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说课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及教学难点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氓》又是其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教材。因此,如何把握尺度,掌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这也是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探讨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
  第一环节,我带领学生“温故知新,整体感知文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1.《氓》中的“弃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总结归纳出:
  痴情、善良、勤劳、美丽、自尊。
  接着,我又追问:
  2.这么一个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优秀女子为什么被遗弃了?(小组讨论探究)
  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他们很快地说出五点:
  (1)氓之变心说 (2)年老色衰说
  (3)风俗传统说 (4)社会制度说
  (5)自身因素说
  我又追问:
  3.那这两个人是相亲而结合的吗?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有学生做了精彩的发言:“我觉得他俩是自由恋爱,诗歌开头就写他们俩约会,还私定终身。而且她的父母还不同意。家里人不同意,你偏要嫁,结果被休了。”于是自然地生成了第五条原因。
  我又进行了启发引导:
  4.那根据刚才的分析,你们怎么看待女子的行为呢?或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清楚,我做了如下小结:
  这么一个优秀女子最终还是被抛弃了,无外乎大家刚才说的这五种原因:我有时也在想,负心汉是怎么炼成的?女子太痴情、太勤快,不懂得爱惜自己。种种因素造成了女主人公的悲剧。难能可贵的是,当这个女人发现自己的爱情梦想破裂时,她没有听任命运摆布,而是主动终结了自己的婚姻。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又往纵深处进行了拓展和拔高。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氓》中的这个女子也不是甘愿被抛弃的,那么女性该如何把握掌控自己的命运呢?下面就让我们以史为鉴,来探讨一下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老师列出了三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熟悉的一种,来跟同学交流,分享一下你的阅读体验(小组合作讨论):
  针对第一种情况:学生很容易想到《红楼梦》中的迎春;《家》中的梅表姐等。
  针对第二种情况:学生讨论后说“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等”。
  刚才大家都对古今中外智慧的女子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了解,由此引发了你对爱情婚姻的哪些感悟?
  1.时间是考验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对一个人要多了解,别太急于做决定。
  2.选择另一半不应只看外表,要更关注性格、人品。还有,选择的那个人一定要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始乱终弃的。
  3.女人也应该学会爱惜自己。无限制的付出,就会让对方觉着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乞求爱情是不能有好结果的。
  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我又一次进行了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对爱情观的认识,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四、作业
  课后延伸拓展:
  1.写读后感(字数不限):从《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2.推荐阅读: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五、教学收获
  1.本堂课,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直到晚上,我看在班级群里,学生还在互相分享着学习的体会,谈论着陆游的《钗头凤》,有的学生第二天就借来了《玩偶之家》和《娜拉走后怎样》,还有的开始读《家》,谈鸣凤,有个学生把网上刚发的一个帖子《陆游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多元结构的教学因素中,学生是教学因素的主要成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规来实现,而不应受到高考这样的指挥棒来牵制。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常识,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理论教学到生活常识的回归。  一、回归学生本体,关注人文情怀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人文情怀是文学作品血脉。因此,在高中语
高校扩招进行到今天,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每一所高校就是一个群体特定的小型社会。要建立起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需要有程序正当、公平正义并且适应当时社会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学内容也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多语言形象精炼,意境悠远深刻,韵律优美和谐的诗词篇目充实到了教材中,这些诗词均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  但由于诗歌往往表现为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它极具个人色彩,再加上遣词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构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被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情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在情境创设与模拟中升华情感,启迪思想。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更是能实现基础教育下的人文教育突破。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有关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强化视觉情景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极强的成长阶段,尤其是一些感官
高考考场作文想获得一个理想分数就必须让作文有亮点,如果全篇做到熠熠生辉恐怕有难度,但有一两个亮点,也就起到了“一俊遮百丑”之效,抓住阅卷者眼球,打动阅卷者之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目前高考考纲要求以及学生作文现状看,应在作文创新上下功夫。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作文。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作文创新列为最主要的一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各种社会思潮涌入进来。西方势力开始利用社会思潮的文化观念进行隐蔽性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作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张岱,痴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