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学生会感到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1、在导入新知时联系现实生活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笔者设计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2、在学习新知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情景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3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2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3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兴致勃勃,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开始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3种情况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巩固所学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奥运会即将举行,于是在课前准备了前2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趣味盎然,编出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2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甲生说:“16枚。”乙生说:“比上届多3枚。”丙生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笔者问:“要知道乙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丙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在应用新知时,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又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笔者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笔者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笔者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在导入新知时联系现实生活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笔者设计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2、在学习新知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情景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3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2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3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兴致勃勃,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开始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3种情况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巩固所学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奥运会即将举行,于是在课前准备了前2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趣味盎然,编出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2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甲生说:“16枚。”乙生说:“比上届多3枚。”丙生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笔者问:“要知道乙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丙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在应用新知时,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又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笔者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笔者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笔者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