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宅和它的主人孟敏青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敏青站在你的跟前,首先用身高和你抗衡。当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高度,那就与她比智慧,比那种觥筹交错中的应变能力,比谁的化妆品更有抵抗衰老的效力。你或许有可能成为获胜的一方。
  但是,在“味宅”这个地方,你永远也不能超越她,因为这里是孟敏青一手制作出来的,“她就是味宅,味宅就是她。她们是如此相像。”
  作家陈祖芬对孟敏青说过,把你放在这里很合适。孟敏青不是那种闹哄哄、善于推杯换盏的餐饮业女流,味宅也不具备那种“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圆滑气场。进了味宅,孟敏青身上的所有元素都被激活了,不知不觉中,你就坠入了她的锦囊。
  浙江杭州高银街上饭店鳞次栉比,店与店之间贴得如此紧密,第一次去那里要寻到“味宅”不那么容易。这家知味观旗下的分店,只在青砖砌的石窟门上方安安静静地刻上“1913”字样,而周围的酒楼都是霓虹闪烁的招牌。味宅不声不响看人们来来去去,所以能迈进脚去的,那一定是一种机缘。
  陈祖芬这样描述味宅和孟敏青所赋予她的感官之旅:“她的身后、左右都飘拂着垂地纱幔,透着神秘。她细高挑的个子,有一张同样透着东方神秘色彩的瘦脸,眉眼细细地挑起,叫我想起美国卡通片《花木兰》,想起舞蹈家金星,想起好莱坞动作明星刘玉玲。她佩戴着几件首饰。夺人眼球的是右腕上四五厘米宽的手镯和低胸衣正中繁花闪烁的饰物。一件绿色短袖外衣,不到一尺长,又镂空,似有若无地敞着,然而又映绿了纱幔里的空间。”不晓得名家笔下这样妖娆的句子,会不会惊吓人们?
  这个锦囊之中的女子,每一天给人们以视觉和味觉上的盛宴。熙攘往来的食客,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年轻漂亮的“老板娘”其实早已是餐饮业这个江湖上的资深人士,她是中国饭店协会直接命名的、我国最年轻的最高级别的首位“中国宴会大师”,而且这个宴会大师的头衔一戴就是16年。1996年全国青年技能比赛她获得第一名,中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上世纪90年代一位日本友人为恩师祝寿,在浙江杭州举办的被誉为“华东第一席”的“满汉全席”寿宴礼仪,就是由她领衔设计的。
  这样铿锵的一份履历表,似乎难以和面前的味宅、面前的孟敏青联系在一起,但它们正是味宅女主人的底气所在,这座不到500平方米的饭店,已成为本城餐饮业中的一朵奇葩。目前,来味宅用餐的客人渐渐集中在某一些层面上,文化人、公司高管、外贸客户、外国高端客人成为主力消费群,余秋雨、陈凯歌、容祖儿、蒋雯丽还有一些欧美的外交官,都对味宅情有独钟,有的人只要到了杭州,就指定要去这个幽深的宅院里吃饭。
  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里,保留了从前江浙老宅中的旧梁柱,孟敏青视它们为传统文化的至尊。从前杭州人家墙门里的天井也被她留了下来,做成了一个荷花池。天色将暗,坐在荷花池头慢慢喝一壶烫好的黄酒,是很多食客喜欢的场景。但味宅也不失现代与时尚,在古色古香的幽雅景致中,你也不时可以看到不少新潮的摆设不同寻常,味宅镜框里陈列着的一套珍贵外国邮票就十分夺人眼目,上面赫然印着英国戴安娜王妃和美国好莱坞梦露等让人眩晕的照片。
  坐于味宅,你便能体会很多来自孟敏青内心的细腻:一只颜色葱茏的青豆泥,就有一股像早春原野上嫩草气息拂面而来,它们被盛在精巧的瓢羹里,每人取一瓢,你只管细细去吃。孟敏青说:“你看出来了吗,我的青豆泥是一份与众不同的青豆泥。”
  
  她去别家吃饭也点青豆泥,不少店上来就是实密的一坨,你挖一勺,他挖一勺,最后弄得千疮百孔,容易败坏刚刚兴起的食欲。于是,她回去与大厨一起研究,把青豆泥做成草叶的形状,将它们各自盛放在瓢羹里;常见的水果沙拉,总是香蕉苹果菠萝等挤在一堆,孟敏青不喜欢这样的出场方式。她想到了女孩们爱吃的蛋筒冰淇淋,于是就将沙拉堆放在蛋筒里,一人一只,成了很时尚的吃法。
  传统意义上的叫化鸡,好吃但肯定是不好看:它裹以荷叶,糊以泥巴,似“烈火焚身”一般,这样的场面真的太过壮烈,孟敏青觉得一定要加以改良。
  于是厨师就要将干净的鸡用原料浸腌起来,若干时间后,用桃花纸将整只鸡裹起来,外面再敷满雪白的盐巴,开始慢慢地。想想吧,裹在桃花纸和雪白的盐之中,一只原本被唤作“叫化”的鸡受到的是多大的恩宠啊?!由此,你去味宅吃叫化鸡,一定要事先预定。在那里,每天只限量做若干只叫化鸡。
  家常的桂花糖藕,到了味宅也会变得风情万种:孟敏青不满意白嫩的藕节被煮过以后黯然无华的颜色,她将藕片切成颗粒状,码于盘上,然后根据客人的口味,喜欢草莓酱的就淋上草莓酱,喜欢桃子口味的就浇上黄澄澄的桃酱。
  味宅的菜单和别的饭店一样,都是将菜肴的图片印上去的。在味宅,每一个服务员都敢于时客人说:“你放心,我们做出来的菜和图片上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承诺是需要底气的,但这对于孟敏青这样的国家级宴会大师来说,其实是无需多担心的。
  星云大师去“1913”吃饭,大师饭后对孟敏青说,小姑娘,你这么厉害,我要考考你——我明天再来。旁边的人告诉“小姑娘”:大师从不在一家饭店连续吃上两次的,第二天还能让大师吃得如此惬意吗?
  得知大师喜欢吃面,“小姑娘”第二天为大师准备好一篮果汁彩面。草莓做的红面,橘子做的黄面,黄瓜做的绿面等等,然后将每一种面如毛线股细细扎好,一小捆一小捆盛在篮里,寓意是“面面俱到,源远流长”。
  大师第二天如期而至,吃完后高兴地对“小姑娘”说:明年我还会再来!
  “1913”是百年老店知味观的创始年号,但在杭州高银巷石窟门楼青砖高墙之中的“味宅”里,它成了一个知名品牌的符号。韩国和日本航空公司先后在这里拍下了“1913”,并撰写了文章刊登在他们的杂志里,让每个航班上的旅客都能读到它;美国一家杂志来拍“1913”时,还特地请掌门人孟敏青站在饭店的一幅金箔画前为她照了相。有一位顾客以《世俗至美》为题写了篇文章说,连着两个周末去了杭州,上次是去开会,这次是和家人。驾车从沪杭高速出来直接去了高银街知味观味宅,那是一座改建的老房子,古旧而精致,午后的阳光自庭心洒落,这种悠闲属于贵族。吃完饭后闲坐时看见了味宅的老板娘在廊间换花草和饰品,那是个长得模特般身材的漂亮女人,据说她是国宴大师。不知道什么人可以称得上国宴大师,但有一点,去了味宅才了解味之道原来在味之外,那是我们在有荷花塘的房间才能尝到的味道。
  
  孟敏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她的经营理念。笔者问她,21世纪的人们既怀古又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怎样才能在“味蕾”这个层面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孟敏青说她所理解的现代意识是讲究膳食平衡,讲究营养搭配,讲究安全健康,并使消费者的用餐成为自身一次身心愉快的活动。
  这就是味宅的精华所在?听上去是那么的平直,没有多余的枝蔓。
  
  House of Fine Tastes
  By Pan Ning
  
  If you stand face to face with Meng Minqing, you may tower over her in your more youthful look if not your height; on other counts, you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or you may be more sociable. But when you enter her restaurant named House of Fine Tastes in Gaoyin Street in Hangzhou, she is invincible.
  She defines her restaurant and in turn the restaurant symbolizes her. Meng is by no means a socialite who feels highly in her element when meeting a huge crowd of guests at a hectic restaurant.
  
  Located in Gaoyin Street, a back street where restaurants in various culinary styles and traditions gravitate, Meng’s House of Fine Tastes looks more like a low-profile antique. A business affiliation of the Zhiweiguan Restaurant in Hangzhou, the restaurant displays a quiet front door of blue bricks in the early-20th-century urban style. The other thing unique is the number 1913 carved above the door, pointing back to the year when Zhiweiguan came into being. Unlike the neighboring restaurants that loudly flash garish neon signs, the House of Fine Tastes is quiet.
  The restaurant’s uniqueness is simply attributed to Meng Minqing. Few people know she is a national master of banquet, a top industrial honor accredited by the China Restaurants Association. She has been the master for 16 years so far. Her resume is simply a sheet of honors that testifies to her imagination and excellence in the culinary art.
  Her connoisseur style is different not merely in the menu, but also in the way her chefs put the act together and the aesthetic and artful presentation of the dishes. When guests sit down to dine, they will find, instead of being merely a feast of luscious tastes, it is also a feast of elegant visual pleasures. Meng is able to turn a dining experience into an ecstasy of multiple arts. At her restaurant, meshed bean is served in the shape of grass blades contained in delicate spoons. Fruit salad is served in cones in the way ice-cream cones are presented. Instead of being served as sliced chunks heaped together in a plate, sugared lotus roots are delicately cut into small cubes and diners can add strawberry jam or peach jam as they please. The Beggar’s Chicken, a lotus-leave-wrapped-and-mud-baked item popular on restaurant menus across the city, is prepared and served artistically.
  The low-profile restaurant creates a delicate milieu that is both nostalgic and modern. It maintains som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old house through a refurbishment. Part of the previous patio is turned into a lotus pond where people can lounge and sip heated rice wine at dusk. In sharp contrast, some ornaments are simply postmodern. On some walls are framed stamps with miniature portraits of some celebrities such as Princess Diana and Marilyn Munroe.
  The restaurant’s elaborately unique style appeals to avid gourmets. Diplomats, celebrities, corporate managers and visiting VIP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liental of the restaurant. Korean and Japanese airlines have made documentaries on the restaurant. The restaurant makes a high-profile feature story in the two airlines?promotional magazines for their flight passengers. A magazine in USA also has featured the restaurant in a special story.
  (Translated by David)
其他文献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除了学生早已给老师泡好的一杯绿茶,已经卸下“浙江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职务的著名作家王旭烽,4月4日在浙江林学院上的第一堂课,一切都那么低调、平静、自然。  王旭烽见到现场有那么多的记者,颇感意外:“我不是来作秀的,我只是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现在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原来就是干这一行的,本来就是业余作家,我是归队而已。”    “茶文化”第一课  得体的外套、丝巾、格子裙、高跟鞋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蒋经国先生在赣州施展着他的政治抱负,也在赣州孕育了蒋孝严、蒋孝慈一双骨肉。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作为蒋氏后裔的蒋孝严,情恋故土,念念不忘孕育了他生命的土地——    赣州(1997年赣南撤地设市改称赣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古往今来无数有识之士为它书写了一幅又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蒋经国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对赣州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根在赣州  蒋孝严的母亲章亚若,以其多
期刊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5个古老的农业作业,作为世界农业遗产进行保护。有着悠久历史的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亚洲唯一入选的一个农业项目,浙江青田田鱼由此名驰海内外。    五彩斑斓“鱼美人”  田鱼有红、黑、白、花等多种颜色,五彩斑斓,十分好看,许多人称它为“鱼美人”。因为它生长在稻田里,游动时为了避免与稻丛碰撞,故身子练得特别轻巧,游
期刊
浙医二院外科主任医师彭淑牖教授,为中国的外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拼搏了半个世纪,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74岁的他依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依然坚持一年做200台手术。    “魔术刀”颠覆传统外科手术    无影灯下,“主刀”大夫正紧张地切、割、吸、缝、扎,并不停地伸出手来转换器械,助手们不时地向他递上所需的器械,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不断沁滴下来,旁边的护士不停地为他拭汗……,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经
期刊
2007年新年刚刚到来,年届八旬的浙江师范大学老教授蒋风,欣喜地收到第11届国际格林奖初评组发来的“伊妹儿”,告知他荣幸地被列为第11届国际格林奖候选人。  国际格林奖是国际儿童文学界的一项权威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从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对儿童文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格林奖至今已评选过10届,已有10人获此殊荣。蒋风先生自离休以来,十多年内在儿童文学战线上已先后获得全国艺术科学重点研究一等奖、
期刊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保护好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当代中华儿女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
期刊
一个从事电影事业40多年的人,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而爱屋及乌,痴迷于电影藏品的收藏,日积月累,至今藏品甚丰,且屡次获奖。这个电影类藏品收藏者,就是昔日供职于浙江省电影公司的张理竺。他的收藏涉及电影邮品、电影节、电影颁奖活动、电影剧组活动、电影奖章、纪念章、导演、演员照片、签名等几个大类。  一些收藏家都用“弥足珍贵”来形容张理竺的电影邮集。他的电影邮集展示了“电影发明”、“电影样式”、“电影名人”、“
期刊
“中国减灾世纪沿海浙江行”活动是一次大型的社会公益宣传教育活动。这次活动以“共襄防灾减灾,创建平安沿海”为主题,具有显著的特点:规格高、规模大、时间长、内容多。无论从活动本身的形式内涵,还是宣传的强度效果上来讲,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这对每个企业来讲,既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多的是将会寻觅到一个极大的商机和市场。  规格高:本次活动是在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的前提下,
期刊
今年3月12日,一份寄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礼品,飞越大洋高山送到富春江畔一幢普通的民居里。年轻而淳朴的男主人打开一看,先看到一条淡黄色的毯子,然后看到一只工艺品小白马,还有寄赠礼品的三口之家的一张合照。看了夹在里面的信他才知道:毯子是美国的这户人家自己制作的,是送给主人出生才14个月的儿子的;小白马是吉祥物,希望保佑男主人全家平安;彩色合照寄给他,是期望两家从此心连心,成为异国好朋友。  男主人叫汪
期刊
2006年春,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他70寿辰的时候,应邀到中央电视台作客。  当时,丁肇中正在领导着AMS计划,这个计划由十几个国家的50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  丁肇中领导的AMS计划,1998年就将第一块磁铁通过“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以研究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科学之谜。  丁肇中在谈到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所以我在获诺贝尔奖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