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文中阐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论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38-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所强调的语文教学应承载的一个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领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这个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大脑经过客观现象的刺激所產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学生所表现出的兴奋、好奇、喜欢、满意、愤怒、爱慕、讨厌、悲伤、同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及内心体验。“态度”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它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包括生活态度、处世态度等等。态度是个体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即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
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情感领域”或“情意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情感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价值倾向也一定包含相应情感;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情感、态度左右着人的价值取向。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归属于“情感目标”的范畴。
二、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挖掘课文情感因素,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都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这些名篇佳作,无不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它们意味隽永、脍炙人口,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特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来充分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矿藏,以此来修正、丰富学生的心灵,使之更加纯真、高尚、美好。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与“相”的人性美;蒙田的《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真谛的认识;都德的《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朱自清的《背影》中蕴含着的人间真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情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厚谊;“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痛……教科书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比比皆是,璨若珍珠。引领学生品读这些不朽之作,就是聆听先贤的教诲。这些文章中美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领域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笔者认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思想,教师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通过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赏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做到融合、融通、和谐、统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调动情感功能,创设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触摸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进而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共鸣,领略人生的哲理。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全盘取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头上。教师应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去评价、去鉴赏。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全体学生一起来分享大家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一起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并应采用恰当的形式,灵活而客观地加以评价、肯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越俎代庖、充耳不闻、等闲视之的做法,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发挥情感熏陶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喜欢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出现,总喜欢充当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解、灌输。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情感教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学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互动的。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情绪饱满、情注其中,给知识、信息附加上情感色彩,发挥自己情绪的传递、感染作用,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去品味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得到润泽,学习的动力必然会增强。阅读教学是否高效,与教师的情感表现有着必然的联系。忽视情感的熏陶作用,教师冷若冰霜地教、学生漠不关心地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38-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所强调的语文教学应承载的一个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领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这个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大脑经过客观现象的刺激所產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学生所表现出的兴奋、好奇、喜欢、满意、愤怒、爱慕、讨厌、悲伤、同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及内心体验。“态度”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它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包括生活态度、处世态度等等。态度是个体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即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
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情感领域”或“情意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情感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价值倾向也一定包含相应情感;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情感、态度左右着人的价值取向。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归属于“情感目标”的范畴。
二、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挖掘课文情感因素,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都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这些名篇佳作,无不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它们意味隽永、脍炙人口,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特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来充分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矿藏,以此来修正、丰富学生的心灵,使之更加纯真、高尚、美好。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与“相”的人性美;蒙田的《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真谛的认识;都德的《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朱自清的《背影》中蕴含着的人间真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情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厚谊;“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痛……教科书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比比皆是,璨若珍珠。引领学生品读这些不朽之作,就是聆听先贤的教诲。这些文章中美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领域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笔者认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思想,教师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通过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赏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做到融合、融通、和谐、统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调动情感功能,创设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触摸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进而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共鸣,领略人生的哲理。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全盘取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头上。教师应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去评价、去鉴赏。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全体学生一起来分享大家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一起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并应采用恰当的形式,灵活而客观地加以评价、肯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越俎代庖、充耳不闻、等闲视之的做法,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发挥情感熏陶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喜欢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出现,总喜欢充当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解、灌输。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情感教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学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互动的。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情绪饱满、情注其中,给知识、信息附加上情感色彩,发挥自己情绪的传递、感染作用,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去品味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得到润泽,学习的动力必然会增强。阅读教学是否高效,与教师的情感表现有着必然的联系。忽视情感的熏陶作用,教师冷若冰霜地教、学生漠不关心地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