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几个小孩在家属楼下玩耍,一个小孩说,矿上来了个老和尚。
我惊讶问:“在什么地方?”
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坡说:“就在那儿的铁道边上,农民丢弃的窑洞里。”
一群小孩感到十分好奇,七嘴八舌地问:老和尚长什么样?怎么不在庙里待着呢?他来矿上做什么?……
那个小孩答不上来,说他也是刚知道。我们望着不远处的地方,非常好奇,就商量去看看。
不一会儿,到了半山腰上的铁道边,那个小孩指了指紧挨铁道住着的几户人家的上面,神秘兮兮地小声说:“就在那儿。”我们紧张得不敢说话,站在路基上不安地朝上面张望。
上面没人,只有几棵硕大的杨柳和一棵粗壮的杏树,任凭夏日的骄阳暴晒,一动不动地挺在那里。午后,一丝风没有,我们竟感觉不到热。知了也不知去哪了,四周出奇的静,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突然听到有响动,吓得我浑身惊起一层鸡皮疙瘩,“妈呀”叫了一声,转身拔腿就跑。大家也不由感到惊慌,跟着就跑。一路上,唯恐老和尚跟来了,头也不敢回,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到了家属楼下,我们仍惊魂未定,脸色煞白,过了好一阵才缓过神来。
年龄大点儿的金波问:“你们跑什么?”有人说,看见老和尚出来了,有人说什么也没看见。
金波问我看见什么了,我心有余悸地说,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一个小孩忙说,他看见鬼了。金波问鬼长什么样,他说吓得没看清。金波说胡说八道,这个小孩坚持说真的看到了。金波说看到鬼的人离死不远了,他吓得“哇哇”哭了起来。
一个大人路过听了对话,喝道:“一群小孩子,什么鬼不鬼的,都回家去。”我们被轰散,各回各家去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和尚静静地站在杏树旁,凝视远方想着什么,旁边的杨柳下还有人在下棋。虽然都处在同一树荫下,彼此却好像不存在似的,我望我的山,你下你的棋,谁也不理谁。
梦醒时分,天已大亮,我睁大眼睛反复回想梦里的情形,奇怪那幾个下棋的人怎么不怕老和尚。
老和尚住的旁边,有条小路通往山顶,以前,我们经常通过那里去山上玩。自从有了老和尚,我们就感到害怕,很少从那儿通过。偶尔经过,要么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悄悄过去,要么惊慌飞奔而过。尽管吓成这样,还忍不住朝老和尚住的方向瞅一眼,想看老和尚长什么样。
奇怪的是,从不见老和尚从山上下来,到矿区或附近什么地方去。在他住的周围,也从没有看到过他的影子。越是这样,我越感到好奇,觉得老和尚神秘,越想知道他长什么样,整日里做些什么。
因此,我对小人书里的和尚产生浓厚兴趣,常盯着画中和尚的表情、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出神。当时,我分不清和尚和道士,把《林海雪原》里的老道士、红军长征到甘孜遇到的喇嘛都当成了和尚,以为样板戏《红灯记》里的鸠山也是和尚。
看和尚都住在少有人迹、荒凉、偏僻、阴森的庙堂里,一天到晚烧香拜佛,招魂引鬼,专和魂灵打交道,搞封建迷信,甚至还有杀人放火干坏事的特务,就觉得他们阴险狠毒,十分可怕,没有好人。
感到困惑,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才挣来钱给我们买粮食、蔬菜吃,而这个老和尚没有工作,靠什么生活。我就问妈妈:“和尚没有工作,不挣钱,吃什么呀?”
妈妈说:“和尚的工作就是念经。”
我问:“谁让他念的?”
“谁家有事,谁家就请和尚念经。”妈妈说。
我说:“我怎么没见过?”
妈妈说:“人家念经都是悄悄的,你个小娃娃家咋能知道?!”
我又问:“经是什么?”妈妈不理我。
我还问:“念经干什么?咱们家怎么不请和尚来念经呢?……”
妈妈被问烦了,训斥说:“你个小孩子,哪来的这么多事?!”听我说矿上来了个老和尚,妈妈一怔,立马呵住我说:“离远点,小心他把你给骗走了。”
我问:“和尚吃小孩吗?”
“和尚没有儿女,会把你的魂招去当小和尚。”妈妈说。
这话把我吓得不轻,好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梦见老和尚的窑洞里关有许多不会哭笑、没有魂灵的小孩子。
秋天,我上了小学,不再到处跑去玩耍,渐渐地把老和尚给淡忘了。
过了几年,我再一次想起老和尚,别人却说早不见了。乍一听,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可也没有多想,刻意去打听,便也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去其他地方了。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彻底将老和尚给忘了。
直至十多年后,一次回矿上看父母,闲来无事转悠,路经老和尚住过的地方,我才又想起,特意过去看了看。
几颗硕大的杨柳和杏树不见了,没有院墙、一亩多地的敞院成了麦田,窑洞的门窗没了,里面的窑顶坍塌,火炕烂成了一堆土,窑壁上烟熏过的痕迹依旧清晰。想起童年的恐惧,我竟然觉得可笑。
从窑里出来,走过刚刚收过的麦地,伫立梦中老和尚站过的地方,遥望远方,只见山峦起伏、绵延不断,由近及远,山色逐渐淡去。目光尽处天地一色,浑然一体,空灵豁达。我感觉一股气势贯顶,身体渐轻,恍恍惚惚飘起。
忽然,下边铁道边人家院子里传来一阵狗叫声,使我一惊,回过神来,恍如梦醒。
定神望向远方,晴空万里,山峦依旧,山形草木不肥不瘦,视野所及熟悉而亲切,与我童年所见毫无二致,实在感觉不到异常。思忖良久,我还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拾身怏怏离去。
到了一旁的小路上,我忍不住又回首望了望窑院,突然觉得,哪年哪月的哪一天,什么时候,我在这里是见过老和尚的。
那天,从山上回来路过,我照旧害怕,疾步奔跑而过,却还不忘朝老和尚住的地方瞥上一眼。不想,这一眼看到老和尚头剃得白光,身披耀眼的黄色袈裟,手里提着一串珠子,正往杏树下去。他好像听到了动静,向我这边转过脸来,惊得我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自此以后,这个老和尚就经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我常想:他到底长什么样?整天在杏树旁看什么?究竟从何而来,又去了何处?……
时间久了,我竟想象出许多答案,有好的,有坏的,有神秘无果的,片段连接,足以成就一部长篇小说。
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常碰到矿上的人,可我从来没有提起过老和尚,就是遇到金波,也没问过。不是不能问,也不是不敢问,完全是想不起来问。
然而,一有闲暇,我就想起这个老和尚。可究竟见没见过他,想来想去,把我也给想糊涂了。
我的大脑一会儿说见过,自己也觉得真真切切见过;一会儿又说没有见过,自己也觉得确确实实没见过。我总是这样被来来回回的似是而非困扰,弄不清到底见没见过,长期陷入迷茫。
近来,忽有一日顿悟,佛祖无所不能,法力无边,这个老和尚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潜入我的心底。
2020年4月
(陕西省崔家沟监狱)
作者简介:胡旭(1963-),笔名牧石,男,现居铜川,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文学会会员,《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海湖》《鸭绿江》《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有散文获陕西省作协征文优秀奖,入编《全国司法干警优秀作品选》等文集。
我惊讶问:“在什么地方?”
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坡说:“就在那儿的铁道边上,农民丢弃的窑洞里。”
一群小孩感到十分好奇,七嘴八舌地问:老和尚长什么样?怎么不在庙里待着呢?他来矿上做什么?……
那个小孩答不上来,说他也是刚知道。我们望着不远处的地方,非常好奇,就商量去看看。
不一会儿,到了半山腰上的铁道边,那个小孩指了指紧挨铁道住着的几户人家的上面,神秘兮兮地小声说:“就在那儿。”我们紧张得不敢说话,站在路基上不安地朝上面张望。
上面没人,只有几棵硕大的杨柳和一棵粗壮的杏树,任凭夏日的骄阳暴晒,一动不动地挺在那里。午后,一丝风没有,我们竟感觉不到热。知了也不知去哪了,四周出奇的静,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突然听到有响动,吓得我浑身惊起一层鸡皮疙瘩,“妈呀”叫了一声,转身拔腿就跑。大家也不由感到惊慌,跟着就跑。一路上,唯恐老和尚跟来了,头也不敢回,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到了家属楼下,我们仍惊魂未定,脸色煞白,过了好一阵才缓过神来。
年龄大点儿的金波问:“你们跑什么?”有人说,看见老和尚出来了,有人说什么也没看见。
金波问我看见什么了,我心有余悸地说,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一个小孩忙说,他看见鬼了。金波问鬼长什么样,他说吓得没看清。金波说胡说八道,这个小孩坚持说真的看到了。金波说看到鬼的人离死不远了,他吓得“哇哇”哭了起来。
一个大人路过听了对话,喝道:“一群小孩子,什么鬼不鬼的,都回家去。”我们被轰散,各回各家去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和尚静静地站在杏树旁,凝视远方想着什么,旁边的杨柳下还有人在下棋。虽然都处在同一树荫下,彼此却好像不存在似的,我望我的山,你下你的棋,谁也不理谁。
梦醒时分,天已大亮,我睁大眼睛反复回想梦里的情形,奇怪那幾个下棋的人怎么不怕老和尚。
老和尚住的旁边,有条小路通往山顶,以前,我们经常通过那里去山上玩。自从有了老和尚,我们就感到害怕,很少从那儿通过。偶尔经过,要么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悄悄过去,要么惊慌飞奔而过。尽管吓成这样,还忍不住朝老和尚住的方向瞅一眼,想看老和尚长什么样。
奇怪的是,从不见老和尚从山上下来,到矿区或附近什么地方去。在他住的周围,也从没有看到过他的影子。越是这样,我越感到好奇,觉得老和尚神秘,越想知道他长什么样,整日里做些什么。
因此,我对小人书里的和尚产生浓厚兴趣,常盯着画中和尚的表情、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出神。当时,我分不清和尚和道士,把《林海雪原》里的老道士、红军长征到甘孜遇到的喇嘛都当成了和尚,以为样板戏《红灯记》里的鸠山也是和尚。
看和尚都住在少有人迹、荒凉、偏僻、阴森的庙堂里,一天到晚烧香拜佛,招魂引鬼,专和魂灵打交道,搞封建迷信,甚至还有杀人放火干坏事的特务,就觉得他们阴险狠毒,十分可怕,没有好人。
感到困惑,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才挣来钱给我们买粮食、蔬菜吃,而这个老和尚没有工作,靠什么生活。我就问妈妈:“和尚没有工作,不挣钱,吃什么呀?”
妈妈说:“和尚的工作就是念经。”
我问:“谁让他念的?”
“谁家有事,谁家就请和尚念经。”妈妈说。
我说:“我怎么没见过?”
妈妈说:“人家念经都是悄悄的,你个小娃娃家咋能知道?!”
我又问:“经是什么?”妈妈不理我。
我还问:“念经干什么?咱们家怎么不请和尚来念经呢?……”
妈妈被问烦了,训斥说:“你个小孩子,哪来的这么多事?!”听我说矿上来了个老和尚,妈妈一怔,立马呵住我说:“离远点,小心他把你给骗走了。”
我问:“和尚吃小孩吗?”
“和尚没有儿女,会把你的魂招去当小和尚。”妈妈说。
这话把我吓得不轻,好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梦见老和尚的窑洞里关有许多不会哭笑、没有魂灵的小孩子。
秋天,我上了小学,不再到处跑去玩耍,渐渐地把老和尚给淡忘了。
过了几年,我再一次想起老和尚,别人却说早不见了。乍一听,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可也没有多想,刻意去打听,便也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去其他地方了。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彻底将老和尚给忘了。
直至十多年后,一次回矿上看父母,闲来无事转悠,路经老和尚住过的地方,我才又想起,特意过去看了看。
几颗硕大的杨柳和杏树不见了,没有院墙、一亩多地的敞院成了麦田,窑洞的门窗没了,里面的窑顶坍塌,火炕烂成了一堆土,窑壁上烟熏过的痕迹依旧清晰。想起童年的恐惧,我竟然觉得可笑。
从窑里出来,走过刚刚收过的麦地,伫立梦中老和尚站过的地方,遥望远方,只见山峦起伏、绵延不断,由近及远,山色逐渐淡去。目光尽处天地一色,浑然一体,空灵豁达。我感觉一股气势贯顶,身体渐轻,恍恍惚惚飘起。
忽然,下边铁道边人家院子里传来一阵狗叫声,使我一惊,回过神来,恍如梦醒。
定神望向远方,晴空万里,山峦依旧,山形草木不肥不瘦,视野所及熟悉而亲切,与我童年所见毫无二致,实在感觉不到异常。思忖良久,我还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拾身怏怏离去。
到了一旁的小路上,我忍不住又回首望了望窑院,突然觉得,哪年哪月的哪一天,什么时候,我在这里是见过老和尚的。
那天,从山上回来路过,我照旧害怕,疾步奔跑而过,却还不忘朝老和尚住的地方瞥上一眼。不想,这一眼看到老和尚头剃得白光,身披耀眼的黄色袈裟,手里提着一串珠子,正往杏树下去。他好像听到了动静,向我这边转过脸来,惊得我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自此以后,这个老和尚就经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我常想:他到底长什么样?整天在杏树旁看什么?究竟从何而来,又去了何处?……
时间久了,我竟想象出许多答案,有好的,有坏的,有神秘无果的,片段连接,足以成就一部长篇小说。
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常碰到矿上的人,可我从来没有提起过老和尚,就是遇到金波,也没问过。不是不能问,也不是不敢问,完全是想不起来问。
然而,一有闲暇,我就想起这个老和尚。可究竟见没见过他,想来想去,把我也给想糊涂了。
我的大脑一会儿说见过,自己也觉得真真切切见过;一会儿又说没有见过,自己也觉得确确实实没见过。我总是这样被来来回回的似是而非困扰,弄不清到底见没见过,长期陷入迷茫。
近来,忽有一日顿悟,佛祖无所不能,法力无边,这个老和尚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潜入我的心底。
2020年4月
(陕西省崔家沟监狱)
作者简介:胡旭(1963-),笔名牧石,男,现居铜川,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文学会会员,《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海湖》《鸭绿江》《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有散文获陕西省作协征文优秀奖,入编《全国司法干警优秀作品选》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