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是当前语文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教学关系进行了探索,旨在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教学过程“出新招”——古文乐教,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三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古今对比激趣法。
1.巧妙导入吸引人
文言文教学的开篇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如在讲授《琵琶行》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的氛围和情境。而在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但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再一次充满期待,笔者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斩首行动”。告诉学生“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然后结合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学生讲解“斩首行动”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引出其实古人早已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这样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2.古今文化激励人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至今仍影响深远。教学中应该联系古今,激励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和“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出现了“拜”和“再拜”,学生对这两个动作的含义并不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古人见面中的“揖、长揖、拱、拜、拜手、再拜、顿首、稽首”等礼节,从而更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此笔者向学生补充了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以示成年的礼仪,还补充解释了“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讲授《勾践灭吴》时,可把勾践发展人口的政策与当今的生育政策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时代要想提高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水平,而不是人口数量。
二、教学关系“唱和谐”——角色转换,提高能力
1.声情并茂,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重视范读,通过自己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如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当堂背诵,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下,学生静静地聆听,当笔者背诵完时,学生顿了顿,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学生的齐读很入情,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激发了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2.讲演合一,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如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弟子们,可爱的学生在表演中细腻生动至极,夫子的哂笑、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都如在眼前。学生将人物的神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那些注释里的文言字词障碍无形中被“消灭”了,课堂顿时增添了鲜活的气氛。又如教学《鸿门宴》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的场景。首先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羽、项伯、范增等角色,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请他们入座。学生立即发现了这个座次问题,笔者趁机讲解了鸿门宴上座位的尊卑次序。学生坐定后,开始表演。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下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然后是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学生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在“说戏”的过程中,笔者把一些重点的字词句点出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比如扮演项伯的学生在表演“以身翼蔽沛公”时,张开双手去保护另一位学生所扮演的刘邦,动作很到位,显然他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很准确。于是,笔者指出“翼”这个词是名词活用为状语,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再归纳总结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演戏”与“看戏”的过程中掌握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品悟了其中的人物个性。在一次学校的晚会上,笔者还让学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结晶,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
新课改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关系,这个要求同样可以体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上文所述两种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提倡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教学过程“出新招”——古文乐教,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三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古今对比激趣法。
1.巧妙导入吸引人
文言文教学的开篇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如在讲授《琵琶行》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的氛围和情境。而在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但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再一次充满期待,笔者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斩首行动”。告诉学生“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然后结合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学生讲解“斩首行动”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引出其实古人早已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这样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2.古今文化激励人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至今仍影响深远。教学中应该联系古今,激励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和“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出现了“拜”和“再拜”,学生对这两个动作的含义并不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古人见面中的“揖、长揖、拱、拜、拜手、再拜、顿首、稽首”等礼节,从而更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此笔者向学生补充了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以示成年的礼仪,还补充解释了“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讲授《勾践灭吴》时,可把勾践发展人口的政策与当今的生育政策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时代要想提高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水平,而不是人口数量。
二、教学关系“唱和谐”——角色转换,提高能力
1.声情并茂,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重视范读,通过自己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如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当堂背诵,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下,学生静静地聆听,当笔者背诵完时,学生顿了顿,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学生的齐读很入情,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激发了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2.讲演合一,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如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弟子们,可爱的学生在表演中细腻生动至极,夫子的哂笑、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都如在眼前。学生将人物的神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那些注释里的文言字词障碍无形中被“消灭”了,课堂顿时增添了鲜活的气氛。又如教学《鸿门宴》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的场景。首先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羽、项伯、范增等角色,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请他们入座。学生立即发现了这个座次问题,笔者趁机讲解了鸿门宴上座位的尊卑次序。学生坐定后,开始表演。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下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然后是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学生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在“说戏”的过程中,笔者把一些重点的字词句点出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比如扮演项伯的学生在表演“以身翼蔽沛公”时,张开双手去保护另一位学生所扮演的刘邦,动作很到位,显然他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很准确。于是,笔者指出“翼”这个词是名词活用为状语,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再归纳总结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演戏”与“看戏”的过程中掌握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品悟了其中的人物个性。在一次学校的晚会上,笔者还让学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结晶,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
新课改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关系,这个要求同样可以体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上文所述两种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提倡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