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现今在世界能源正在逐渐减少,已经出现了能源危机,在这种情况的下,降低暖通空调的耗能势在必行。建筑行业的能源损耗,暖通空调系统所消耗的占到了60%之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的应用也将不断增多,其能源消耗势必也会加大,再加上我国生产的空调设备系统能耗相对较大,这样造成的能源损耗是无法预计的。因此注重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空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进入工业化以来,人们对能源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限,全球性的能源紧缺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节能问题。而在建筑能耗当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比重超过一半,因而为了降低建筑总能耗,开展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就十分必要。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或工作环境,暖通空调的使用量会始终呈上升趋势,带来更大范围的能源消耗。尤其是随着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住宅建筑的面积暴增。如何在保证人们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暖通空调能耗,成为暖通空调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设计原则
1、以节能为原则,以热舒适指标指导工程中的节能设计的实际应用,影响热舒适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劳动强 度。通过寻找这六者之间的合适比例,巧妙组合,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协调。同时 恰当地利用房屋围护结构的热导性,抵抗室外气候的变化,使得房间内产生舒适 的微气候,管路系统设计要简单,这样管材消耗量少,而且便于施工,可以达到节省初投资的目的。
2、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个人与全体兼顾 在一定的条件下,实行集体供暖,无疑会很大的降低能耗,但是也需要注意满足个人需求,不强求全面统一,这样对节能和控制的灵活性均有利,一方面暖通空调系统应保证各个房间的室内温度能独立调控;二是便于实现分户或分室热 量分摊的功能。
3、满足生活环境中的声、光、色的要求尽管影响人体舒适的主要因素为舒适环境,但是这三者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以暖色调为主,可以让人们心理上感觉到温暖,从而不必需要较高的室内温度,自然也就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4、利用室内的通风量,控制室内空气品质 节能设计中总的发展趋势是通风量应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就是 空气的质量问题,消除空气中的细菌、浮游尘埃,臭味等有害人体的物质,通过室内进排风合理的气流组织,从而达到改善空气的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
二、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意识不强
部分设计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节能意识不强。作为暖通空调的设计者,其设计思路和设计结果将直接影响系统的节能效果,但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始终保持传统的设计理念,以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标准,对节能环保的要求持漠视态度,缺乏追求环保节能的责任感,使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节能效果难以保证。
2、规划设计不够严格
暖通系统的设计缺少严格的规划也是节能设计的一大问题。设计方案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及节能环保要求,随意性大。在空调系统的选择上不够严谨用心,在无竞争压力的环境之下,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缺少提升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缺少科学的比较,使设计方案本应达到的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3、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较少选择
可再生能源的空调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能耗,但实际的设计方案却常常忽略了这一方面,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一方面相关研发部门对可再生能源的发掘力度不足,使暖通空调设计的选择范围受限;另一方面技术的提升速度缓慢,使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缺少技术支持,能源难以被有效地循环利用,造成能源浪费,影响暖通设计节能功效的实现。
4、设计人员素质有限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对设计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设计者既要具备专业设计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部分暖通设计者的素质难以达到要求,他们仅凭理论知识来开展设计,不能灵活地处理施工难题,一旦出现设计失误,就需要重新返工。且设计师节能理念不强,难以将节能思路运用到设计当中,阻碍节能效果的呈现。
5、暖通节能技术难落实到位
在进行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时,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和权衡计算,并报相关单位进行节能专项评审,保证建筑能耗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但是,很多住宅通常是以毛坯房的形式进行销售,由住户自行进行室内二次装修,以致暖通设计图纸很难落实到位。因此,暖通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只配合相关专业做好相关的预留工作,暖通节能技术需要在二装阶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和体现。然而,住户的二次装修阶段随意性较大,通常会提高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导致暖通空调设备容量被放大,而住户的二次装修过程又缺乏有效的节能监督管控措施,导致暖通节能技术很难彻底落实到位。
三、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相应的解决措施
1、健全完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
与传统技术工艺不同的是,在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中,施工技术难度相当大,要求极其高。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连续制定了节能设计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节能设计有指导作用,但是有些规范标准的可操作性还是极其低下。因此,在住宅建筑开始施工前,应该根据现存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制定健全的、完善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文件方案。
2、提高节能设计水平,严格图纸审查
在节能设计单位与施工图审查机构单位中,大力开展节能设计技术培训教育,举行各省、各地市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宣讲与节能技术讲座,办理住宅建筑节能相关技术课程培训班。通过这些,住宅建筑设计人员掌握了节能设计的流程,理解了其原理。
3、推广应用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的空调系统
空调能耗较大,而且在使用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空气的质量产生损害,这时人们的就注意到了可再生资源或低品位能源的開发和应用上,一批绿色能源技术得到了不断的研发,设计人员应时刻注意新技术的发展,设计中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地热丰富的地区,应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这种系统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系统在我国同样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另外,作为目前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也是人们研究和利用的重点,目前太阳能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接受,但是利用的深度还不够,如何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在符合当地技术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局部供暖和特殊需要的场所考虑采用电热供暖。推广应用新的绿色的技能技术是设计人员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4、掌握合理完善的节能住宅建筑检测验收方法
节能住宅建筑的检测验收就是对建筑节能效果的检测验收。首先,应该认真检测住宅建筑节能体系;其次,应该规范完善对节能效果的检测验收方法;最后,可以检测房间气密性和建筑物外围结构的热工性能,以检测住宅建筑是否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进而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检测验收方法,以保证住宅建筑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住宅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十分必要,对节约能源的贡献率很大。设计人员一定要把握好设计原则,自觉规避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节能意识,学习节能设计知识,力争设计出节能效果好、能源利用率高、可以带给人们舒适体验的设计方案,促使暖通空调的设计在节能方面的水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金刚,王磊,吴杨.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0(7).
[2]张鑫.试析建筑工程项目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J].建筑技术研究,2013,4(3):145-147.
[3]张曦,俞霏.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问题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
关键词:空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进入工业化以来,人们对能源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限,全球性的能源紧缺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节能问题。而在建筑能耗当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比重超过一半,因而为了降低建筑总能耗,开展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就十分必要。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或工作环境,暖通空调的使用量会始终呈上升趋势,带来更大范围的能源消耗。尤其是随着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住宅建筑的面积暴增。如何在保证人们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暖通空调能耗,成为暖通空调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设计原则
1、以节能为原则,以热舒适指标指导工程中的节能设计的实际应用,影响热舒适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劳动强 度。通过寻找这六者之间的合适比例,巧妙组合,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协调。同时 恰当地利用房屋围护结构的热导性,抵抗室外气候的变化,使得房间内产生舒适 的微气候,管路系统设计要简单,这样管材消耗量少,而且便于施工,可以达到节省初投资的目的。
2、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个人与全体兼顾 在一定的条件下,实行集体供暖,无疑会很大的降低能耗,但是也需要注意满足个人需求,不强求全面统一,这样对节能和控制的灵活性均有利,一方面暖通空调系统应保证各个房间的室内温度能独立调控;二是便于实现分户或分室热 量分摊的功能。
3、满足生活环境中的声、光、色的要求尽管影响人体舒适的主要因素为舒适环境,但是这三者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以暖色调为主,可以让人们心理上感觉到温暖,从而不必需要较高的室内温度,自然也就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4、利用室内的通风量,控制室内空气品质 节能设计中总的发展趋势是通风量应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就是 空气的质量问题,消除空气中的细菌、浮游尘埃,臭味等有害人体的物质,通过室内进排风合理的气流组织,从而达到改善空气的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
二、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意识不强
部分设计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节能意识不强。作为暖通空调的设计者,其设计思路和设计结果将直接影响系统的节能效果,但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始终保持传统的设计理念,以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标准,对节能环保的要求持漠视态度,缺乏追求环保节能的责任感,使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节能效果难以保证。
2、规划设计不够严格
暖通系统的设计缺少严格的规划也是节能设计的一大问题。设计方案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及节能环保要求,随意性大。在空调系统的选择上不够严谨用心,在无竞争压力的环境之下,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缺少提升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缺少科学的比较,使设计方案本应达到的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3、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较少选择
可再生能源的空调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能耗,但实际的设计方案却常常忽略了这一方面,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一方面相关研发部门对可再生能源的发掘力度不足,使暖通空调设计的选择范围受限;另一方面技术的提升速度缓慢,使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缺少技术支持,能源难以被有效地循环利用,造成能源浪费,影响暖通设计节能功效的实现。
4、设计人员素质有限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对设计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设计者既要具备专业设计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部分暖通设计者的素质难以达到要求,他们仅凭理论知识来开展设计,不能灵活地处理施工难题,一旦出现设计失误,就需要重新返工。且设计师节能理念不强,难以将节能思路运用到设计当中,阻碍节能效果的呈现。
5、暖通节能技术难落实到位
在进行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时,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和权衡计算,并报相关单位进行节能专项评审,保证建筑能耗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但是,很多住宅通常是以毛坯房的形式进行销售,由住户自行进行室内二次装修,以致暖通设计图纸很难落实到位。因此,暖通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只配合相关专业做好相关的预留工作,暖通节能技术需要在二装阶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和体现。然而,住户的二次装修阶段随意性较大,通常会提高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导致暖通空调设备容量被放大,而住户的二次装修过程又缺乏有效的节能监督管控措施,导致暖通节能技术很难彻底落实到位。
三、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相应的解决措施
1、健全完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
与传统技术工艺不同的是,在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中,施工技术难度相当大,要求极其高。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连续制定了节能设计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节能设计有指导作用,但是有些规范标准的可操作性还是极其低下。因此,在住宅建筑开始施工前,应该根据现存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制定健全的、完善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文件方案。
2、提高节能设计水平,严格图纸审查
在节能设计单位与施工图审查机构单位中,大力开展节能设计技术培训教育,举行各省、各地市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宣讲与节能技术讲座,办理住宅建筑节能相关技术课程培训班。通过这些,住宅建筑设计人员掌握了节能设计的流程,理解了其原理。
3、推广应用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的空调系统
空调能耗较大,而且在使用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空气的质量产生损害,这时人们的就注意到了可再生资源或低品位能源的開发和应用上,一批绿色能源技术得到了不断的研发,设计人员应时刻注意新技术的发展,设计中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地热丰富的地区,应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这种系统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系统在我国同样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另外,作为目前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也是人们研究和利用的重点,目前太阳能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接受,但是利用的深度还不够,如何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在符合当地技术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局部供暖和特殊需要的场所考虑采用电热供暖。推广应用新的绿色的技能技术是设计人员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4、掌握合理完善的节能住宅建筑检测验收方法
节能住宅建筑的检测验收就是对建筑节能效果的检测验收。首先,应该认真检测住宅建筑节能体系;其次,应该规范完善对节能效果的检测验收方法;最后,可以检测房间气密性和建筑物外围结构的热工性能,以检测住宅建筑是否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进而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检测验收方法,以保证住宅建筑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住宅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十分必要,对节约能源的贡献率很大。设计人员一定要把握好设计原则,自觉规避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节能意识,学习节能设计知识,力争设计出节能效果好、能源利用率高、可以带给人们舒适体验的设计方案,促使暖通空调的设计在节能方面的水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金刚,王磊,吴杨.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0(7).
[2]张鑫.试析建筑工程项目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J].建筑技术研究,2013,4(3):145-147.
[3]张曦,俞霏.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问题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