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抑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目前对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的研究主要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象征主义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而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该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很少。透过新历史主义视角, 通过对小说中的颠覆性和抑制性双重话语的分析,能够凸显约翰·斯坦贝克凭借小说对美国传统的宗教信条,美国式个人主义,乃至美国精神核心元素美国梦的颠覆性阐释,,但是这种颠覆又是不完全的,背后还透射着斯坦贝克对颠覆话语的抑制以及对传统的捍卫。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愤怒的葡萄;颠覆;抑制
  一、引言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与抑制。颠覆是对代表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而抑制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则体现了这两种力量的张力。
  该小说真实而又及时地反映了作者亲眼目睹的美国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大灾难:大萧条时期,俄克拉何马州的许多农民家庭离开连年干旱和遭受尘暴袭击的家乡,历经千辛万苦逃荒到加利福尼亚州这个“希望之乡”,却又陷入了当地果园(农场)主剥削与压迫的罗网。斯坦贝克一方面试图揭露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与人民大众的疾苦,颠覆美国人民追求的美国梦;另一方面,却努力抑制这种颠覆,主张真正的矛盾不应该诉诸于政治或革命的战斗精神,而是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及人道主义的信仰,强烈的乐观主义倾向使他深信人类的可完美特性。他在颠覆与抑制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之内解决美国的问题。
  二、颠覆
  1. 对美国宗教信仰的颠覆
  吉姆·凯西原是个牧师,但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再相信传统的教义,完全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观。他在寻找一种扎根于人类一般需要的新的信仰。“我要接近世人”他宣称,“我不想教他们点什么,我自己想学习点什么。”夫妻恩爱、抚养儿女、相互帮助的情感、朴实的“富有诗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这些都是他现在珍爱的价值准则,凯西去世前有一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幻想——“所有的人共有一个大家有份的伟大灵魂,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它的一部分”的概念。真正的神圣依赖于人们“一起工作”而不是一个人为另一个工作的信念。他在弥留之际把这些思想传给了约德一家。他的行动主义也深深影响和感染着那一个时代的劳苦大众。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佃农们承受着大农场主和大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已经达到了愤怒的边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宗教真的成了形同虚设的意识。如何活下来,如何获得尊严,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斯坦贝克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为他们思考着这个关乎他们生死的难题,就像凯西说的和做的那样——行动起来,团结起来。
  2. 对个人主义的颠覆
  约德一家从“我”到“我们”的转型,是作者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价值观的大胆的质疑的体现。是 对个人主义的颠覆,是对集体主义和人性美的颂扬。汤姆他在西行的艰难旅程中,在凯西的启发和引导下,终于悟出了穷人应该团结起来的道理。“到千百万像他们那样受苦受难的人们当中去”。他认为,“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离开了大伙儿是不中用的。”他告诉他母亲他要离开家庭去帮助整个人类: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场。他的思想从此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个只关心自己、小我的个人蜕变成了为整个人类考虑的更高尚的形象。他明白了一个人不能单独生活,应该与其他人团结起来的深刻道理。
  母亲的形象也带有圣母的光彩,她勤劳、善良、坚强,尽管生活很艰难,背井离乡的“俄克佬”更是凄惨异常,但她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在艰难的旅程中,学会了关心集体以至关心整个人类。在作品的结尾,母亲总结了她对家庭这个概念的新的看法:“过去家庭的圈子很小,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它包括任何人在内。”
  约德一家通过艰难的历程获得了精神上的收益:逐步意识到只有摆脱个人和家庭的狭隘观念,与所有的穷人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他们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不仅是约德一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苦难历程,而且还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旅程,即人们在谋求生存的挣扎中摆脱个人主义和家庭观念走向集体主义的觉悟过程。
  3. 对美国梦的颠覆
  30年代的美国,现代工业化耕作夺走了佃农们的饭碗,把他们赶出了家园。无家可归的破产农民便把盛产葡萄的加利福尼亚当作“希望之乡”。路途中他们历尽辛苦和磨难,变得身心疲惫,可是只要一望见远处那美丽的山谷下面,在许多果园、葡萄园和小房子下面,远远地有一座城市他们便兴奋起来。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中,当佃农们历尽艰辛到达加利福尼亚州以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并非像他们想像的那样美好,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的人,也受尽雇主的欺压。天气也越来越糟,雨不停地下,佃农们没有房屋,只有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饥寒交迫,许多人不得不外出乞讨。而资本家们却无视佃农们的苦难。
  加州的一切让佃农们失望了,这里并非是他们想像中的天堂。美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使富饶的加州变成了他们的人间地狱。当佃农们发现自己无权享受加州的丰足时,希望变成了愤怒:佃农们寻找乐土的梦想破灭了,“希望的葡萄”变成了”愤怒的葡萄”。人们长期追寻的美国梦终于伴随着“允诺之地”的丧失而化为了泡影。美国梦的幻灭绝非偶然。作为一群理想主义者,佃农们的追求与信仰与社会格格不人,而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上,加剧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作者通过《愤怒的葡萄》一书颠覆了美国资产阶级社会,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贪婪腐朽的本质。
  三、抑制:矛盾的解决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并非政治的和革命的战斗精神
  整部小说以西进追求心中的“希望之乡”为主线,而在一路的艰难险阻中却体现了弘扬着善良与仁爱的基督教道德准则,演绎着作家对人性内涵所作的探索。为此作家赋予他笔下的主要人物以《圣经》的象征色彩。吉姆凯绥(Jim Casy)和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的姓名缩写(J1C)完全一样;像基督带领十二门徒为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长途跋涉那样,凯绥与乔得家十二位成员一道西行去加利福尼亚追寻幸福的生活。凯绥像基督一样充满爱心,为了苦难的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汤姆,虽然已成为运动的领导和行动主义者,领导佃农们进行反抗斗争,但作者却没有详细地描写斗争的过程,斗争的影响,只留下了那句慷慨激昂的话: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场。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被凯西所感化,真正地成为这位“先知”的忠实“门徒”,从他手中接过为社会状况的改善而奋斗的神圣使命。
  罗撒香这个名字来自《圣经》,意为“沙伦的玫瑰” 罗撒香曾经是个怨声载道的妇女形象。但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母性的伟大:大雨中,在一个被雨水浸透的破仓棚里,罗撒香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给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年男子喂奶。要知道她曾产下的是个死婴在经历了苦难和磨练后,在生死关头,在她内心中却唤醒了人性应有的善良本性。
  这时我们才明白作家的用意:罗撒香的变化象征着基督精神的复活。一个曾经只关心自己及其腹中所怀婴儿的少女,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之后,终于觉醒了, 她的这种思维的变迁超越了她自我,得到了升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伟大母性生存、生命的象征,看到了人道主义的深层内涵,而这也正丰富、升华了《愤怒的葡萄》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价值。
  作者这样编排的目的很巧妙,他主张美国国内的矛盾不应付诸于政治的或革命的战斗精神而是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以及人道主义信仰。作者一方面要为美国的劳苦大众写作,披露美国社会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另一方面,却有所顾虑,并不主张激进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抑制这种革命的热情,去寻求美国社会所内在的传统和意识形态,不难看出,斯坦贝克在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之内解决美国的问题。是在颠覆与抑制之间寻求平衡点。
  四、总结
  约德一家为追求心中美丽,富饶的“希望之乡”,跋山涉水来到了加利福尼亚,等待他们的却是压迫,饥饿和死亡。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雨水不停地下着,一滴一滴地侵蚀着他们绝望的心灵。他们仿佛感觉到死亡正离他们越来越近,心中的天堂变成了人间的炼狱,被颠覆的美国梦正一步一步地吞噬着他们。然而被罗撒香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垂死男子不正就是约德一家的象征,整个西进的俄克拉荷马州佃农的象征,甚至是挣扎在死亡线上千千万万的美国大众的象征。当以罗撒香那神秘的微笑结束整部小说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之美的崇尚与赞扬,让读者的心瞬间平静下来,真正地达到了颠覆与抑制的平衡美。
  [参考文献]
  [1]斯坦培克著;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07.
  [2]John Steinbeck原著;刘红霞翻译,愤怒的葡萄(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3]郭平,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艾凡赫》中汪巴人物形象(J),文学教育,2010,09.
  [4]黄安平,段丽琴,人性的升华解析《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形象(J),九江学院学报,2008,05.
  [5]温碧霞,《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10.
  [6]王玉明,折中的斯坦贝克:解读《愤怒的葡萄》(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
  [7]张进 ,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3,05.
其他文献
摘要:《红高粱》和《红蝗》是莫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红色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红”颜色词系统。通过对比研究,两个颜色词系统在形态特征、构词法、词义等方面存在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同之处。  绪论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而,学术界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颜色词的修辞效果、临时变义,或者是颜色
期刊
摘要:滇西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图书馆 (室)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目前滇西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均衡,藏书数量少、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专职工作人员等方面的不足。为确保中其稳定发展,应加大图书馆经费的投入,把图书馆(室)建设纳入学校的评估内容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帮扶共建。  关键词:滇西;中小学;图书馆;现状;思考  《基
期刊
摘要:本文从授课模式、特色教材、特色教学、师资力量、部队实习五大方面入手,提出了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提升战斗力的措施方案,旨在提高学员部队任职能力,为军队院校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任职能力;军校教学;部队;岗位  院校教育只有瞄准部队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员未来岗位任职能力,更好地服务部队,必须从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入手
期刊
摘要:以“中庸之道”为代表性的中国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如今,中国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受到了其深远影响,它与中国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个人地位都有着激烈的碰撞。  关键词:中庸之道;奥林匹克;精神文化  前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王国。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超出了仅是竞技体育的范畴,他成为了全人类的文
期刊
摘要: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互动,缺失感情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在教育实习中应始终把对人的情感教育和管理当作一项重要的“隐形工程”来抓,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关系,加大对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感情投资的力度,以提高教育实习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教育实习;感情投资;交流;合作  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日益突出,各师范院校逐步加大了教育实习的力度,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制度建设、模式探究等方面做了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昆明市五华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动机、参与频率及时间、健身内容、健身形式以及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现存问题与不足,提出昆明市五华区老年人体育的发展策略,为广大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科学的指导广大老年人进行健身锻炼。  关键词:昆明市五华区;老年人;健身活动;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期刊
摘要:兰斯顿·修斯是一位黑人诗人,出于民族自豪感,他写过大量关于其同胞的诗歌。他鼓励同胞不要放弃拥有美好世界的梦想。作为“梦的守护神”,他对孩子尤其关注,特别是鼓励孩子拥有梦想。本文通过对休斯几首“梦想”诗的意境,来分析来揭示其诗歌的本质及意义。  关键词:梦想家;梦想守护人;信念;简单  1. 诗人简介  身为一位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领袖,兰斯顿·修斯也是最优秀的非裔美国诗人之一。不过他也是美国
期刊
摘要:文章对《麦琪的礼物》中的基督教元素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包括对其中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以及一些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特殊数字和人名等的剖析。同时,作者认为,欧.亨利精巧设计这些基督教元素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联想起耶稣并纪念耶稣。他在宣扬基督教之爱,尤其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这种大爱。  关键词:《麦琪的礼物》;基督教元素;人名;数字;主题  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以
期刊
摘要:翼城花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舞蹈,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积淀。它产生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成为集健身性、娱乐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不仅可以起到健身作用,还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通过对翼城花鼓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翼城花鼓,可以让翼城花鼓作为健身项目得到全方位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分析了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大学生责任感的内涵,并从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剖析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实意义  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感的四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1]。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也包括自我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关于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