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发展,大学英语是否应向通识教育方向改革引发了众多争议。本文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当前现状,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独立院校的特点,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96-01
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指的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是“人人应受的教育”(李曼丽,1995),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冯増俊,2004)。大学英语的传统模式是必修课,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的改革发展,大学英语开始迈入通识选修课的行列,部分高校在保留必修课的基础上,对第二年的大学英语实行选修制度。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英语作为中学英语的重要衔接,很大程度上中学的教学模式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更强调语法而忽视听说的教育。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偏重四六级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立下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或者六级,而不是想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怎样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是大学英语教育与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方面。多年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学生的印象是拿到学分或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整体氛围造成更加重视它的工具功能(instrumental)而忽略了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部分教材沿用多年未改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及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某些内容及涉及话题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素质方面。大学教师较为重视专业技能与知识,而忽略了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重点进行语言点讲授,而导致大学英语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较多,容易导致教师在讲授时无法深入,仅停留在传统语言层面难以拓展。大学英语教师承担课程任务较重,如何在保证教学、做好科研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是大学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基本策略
(一)课程设置方面更合理化。学者吴鼎民提出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在传统将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我校对一年级通过英语四级的同学,实行大学英语3的免修政策,同时在二年级开设英语选修课,比如实用英语听说突破、跨文化交际等。通过设置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在教材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并保证时效性。
(二)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在通识教育的理念的倡导下,要求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讲授语言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可通过一些课堂活动增加人文性及趣味性,比如通过新闻听力,电影片段台词欣赏,美文欣赏,剧目表演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现代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课堂教学技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教材的不断更新,还应该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了解一些,开拓视野,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下的文化热点。增加培训或者出国培训的机会,使老师有更丰富的阅历。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加,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及趣味性。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我校大学英语一直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形成性评价而言,出勤、网络测试、泛读、快读、听力及学习表现各占一定比例,总结性评价中主观题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加入口语测试。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是单纯地评估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或者听力写作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以语言为平台,将西方知识和文化融入到语言中,在形成性评价的语言输入过程中,了解到教育、人文、商业、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和内容。口语输出更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综合评价。
三、总结
笔者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师综合素质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英语向通识教育方向发展进行阐述。新世纪要求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英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采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地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香港通识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4(8):66-69.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3]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96-01
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指的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是“人人应受的教育”(李曼丽,1995),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冯増俊,2004)。大学英语的传统模式是必修课,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的改革发展,大学英语开始迈入通识选修课的行列,部分高校在保留必修课的基础上,对第二年的大学英语实行选修制度。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英语作为中学英语的重要衔接,很大程度上中学的教学模式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更强调语法而忽视听说的教育。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偏重四六级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立下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或者六级,而不是想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怎样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是大学英语教育与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方面。多年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学生的印象是拿到学分或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整体氛围造成更加重视它的工具功能(instrumental)而忽略了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部分教材沿用多年未改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及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某些内容及涉及话题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素质方面。大学教师较为重视专业技能与知识,而忽略了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重点进行语言点讲授,而导致大学英语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较多,容易导致教师在讲授时无法深入,仅停留在传统语言层面难以拓展。大学英语教师承担课程任务较重,如何在保证教学、做好科研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是大学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基本策略
(一)课程设置方面更合理化。学者吴鼎民提出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在传统将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我校对一年级通过英语四级的同学,实行大学英语3的免修政策,同时在二年级开设英语选修课,比如实用英语听说突破、跨文化交际等。通过设置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在教材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并保证时效性。
(二)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在通识教育的理念的倡导下,要求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讲授语言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可通过一些课堂活动增加人文性及趣味性,比如通过新闻听力,电影片段台词欣赏,美文欣赏,剧目表演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现代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课堂教学技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教材的不断更新,还应该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了解一些,开拓视野,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下的文化热点。增加培训或者出国培训的机会,使老师有更丰富的阅历。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加,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及趣味性。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我校大学英语一直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形成性评价而言,出勤、网络测试、泛读、快读、听力及学习表现各占一定比例,总结性评价中主观题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加入口语测试。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是单纯地评估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或者听力写作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以语言为平台,将西方知识和文化融入到语言中,在形成性评价的语言输入过程中,了解到教育、人文、商业、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和内容。口语输出更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综合评价。
三、总结
笔者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师综合素质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英语向通识教育方向发展进行阐述。新世纪要求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英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采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地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香港通识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4(8):66-69.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3]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