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谁个不知,那个不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主人当成了奴隶,看成了“知识的机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每节课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把教材交给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教材的内容了解多少,有无学习障碍,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应预先让学生看看教材内容,了解一下知识的前后联系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的数,这样课堂上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疑点和重点上。在学生学习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学习则缺乏动力和主动性,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把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目标,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便于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2.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传统教学的课堂往往被教师所占领,学生只有听的份、背的份。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创新的火花被熄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拔下,探索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教师首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有向上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有多大?怎样计算?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猜想,然后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也可以参与某个组和学生一起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分析本实验的弊端,自己设计一个更精确的实验装置。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交流。实验结论得出了,能否从理论上来证实?然后引导学生推导浮力的计算公式。整节课教师只是点拨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其实有些章节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维的时空,有充分质疑、求异和想象的时间。
3.把实验交给学生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用实验导入的,尽管课本上学生实验并不多,但有许多导入新课的小实验,纠正错误验证结论的小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蒸发一节时,用酒精棉球在每个学生手背上擦一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用一次性针管,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等等。这些小实验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再例如: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产生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有关,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靠实验来纠正,学生才能印象深刻,用弹簧分别测量体积相同的铁、铝圆柱体浸没在同一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结果浮力相等,说明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用两个体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弹簧称分别测出它的全部浸入水中时受的浮力可以看到浮力相等,说明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学生亲手做这些实验认识会更深刻些。
4.把方法教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方法,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本学科各章节的学习方法交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是物理的研究方法,要通过前人对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探索事例,教给学生研究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科研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做到让学生“会学”、“会想”。
总之,我们的教学必须抛弃传统的传授弊端和师道尊严的影响,建立起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1.把教材交给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教材的内容了解多少,有无学习障碍,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应预先让学生看看教材内容,了解一下知识的前后联系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的数,这样课堂上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疑点和重点上。在学生学习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学习则缺乏动力和主动性,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把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目标,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便于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2.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传统教学的课堂往往被教师所占领,学生只有听的份、背的份。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创新的火花被熄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拔下,探索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教师首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有向上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有多大?怎样计算?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猜想,然后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也可以参与某个组和学生一起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分析本实验的弊端,自己设计一个更精确的实验装置。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交流。实验结论得出了,能否从理论上来证实?然后引导学生推导浮力的计算公式。整节课教师只是点拨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其实有些章节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维的时空,有充分质疑、求异和想象的时间。
3.把实验交给学生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用实验导入的,尽管课本上学生实验并不多,但有许多导入新课的小实验,纠正错误验证结论的小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蒸发一节时,用酒精棉球在每个学生手背上擦一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用一次性针管,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等等。这些小实验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再例如: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产生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有关,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靠实验来纠正,学生才能印象深刻,用弹簧分别测量体积相同的铁、铝圆柱体浸没在同一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结果浮力相等,说明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用两个体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弹簧称分别测出它的全部浸入水中时受的浮力可以看到浮力相等,说明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学生亲手做这些实验认识会更深刻些。
4.把方法教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方法,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本学科各章节的学习方法交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是物理的研究方法,要通过前人对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探索事例,教给学生研究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科研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做到让学生“会学”、“会想”。
总之,我们的教学必须抛弃传统的传授弊端和师道尊严的影响,建立起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