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大学生党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以浙江省内高校为例,对当前大学生党信仰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上对待党的信仰问题心理上持认同态度,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党的信仰务实化,出现政治责任意识淡漠和信仰矛盾心理。为此,本文提出:要以时俱进,建立有序的政治社会环境;以人为本进行党信仰教育;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夯实信仰的成长根基。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1)11(c)-0230-02
1 调查原因
何谓信仰?“信仰就是信仰,意趣鲜明但无法阐释。有它的人都知道它是什么,信仰是无法解释的纯然理性的心灵”。[1]就其性质而言,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引导人健康发展。作为对党的信仰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党的理论与政治制度的信服与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加速转型期,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剧烈碰撞下,信仰无疑会受到冲击和挑战。而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党信仰状况将直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党信仰情况及其吸引力,在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当今大学生在对党信仰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探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信仰的新途径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关注和沉思,是摆在广大高校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克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党信仰状况调查
为了研究大学生对党的信仰状况,笔者2009年至2010年对浙江省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六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回收问卷8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40份。编制并发放《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调查问卷》1000份后,采取无记名、抽样调查方法,选择调研样本覆盖面较广,包括文、理、工、师范、医等专业,其中,男生395人,女生445人,党员220人,团员595人,群众25人。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信仰的基本情况,对党路线、方针政策认同情况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情况等。
2.1 当代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分析
经过对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从宏观方面,大学生在党信仰层面上主流还是相对稳定且积极的,但是在微观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对党的认知模糊,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现象
对党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即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及评价,在本次调查中,有6道问题是关于党的认识方面,调查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仅有22.8%的大学生对党的认知是正确的,肯定的,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走上富强之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有16.2%的大学生抱着否定的态度,认为可在中国考虑运行资本主义制度,多党制更适合中国;而将近61%的大学生认同党的宗旨,有基本的政治认知,但却不深刻,出现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一现状,不免令人担忧。这也与学生自身对信仰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有关,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在心理上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同时存在[2],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调查中也发现在22.8%正确认知的大学生中大四大五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
(2)入党态度不端正,信仰呈现多元务实化态势
信仰在心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情感、认知与态度。[4]在调查中,将近2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信仰,9.9%的学生认为宗教给自己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在这些学生中,我们发现其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信仰宗教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儿时就耳濡目染,33%最终成为家庭信教的被动延续者;在随访中,有约15%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愿意考虑民主党派,以实现其政治诉求,创造自我价值。甚至有8.8%的学生信仰西方式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责任意识淡漠,信仰呈现多元化态势。而在入党态度方面也不容乐观,在调查中,有26.2%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党员,在70.8%的团员和3%的群众中有高达5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入党,然而在动机方面,就有23.8%学生表示是为以后的就业、从政或升迁作准备,使入党动机复杂化、功利化(如图2)。
(3)对党的情感上表现波动状况,存在认识与行为上的偏差
我们课题组除了发放问卷外,也采取了座谈会与重点访谈的调查形式,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对党的政治方针及理论有高度的认同感,但在对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分化和政治生活中的贪污腐败、执法不公等现象不能正确地看待,也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实际行动,14%的学生对谈及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抱以没想法的态度,甚至有一成学生产生偏激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认为社会漆黑一片,认为党渐渐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而在此类学生中,男生比例较女生偏高出35%,可见男生相对女生而言在政治敏感度及认识上存在差异,可见,社会不正之风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降低了党的威信,极少数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声望。
(4)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态度淡漠
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但是却普遍表现出轻视这类课程,有60%的大学生表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都是马马虎虎,48%不满意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课方式,以考前的死记硬背代替专心认真的学习研究,对于党组织召开的组织生活或会议也是不够主动积极,大部分出于敷衍应付的态度。这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认识、素质有关,也与高校规范人、塑造人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关,往往忽视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这一理念,而使在党的信仰教育上,依旧停留在“授”上,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使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党的内涵[5],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只是为修满学分,因而难以产生对党真正的信仰。
3 思考与对策
综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党信仰的主流还是积极的,没有大范围的出现信仰危机,但也看到党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弱化,存在着对党信仰淡漠的倾向,个人信仰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和功利化,这产生的原因既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 也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有关, 更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要形成合力,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提高党信仰吸引力,把党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上日程,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信仰。
3.1 以人为本进行党信仰教育,改变教育理念是前提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现阶段我国信仰教育大多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成分为主的层面上[7],而对于信仰这一心理现象,更需注重在细微的心理因素上去把握与引导。尤其在现今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每个人都有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党的信仰教育就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思想特点,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手段及方法,充分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科学信仰的人作为信仰教育的最终目的,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选择信仰的标准与方法,在充分尊重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对党的信仰,达到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大学生他们自己的自觉行动。
3.2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党信仰教育
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而高校中“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党信仰理论教育的主阵地[6],它能够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学生确立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党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传统的思想理论课必须大力改革,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拓展创新,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对党的信仰,把培养人才与自我发展相统一,争取更多的互动。只有他们怀着深厚的道德情感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所传授的思想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此外,要注重行动教育,行动是思想的升华,组织大学生参加富有主题教育意义的活动,加深其对党史、党文化传统的认识,以增强大学生的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在重大事件发生或活动开展时,组织大学生亲历其中,在行动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如汶川地震后的“志愿者在行动”、亲历阅兵、用红歌激起爱国的豪情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应用无声教学,潜移默化感染大学生的党性。同时,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也要将党信仰教育与网络技术“第四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网络化立体教学,开辟“网上党校”、“红色网站”及互动的各类论坛,如“党支部书记论坛”“入党积极分子论坛”等,以打造全新的网络教育平台。
3.3 以时俱进,建立有序的政治社会环境
就目前情况而言,党对部分大学生而言失去吸引力,与现今社会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其已成为提高党信仰教育有效性的直接障碍,阻碍了良好社会风尚和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一定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弘扬正气,树立起党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是现今社会优化党信仰教育环境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政府部分也要及时整顿社会上的不合理收入,严惩偷税漏税、仅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益的,落实扶贫攻坚计划,让居民真正得以过上和谐安心的生活,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主流媒体报道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要及时辩驳,帮助学生取精弃粕。
3.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夯实信仰的成长根基
家庭环境相当于微型的“社会政治环境”,其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政治心理的形成,所以要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首先,家长从自身的修养做起,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信仰教育上及时与学校建立畅通的交流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的党信仰观对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也要监督和留意邻居以及孩子朋友对其信仰的影响,不断优化其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上消极因素对其信仰观的影响。
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3],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身也要注重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自觉地养成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自身辨别力,把党信仰内化为行动。总之,完善大学生党信仰教育,增强党信仰吸引力,不是社会、高校或家庭中任何一方能够承担的重任,而需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坚持调动社会、高校与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共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覆盖面,把党信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能为大学生树立坚固的正确的党信仰,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白瑞德.非理性的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1.
[2] 《江泽民文选》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3] 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9
[4] 刘成运,韩宇.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J].人民论坛,2010,(12):128~129.
[5] 白江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9~93.
[6] 陈静萍,曹洪滔.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的应然性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50~52.
[7] 曹水群.西藏高校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14~115.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1)11(c)-0230-02
1 调查原因
何谓信仰?“信仰就是信仰,意趣鲜明但无法阐释。有它的人都知道它是什么,信仰是无法解释的纯然理性的心灵”。[1]就其性质而言,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引导人健康发展。作为对党的信仰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党的理论与政治制度的信服与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加速转型期,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剧烈碰撞下,信仰无疑会受到冲击和挑战。而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党信仰状况将直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党信仰情况及其吸引力,在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当今大学生在对党信仰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探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信仰的新途径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关注和沉思,是摆在广大高校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克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党信仰状况调查
为了研究大学生对党的信仰状况,笔者2009年至2010年对浙江省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六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回收问卷8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40份。编制并发放《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调查问卷》1000份后,采取无记名、抽样调查方法,选择调研样本覆盖面较广,包括文、理、工、师范、医等专业,其中,男生395人,女生445人,党员220人,团员595人,群众25人。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信仰的基本情况,对党路线、方针政策认同情况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情况等。
2.1 当代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分析
经过对大学生党信仰吸引力现状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从宏观方面,大学生在党信仰层面上主流还是相对稳定且积极的,但是在微观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对党的认知模糊,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现象
对党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即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及评价,在本次调查中,有6道问题是关于党的认识方面,调查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仅有22.8%的大学生对党的认知是正确的,肯定的,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走上富强之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有16.2%的大学生抱着否定的态度,认为可在中国考虑运行资本主义制度,多党制更适合中国;而将近61%的大学生认同党的宗旨,有基本的政治认知,但却不深刻,出现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一现状,不免令人担忧。这也与学生自身对信仰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有关,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在心理上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同时存在[2],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调查中也发现在22.8%正确认知的大学生中大四大五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
(2)入党态度不端正,信仰呈现多元务实化态势
信仰在心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情感、认知与态度。[4]在调查中,将近2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信仰,9.9%的学生认为宗教给自己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在这些学生中,我们发现其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信仰宗教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儿时就耳濡目染,33%最终成为家庭信教的被动延续者;在随访中,有约15%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愿意考虑民主党派,以实现其政治诉求,创造自我价值。甚至有8.8%的学生信仰西方式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责任意识淡漠,信仰呈现多元化态势。而在入党态度方面也不容乐观,在调查中,有26.2%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党员,在70.8%的团员和3%的群众中有高达5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入党,然而在动机方面,就有23.8%学生表示是为以后的就业、从政或升迁作准备,使入党动机复杂化、功利化(如图2)。
(3)对党的情感上表现波动状况,存在认识与行为上的偏差
我们课题组除了发放问卷外,也采取了座谈会与重点访谈的调查形式,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对党的政治方针及理论有高度的认同感,但在对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分化和政治生活中的贪污腐败、执法不公等现象不能正确地看待,也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实际行动,14%的学生对谈及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抱以没想法的态度,甚至有一成学生产生偏激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认为社会漆黑一片,认为党渐渐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而在此类学生中,男生比例较女生偏高出35%,可见男生相对女生而言在政治敏感度及认识上存在差异,可见,社会不正之风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降低了党的威信,极少数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声望。
(4)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态度淡漠
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但是却普遍表现出轻视这类课程,有60%的大学生表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都是马马虎虎,48%不满意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课方式,以考前的死记硬背代替专心认真的学习研究,对于党组织召开的组织生活或会议也是不够主动积极,大部分出于敷衍应付的态度。这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认识、素质有关,也与高校规范人、塑造人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关,往往忽视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这一理念,而使在党的信仰教育上,依旧停留在“授”上,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使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党的内涵[5],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只是为修满学分,因而难以产生对党真正的信仰。
3 思考与对策
综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党信仰的主流还是积极的,没有大范围的出现信仰危机,但也看到党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弱化,存在着对党信仰淡漠的倾向,个人信仰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和功利化,这产生的原因既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 也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有关, 更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要形成合力,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提高党信仰吸引力,把党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上日程,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信仰。
3.1 以人为本进行党信仰教育,改变教育理念是前提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现阶段我国信仰教育大多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成分为主的层面上[7],而对于信仰这一心理现象,更需注重在细微的心理因素上去把握与引导。尤其在现今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每个人都有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党的信仰教育就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思想特点,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手段及方法,充分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科学信仰的人作为信仰教育的最终目的,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选择信仰的标准与方法,在充分尊重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对党的信仰,达到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大学生他们自己的自觉行动。
3.2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党信仰教育
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而高校中“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党信仰理论教育的主阵地[6],它能够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学生确立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党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传统的思想理论课必须大力改革,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拓展创新,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对党的信仰,把培养人才与自我发展相统一,争取更多的互动。只有他们怀着深厚的道德情感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所传授的思想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此外,要注重行动教育,行动是思想的升华,组织大学生参加富有主题教育意义的活动,加深其对党史、党文化传统的认识,以增强大学生的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在重大事件发生或活动开展时,组织大学生亲历其中,在行动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如汶川地震后的“志愿者在行动”、亲历阅兵、用红歌激起爱国的豪情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应用无声教学,潜移默化感染大学生的党性。同时,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也要将党信仰教育与网络技术“第四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网络化立体教学,开辟“网上党校”、“红色网站”及互动的各类论坛,如“党支部书记论坛”“入党积极分子论坛”等,以打造全新的网络教育平台。
3.3 以时俱进,建立有序的政治社会环境
就目前情况而言,党对部分大学生而言失去吸引力,与现今社会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其已成为提高党信仰教育有效性的直接障碍,阻碍了良好社会风尚和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一定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弘扬正气,树立起党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是现今社会优化党信仰教育环境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政府部分也要及时整顿社会上的不合理收入,严惩偷税漏税、仅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益的,落实扶贫攻坚计划,让居民真正得以过上和谐安心的生活,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主流媒体报道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要及时辩驳,帮助学生取精弃粕。
3.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夯实信仰的成长根基
家庭环境相当于微型的“社会政治环境”,其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政治心理的形成,所以要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首先,家长从自身的修养做起,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信仰教育上及时与学校建立畅通的交流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的党信仰观对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也要监督和留意邻居以及孩子朋友对其信仰的影响,不断优化其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上消极因素对其信仰观的影响。
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3],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身也要注重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自觉地养成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自身辨别力,把党信仰内化为行动。总之,完善大学生党信仰教育,增强党信仰吸引力,不是社会、高校或家庭中任何一方能够承担的重任,而需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坚持调动社会、高校与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共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覆盖面,把党信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能为大学生树立坚固的正确的党信仰,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白瑞德.非理性的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1.
[2] 《江泽民文选》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3] 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9
[4] 刘成运,韩宇.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J].人民论坛,2010,(12):128~129.
[5] 白江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9~93.
[6] 陈静萍,曹洪滔.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的应然性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50~52.
[7] 曹水群.西藏高校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