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女权运动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道路。西方女性经历了三次运动浪潮,将女权运动逐渐发展丰富起来。中国女权运动起步较晚,而且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渐退出家庭管理范围,中国女性面临的困扰更多。
关键词:女权运动;三次浪潮;两性平权;两性同格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第二位次的现象古来有之。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将男女之间的差异绝对化,加深了两性之间的对立,率先引起女權运动的爆发。中国文化中的调整因素使得两性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直接和强烈,建国后,通过宪法,女性自上而下地取得平等权利。在中国,女权运动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本项研究对比中西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权运动才开始走向斗争前沿,当代中国女性正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面临的问题多而杂,如何设定发展策略,明确运动目标,是目前女权主义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女权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1.1政治管理模式
西方从人类开始就形成了城邦制的政治管理模式。城邦制的意思是指以地域为范围进行政治管理的一种体制,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民主政治表现形式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在形成之初就将女性排除在政治管理领域之外。随着长时间的城邦制政治管理模式,女性的“第二性”位次意识由政治强制而逐渐形成女性的伦理自觉。
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农耕经济模式为主体,由于男性强壮的体格,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同时也确立了男性家长制管理模式。进而,由此形成的嫡长制、分封制的家庭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国同构国家政体,保证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管理中的延续。由此在东方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同样古来有之。
1.2男女对立模式
二元对立在西方哲学观中有很强的存在基础,同时男性一元论、菲利斯洛格斯中心主义,又促成男女两性二元不对等文化,所以在西方哲学意识中更为明确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与对立。
在中国哲学观中,一元论,即强调事物的有机整体性,认为男女关系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相生相依的整体,同时,在这种一体性中强调主从有别和男尊女卑。中国的有机整体性对这种差异与对峙具备调节性因素。例如“孝”就可以弥合两性的尊卑序位。正是这些调节性因素的存在,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没有西方强烈。如此就可理解,女权运动最早在西方产生了。
2.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女权主义(Feminism)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理念与行为。女权运动的群体性行为开始于法国,后传至英美,经日本传到中国,主要关注男女社会权力的平等。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偏重于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主张。
2.1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工业化之前,女性被排斥在公共领域生活之外,基本活动空间就是家庭和宗族内部,受男性权威的绝对支配。
工业化兴起,女性作为劳动力进入工厂,出卖劳动获得经济地位,中产阶级女性通过写作和游说,为女性争取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的权力。这种转变使女性走出家庭,具有了反抗家庭支配和压迫的能力,但是在公共领域,继续遭受着性别不平等带来的支配和压迫。所以,在西方,是工业资本主义推动父权制从家庭为主转化为以公共领域为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女性就业与教育地位逐渐上升,也逐渐走入政治领域。
2.2 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五四运动中,女权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女权主义者努力将女性从家庭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贏弱,殖民危机严重,公共领域没有足够的土壤接收出走家庭的女性,出走的娜拉、子君们无处安身。
到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招收大量女性从事经济建设,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支配的公共性别体制形成。开国之初宪法就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打击了家庭父权权威,女性被解放出家庭,走向公共领域。国家领导下的妇女群体组织--妇联,协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妇女工作。可以说中国女性没有经过西方女性那样的艰苦斗争,而在政府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地被解放出家庭。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鼓励个体经济,部分性地从社会和私人领域退出,妇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传统的家庭管理有所抬头,传统的父权制也有所复辟,大男子主义逐渐盛行,中国的女权运动才开始走上斗争的前沿。
3.西方女权运动的三次浪潮
女权运动在西方开始于法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三次发展浪潮。
第一次从十九世纪后半期持续到二十世纪之初,主要是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而产生。这个时候的运动最重要的目标是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被称为女权运动。
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思想意识没有发展到理论高度,主要出现的是具体运动活动,例如,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同工同酬活动,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确立。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前半期。这个历史阶段,整个人类社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秩序被打乱重整,女权主义借此机会也发展自身力量。女权主义分化为三种流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1990年代至今,属于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时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性解放”“男女对立”思想盛行,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艾滋病等,同时,80年代后,许多女性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在社会上取得相当程度的话语权。后现代女性主义进入人们的意识领域。
后现代女性主义目前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唯本论和构成论,其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唯本论主要理念是在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却努力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但是二者都认同女权玉栋要在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追求妇女的解放。
纵观三次浪潮,女权运动的追求从男女平等,到男女平权,到男女同格,显示着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从激进的两性对立到目前认识到的两性合作关系是一大进步。长期的父权制对女性造成根深蒂固的伤害,从根本上纠正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社会、家庭和谐是世界生存的主要任务,女权主义者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努力解构传统意识中对女性的不公正思维。
参考文献
[1]王金玲.中国女权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2]李燕.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J] 学习与探索,2008(2)
[3]潘凤.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9(7)
[4]李月.中西方女权运动的萌芽与发展比较[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0)
关键词:女权运动;三次浪潮;两性平权;两性同格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第二位次的现象古来有之。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将男女之间的差异绝对化,加深了两性之间的对立,率先引起女權运动的爆发。中国文化中的调整因素使得两性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直接和强烈,建国后,通过宪法,女性自上而下地取得平等权利。在中国,女权运动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本项研究对比中西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权运动才开始走向斗争前沿,当代中国女性正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面临的问题多而杂,如何设定发展策略,明确运动目标,是目前女权主义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女权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1.1政治管理模式
西方从人类开始就形成了城邦制的政治管理模式。城邦制的意思是指以地域为范围进行政治管理的一种体制,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民主政治表现形式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在形成之初就将女性排除在政治管理领域之外。随着长时间的城邦制政治管理模式,女性的“第二性”位次意识由政治强制而逐渐形成女性的伦理自觉。
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农耕经济模式为主体,由于男性强壮的体格,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同时也确立了男性家长制管理模式。进而,由此形成的嫡长制、分封制的家庭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国同构国家政体,保证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管理中的延续。由此在东方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同样古来有之。
1.2男女对立模式
二元对立在西方哲学观中有很强的存在基础,同时男性一元论、菲利斯洛格斯中心主义,又促成男女两性二元不对等文化,所以在西方哲学意识中更为明确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与对立。
在中国哲学观中,一元论,即强调事物的有机整体性,认为男女关系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相生相依的整体,同时,在这种一体性中强调主从有别和男尊女卑。中国的有机整体性对这种差异与对峙具备调节性因素。例如“孝”就可以弥合两性的尊卑序位。正是这些调节性因素的存在,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没有西方强烈。如此就可理解,女权运动最早在西方产生了。
2.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女权主义(Feminism)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理念与行为。女权运动的群体性行为开始于法国,后传至英美,经日本传到中国,主要关注男女社会权力的平等。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偏重于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主张。
2.1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工业化之前,女性被排斥在公共领域生活之外,基本活动空间就是家庭和宗族内部,受男性权威的绝对支配。
工业化兴起,女性作为劳动力进入工厂,出卖劳动获得经济地位,中产阶级女性通过写作和游说,为女性争取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的权力。这种转变使女性走出家庭,具有了反抗家庭支配和压迫的能力,但是在公共领域,继续遭受着性别不平等带来的支配和压迫。所以,在西方,是工业资本主义推动父权制从家庭为主转化为以公共领域为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女性就业与教育地位逐渐上升,也逐渐走入政治领域。
2.2 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五四运动中,女权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女权主义者努力将女性从家庭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贏弱,殖民危机严重,公共领域没有足够的土壤接收出走家庭的女性,出走的娜拉、子君们无处安身。
到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招收大量女性从事经济建设,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支配的公共性别体制形成。开国之初宪法就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打击了家庭父权权威,女性被解放出家庭,走向公共领域。国家领导下的妇女群体组织--妇联,协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妇女工作。可以说中国女性没有经过西方女性那样的艰苦斗争,而在政府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地被解放出家庭。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鼓励个体经济,部分性地从社会和私人领域退出,妇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传统的家庭管理有所抬头,传统的父权制也有所复辟,大男子主义逐渐盛行,中国的女权运动才开始走上斗争的前沿。
3.西方女权运动的三次浪潮
女权运动在西方开始于法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三次发展浪潮。
第一次从十九世纪后半期持续到二十世纪之初,主要是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而产生。这个时候的运动最重要的目标是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被称为女权运动。
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思想意识没有发展到理论高度,主要出现的是具体运动活动,例如,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同工同酬活动,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确立。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前半期。这个历史阶段,整个人类社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秩序被打乱重整,女权主义借此机会也发展自身力量。女权主义分化为三种流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1990年代至今,属于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时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性解放”“男女对立”思想盛行,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艾滋病等,同时,80年代后,许多女性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在社会上取得相当程度的话语权。后现代女性主义进入人们的意识领域。
后现代女性主义目前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唯本论和构成论,其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唯本论主要理念是在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却努力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但是二者都认同女权玉栋要在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追求妇女的解放。
纵观三次浪潮,女权运动的追求从男女平等,到男女平权,到男女同格,显示着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从激进的两性对立到目前认识到的两性合作关系是一大进步。长期的父权制对女性造成根深蒂固的伤害,从根本上纠正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社会、家庭和谐是世界生存的主要任务,女权主义者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努力解构传统意识中对女性的不公正思维。
参考文献
[1]王金玲.中国女权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2]李燕.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J] 学习与探索,2008(2)
[3]潘凤.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9(7)
[4]李月.中西方女权运动的萌芽与发展比较[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