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我们必须将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工程土木建筑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当中,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土木建筑施工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建设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生产行为,是伴随着建设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招投标制的推行而走进我国的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目益发展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对于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强化施工项目管理,改变了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上陈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完全按照《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实施了新型的土木工程施工目管理模式。
一、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经营的主战场,是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集结地,是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管理要通过合同规定,进行全方面施工管理,以最佳的经济效益模式和建筑施工模式为工程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以求得全方位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施工部门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总体施工管理目标之下,竭尽所能地完善管理水平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其突出的管理现状之一就是管理模式不合理。多数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痕迹,尤其表现在一些大型工程施工项目上,行政和硬性指令的施工管理手段比较严重。而在成本管理方面,土木建筑施工的管理总是强调对一些简单的实物成本控制,例如: 材料采购方面,目前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多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二、国内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市场管理不完善
当前,建筑业时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和包死价工程,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完全没有安全管理的經费。一些公司在中标后,将工程分包给有关的专业施工队伍,甚至有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低价格,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被忽略,在中标后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资料等。从而就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 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建设一线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事故伤亡者也多属于此类。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该培训的人员没有得到培训,特别是新入场工人大多没有受到过安全教育,班前活动没有进行;二是“三类人”,特种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工种、企业三级教育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明显。
2.3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某些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对文明工地标准敷衍、应付,特别是对转包和靠挂工程,建设单位的指定分包商存在着只收管理费而疏于管理的现象,项目部安全员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制止违章、消除隐患的作用。这必然会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隐患多多。
2.4 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
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深基坑坍塌、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 %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其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三、加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积极推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责任制
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积极推行土木工程管理责任制势在必行,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土木工程管理中推行责任制是避免人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工程项目类别在不断地增加,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都加大了,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打破管理层面的盲区,实质上就是将项目管理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都各负其责,在具体的分工上,要精细严明,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管理层次上倡导扁平式管理,改变以往的金字塔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要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让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成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责任制落实的好坏,对项目管理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单位和个人各尽其责,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土木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
3.2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可以直接看出整个土木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岗位责任来约束现场操作人员和现场的管理人员,严肃工作纪律,一视同仁,减少管理失误。要不断改进土木工程的作业和施工手段,改善现场土木工程作业环境,重视现场职工生活。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应该要从现场文明施工做起,整顿土木施工现场的“脏、乱、差”现象。监理人员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排队,纪律严明,一视同仁,对管理混乱的在建工程,该警告的警告,该停工的停工,该整顿的整顿,创造一个环境整洁、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物流有序的现场施工环境。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是现场管理的一个重点,管理部门应该在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宣传安全管理模式、方法,组织定期的安全活动,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合理控制协调施工工种与施工设备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中要将人作为管理核心,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主动性,对其进行质量观念培训,帮助其树立质量第一的责任感;构成工程的主体是建筑材料。因此,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施工设备是现代化施工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施工设备的协调是项目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施工设备的选择、搭配和协调也是质量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任务。
3.4 做好施工监理工作
项目的施工监理者需要认真地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认真地行使其本身的权责,对项目开展全范围的监督工作。还应该对关键的部位的施工活动开展必要的旁站活动,以此来保证重要的部位的品质合理。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必须要得到相关负责人的签字,才可以允许其进行后续的施工活动。除此之外,项目的监理还应该做好和施工质检单位的工作协调活动,要认真地监督施工质检工作者认真地开展检查活动。监理机构还应该不断的完善监理体制,高效合理的管理监理工作者,以此来保证他们开展的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最后,要切实的提升监理工作者的工资水平,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4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成本、企业发展、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多个方面,工程施工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工作的不到位,都可能引发工程施工建设与工程建设预期之间的严重偏差,给施工企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吸收借鉴先进的施工管理工作经验,通过施工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建筑。
参考文献:
[1]赵玉宁.现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 建筑工程施工资讯,2009(10).
[2]李鹏,王东伟.以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J].建筑咨询,2010(04).
[3]吴宣伟.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建筑安全,2012(08).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建设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生产行为,是伴随着建设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招投标制的推行而走进我国的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目益发展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对于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强化施工项目管理,改变了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上陈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完全按照《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实施了新型的土木工程施工目管理模式。
一、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经营的主战场,是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集结地,是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管理要通过合同规定,进行全方面施工管理,以最佳的经济效益模式和建筑施工模式为工程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以求得全方位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施工部门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总体施工管理目标之下,竭尽所能地完善管理水平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其突出的管理现状之一就是管理模式不合理。多数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痕迹,尤其表现在一些大型工程施工项目上,行政和硬性指令的施工管理手段比较严重。而在成本管理方面,土木建筑施工的管理总是强调对一些简单的实物成本控制,例如: 材料采购方面,目前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多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二、国内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市场管理不完善
当前,建筑业时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和包死价工程,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完全没有安全管理的經费。一些公司在中标后,将工程分包给有关的专业施工队伍,甚至有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低价格,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被忽略,在中标后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资料等。从而就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 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建设一线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事故伤亡者也多属于此类。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该培训的人员没有得到培训,特别是新入场工人大多没有受到过安全教育,班前活动没有进行;二是“三类人”,特种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工种、企业三级教育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明显。
2.3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某些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对文明工地标准敷衍、应付,特别是对转包和靠挂工程,建设单位的指定分包商存在着只收管理费而疏于管理的现象,项目部安全员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制止违章、消除隐患的作用。这必然会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隐患多多。
2.4 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
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深基坑坍塌、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 %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其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三、加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积极推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责任制
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积极推行土木工程管理责任制势在必行,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土木工程管理中推行责任制是避免人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工程项目类别在不断地增加,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都加大了,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打破管理层面的盲区,实质上就是将项目管理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都各负其责,在具体的分工上,要精细严明,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管理层次上倡导扁平式管理,改变以往的金字塔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要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让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成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责任制落实的好坏,对项目管理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单位和个人各尽其责,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土木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
3.2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可以直接看出整个土木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岗位责任来约束现场操作人员和现场的管理人员,严肃工作纪律,一视同仁,减少管理失误。要不断改进土木工程的作业和施工手段,改善现场土木工程作业环境,重视现场职工生活。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应该要从现场文明施工做起,整顿土木施工现场的“脏、乱、差”现象。监理人员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排队,纪律严明,一视同仁,对管理混乱的在建工程,该警告的警告,该停工的停工,该整顿的整顿,创造一个环境整洁、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物流有序的现场施工环境。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是现场管理的一个重点,管理部门应该在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宣传安全管理模式、方法,组织定期的安全活动,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合理控制协调施工工种与施工设备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中要将人作为管理核心,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主动性,对其进行质量观念培训,帮助其树立质量第一的责任感;构成工程的主体是建筑材料。因此,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施工设备是现代化施工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施工设备的协调是项目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施工设备的选择、搭配和协调也是质量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任务。
3.4 做好施工监理工作
项目的施工监理者需要认真地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认真地行使其本身的权责,对项目开展全范围的监督工作。还应该对关键的部位的施工活动开展必要的旁站活动,以此来保证重要的部位的品质合理。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必须要得到相关负责人的签字,才可以允许其进行后续的施工活动。除此之外,项目的监理还应该做好和施工质检单位的工作协调活动,要认真地监督施工质检工作者认真地开展检查活动。监理机构还应该不断的完善监理体制,高效合理的管理监理工作者,以此来保证他们开展的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最后,要切实的提升监理工作者的工资水平,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4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成本、企业发展、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多个方面,工程施工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工作的不到位,都可能引发工程施工建设与工程建设预期之间的严重偏差,给施工企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吸收借鉴先进的施工管理工作经验,通过施工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建筑。
参考文献:
[1]赵玉宁.现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 建筑工程施工资讯,2009(10).
[2]李鹏,王东伟.以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J].建筑咨询,2010(04).
[3]吴宣伟.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建筑安全,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