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231-01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建设这些年来在中国的企业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家和企业职工来说,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经营、管理、决策的有力手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所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理论,是现代企业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体现了企业家和员工在企业活动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企业家运用企业文化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程度,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此时的企业文化可以形容为企业的“根”。就存量而言,“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積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家文化;有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员工文化;有本行业独具的特色文化;有身处其中的地域文化;有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等。但根的东西不能丢,本的东西不能变。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构建”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的企业文化采取“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不断提炼、提升和明晰,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理念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实现企业文化理念落地。
一、突出“文化于根”,继承与创新结合,增强员工的认同度
“文化于根”,讲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突破“引进移植组装”的误区,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
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当然,“文化于根”并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本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适我所用,不能替代。北京同仁堂381年金字招牌不倒,靠的就是“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文化定力。海尔“只有合格产品,没有等级区分”的质量理念,就是从“砸76台冰箱”的企业故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文化于根”,其魅力、优势就在如此。炼化公司成立5年来,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实施了文化审计,在充分继承过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国内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打造了一支“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炼化团队。实践证明,公司的企业文化整合是成功的,富有实效的,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为“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二、突出“内化于心“,培训与实践结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并不是简单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更不是保存在档案盒里的条条框框。一个企业的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要让这些方针、目标真正从墙上、档案盒里面上走出来,真正走到员工的心坎上,溶于员工的血液之中。“内化于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为促进全员归属感的增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组织推进。要明确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宣传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宣传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二是强化培训。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载体就是培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三是正确引导。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一是把“精神人格化”。大庆石油人把大庆精神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活动,强化了全员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蒙牛集团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内心深处就会认同这种观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不求立竿见影之效,而求滴水穿石之功,久而久之,使员工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三、突出“固化于制”,导向与强制结合,增强员工执行文化理念的自觉性
“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够造就人、改造人。海尔兼并合肥电视机厂,没有一分钱的投入,投入的只是把理念物化了的制度。当时,20多人闹事,认为管理制度太严格受不了。后来经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使这个亏损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固化于制”,更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实质性的步骤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层按规范有效地运作与制衡;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关键性的改革是建立有效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赛道”和“以业绩论英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重要性的举措是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管理。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制度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就是文化力。
总之,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落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实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日积月累,企业的理念必将通过全员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形成企业的整体统一的行为识别。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建设这些年来在中国的企业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家和企业职工来说,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经营、管理、决策的有力手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所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理论,是现代企业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体现了企业家和员工在企业活动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企业家运用企业文化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程度,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此时的企业文化可以形容为企业的“根”。就存量而言,“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積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家文化;有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员工文化;有本行业独具的特色文化;有身处其中的地域文化;有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等。但根的东西不能丢,本的东西不能变。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构建”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的企业文化采取“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不断提炼、提升和明晰,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理念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实现企业文化理念落地。
一、突出“文化于根”,继承与创新结合,增强员工的认同度
“文化于根”,讲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突破“引进移植组装”的误区,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
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当然,“文化于根”并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本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适我所用,不能替代。北京同仁堂381年金字招牌不倒,靠的就是“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文化定力。海尔“只有合格产品,没有等级区分”的质量理念,就是从“砸76台冰箱”的企业故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文化于根”,其魅力、优势就在如此。炼化公司成立5年来,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实施了文化审计,在充分继承过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国内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打造了一支“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炼化团队。实践证明,公司的企业文化整合是成功的,富有实效的,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为“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二、突出“内化于心“,培训与实践结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并不是简单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更不是保存在档案盒里的条条框框。一个企业的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要让这些方针、目标真正从墙上、档案盒里面上走出来,真正走到员工的心坎上,溶于员工的血液之中。“内化于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为促进全员归属感的增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组织推进。要明确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宣传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宣传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二是强化培训。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载体就是培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三是正确引导。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一是把“精神人格化”。大庆石油人把大庆精神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活动,强化了全员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蒙牛集团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内心深处就会认同这种观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不求立竿见影之效,而求滴水穿石之功,久而久之,使员工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三、突出“固化于制”,导向与强制结合,增强员工执行文化理念的自觉性
“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够造就人、改造人。海尔兼并合肥电视机厂,没有一分钱的投入,投入的只是把理念物化了的制度。当时,20多人闹事,认为管理制度太严格受不了。后来经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使这个亏损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固化于制”,更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实质性的步骤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层按规范有效地运作与制衡;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关键性的改革是建立有效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赛道”和“以业绩论英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重要性的举措是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管理。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制度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就是文化力。
总之,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落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实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日积月累,企业的理念必将通过全员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形成企业的整体统一的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