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在早期肺癌诊断中采取CT动态增强扫描的應用价值。方法:于本院收治的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选取68例,资料来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对所有患者实施CT动态增强扫描,同时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检出率(86.76%、8.82%、4.4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85.29%,8.82%、5.88%)对比无差异(P>0.05);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过时间均低于肺炎/肺结核灌注参数,而血流量、表面渗透压高于肺炎/肺结核(P<0.05);TNM分期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压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将CT动态增强扫描用于诊断早期肺癌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疾病检出率,同时在诊断时对病灶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可提升诊断有效率,为患者日后诊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值得借鉴。
【关键词】肺炎;肺癌;肺结核;CT动态增强扫描;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4.2;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58-02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我国肺癌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我国每年新增肺癌人数在80万人左右,占新发恶性肿瘤20%左右[1]。肺癌主要是源于肺部组织不受控制地进行恶性繁殖,咳血、发热、胸痛等均是该病主要临床表现,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肿瘤细胞极大程度会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直至患者死亡。早期肺癌患者无显著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经临床确诊后多数已发展至肺癌晚期,虽治疗方式多样,但治愈难度增加。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生存率约为15%[2]。故针对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疑似肺癌患者主要给予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初诊,而CT动态增强扫描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就此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选择68例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68例患者男女各41例、27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2.31±11.02)岁;6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血、胸痛、发热等临床表现。入组标准[3]:68例患者均经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肺部有孤立性肺部结节病变组织,但未有肺门转移或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标准[4]: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患有白血病、肾衰竭等其他重症疾病;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对68例患者均实施CT动态增强扫描,最后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操作如下:仪器选择东芝 Aquilion 64 层螺旋 CT 机,依据操作要求,检查前对患者实施碘过敏试验,为保证诊断准确性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将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碘帕醇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20053384,15 g(I)/50 mL/瓶)作为造影剂,静脉注射65 mL,速度:2.7~3.0 mL/s。在不同时间段对患者进行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后20 s、80 s、140 s、200 s、260 s,扫描位置为肿块具体位置以及距离肿块6 mm的范围。结束后将得到的原始图像使用Philips EBW工作站进行处理,计算所得病灶灌注参数,其中包括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性。
1.3观察指标 将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后所得的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的病灶灌注参数。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x±s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而%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病理结果 6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早期肺癌58例,其中TNM分期为17例0期,28例IA期,13例IB期;肺良性病变患者10例,其中6例肺炎,4例肺结核。
2.2…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查检出率
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检出率(86.76%、8.82%、4.4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85.29%、8.82%、5.88%)对比无差异(P>0.05),详见表1。
2.3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和肺炎/肺结核病灶灌注参数对比 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过时间均低于肺炎/肺结核灌注参数,而血流量、表面渗透压高于肺炎/肺结核(P<0.05),详见表2。
2.4不同TNM分期早期肺癌CT灌注参数 TNM分期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早期肺癌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以胸痛、发热、咳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心理、经济压力,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患者预后恢复[5]。因此尽早采取诊断措施,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利于增加患者寿命,提升其生活质量。
CT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能够很好的观察到生物活性,CT操作简便、快捷,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可反复进行,安全性较高,且得出结果的时间较短[6]。同时CT扫描针对肺癌病症的显像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再实施动态增强扫描,能够使病灶图像显示更加清晰,以此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加清晰的将肺炎病灶征象显现出,可完善传统CT扫描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扫描[7]。病灶组织内血管较为繁杂或血流缓慢,造影剂会在病灶位置集聚,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清晰观察到病灶组织密度,清楚反映出病灶病理性质。分叶征主要特征为边缘凹凸不平、切迹模糊,是肿瘤内部生长速度不均匀或局部受限引起的肿瘤特征之一。毛刺征是一种伴随小静淤积形成的肺孤立性结节影像学表现。若上述征象不明显时,可使用CT灌注参数对病灶进行鉴别判断。在CT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若发生恶性病变,淋巴回流速度会有所减缓,淋巴数量也随之减少,故血管内间质及其间隙相对狭窄,因此导致造影剂在此处停留、聚集[8]。而血管内皮间隙增加宽度后,会造成基底膜缺失,以此使血管内血流量增加。本文结果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无差异(P>0.05);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过时间均低于肺炎/肺结核灌注参数,而血流量、表面渗透压高于肺炎/肺结核(P<0.05),由此得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可通过CT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在诊断与鉴别肺部孤立性结节病变性质上,可参考CT灌注各项参数;TNM分期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压对比无差异(P>0.05),由此得出,上述血流参数对于鉴别肺癌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准确区分TNM分期,在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考虑可能为恶性病灶组织淋巴回流与淋巴体积影响,在实施CT扫描过程中,因恶性病灶组织中淋巴病变,其淋巴回流速度变缓,其体积也随之减小,影响造影剂流动,但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空间扩张,可能会导致基底膜消失,故血管中的血流量大[9]。 综上所述,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为后期患者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且操作简便,可重复实施,值得借鉴。但本文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短、结果未引用客观性指标等,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数、引用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延长研究时间等,深入探索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锦棠, 冯志浩, 谢志腾. 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价值[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 9(3): 157-158.
[2] 郭德舜.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3): 5-7.
[3] 赵贵香, 王炳良, 蔡朝明.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2): 129-130.
[4] 韩立平. 研究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1): 45-46.
[5] 徐新峰, 陈殿森, 马丽珍, 等. 128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实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 21(1): 83-84.
[6] 冯道春.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1): 159-160.
[7] 周勤冰, 余小忠. 双血供Extended-Tofts模型与Exchange模型在肺癌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联合磁共振成像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13): 2190-2192.
[8] 王洪运, 李琳. 左肺上叶肺癌43例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6(7): 10-12
[9] 曹文彬, 罗伟, 袁卫, 等. 128层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结合双期增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9, 35(8): 1245-1248.
*通信作者:谭琬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E_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1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性分A、B两组,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标本采集:A组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然后再静脉血采集法采集一份,行血常规检测;B组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共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结果:A组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 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L;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 L(P<0.05),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B组2小时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L与4小时组比较无差异(P>0.05);2小时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小时组(159.65±26.06)×109/L(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受血液采集途径及送检时间影响,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并及时送检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采血途径;检测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60-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数据资料对疾病的诠释能力越来越强,血常规检测是最为常见的血液测试方法,检测结果可以表明血细胞数量、形状、病变细胞的分布状态,便于临床诊断疾病[1],血常规检验通过对其样本进行收集直到完成检验,需要经过较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疏漏均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2]。基于此,本文结合临床血常规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其影响因素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我院常规体检者184例,男95例、女8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45±13.20)岁,随机性分A、B两组各9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无差异。
1.2方法 (1)标本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采集:①A组 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采集途径为研究对象左手无名指或食指指尖,每例取40μL,加入160μLEPK稀释液,使其与指尖血充分混合;然后再通过静脉血采集法进行血液采集一份,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每例采集3 mL血样,置于抗凝管内,加入EDTA-K3抗凝剂,上下颠倒3次使其完全混合。采血后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时间不能超过2h。②B组;采集部位均为肘部静脉,每例各采集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2)血常规检验方法:使用的是Sysmex-xn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与仪器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等的试剂,每天使用专业的配套的清洗液就行保养。同时每天进行配套三个批号的质控检测(质控批号是00771101、00771102、00771103),且在控。
1.3统计学方法 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不同采血途径A组血常规比较 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 L(P<0.05);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两组血红蛋白(120.34±17.45)vs(118.89±18.08)g/L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不同检测时间B组比较 2h内检测组白细胞(6.90±1.21)×109/L、红细胞(5.40±1.22)×1012/L、血红蛋白(121.56±18.13)g/L与4h组(6.52±1.40)×109/ L、(4.88±0.97)×1012/L、(119.85±19.45)g/L比较无差异(P>0.05);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L(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通过检验可以对受检者的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引导临床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分析[3],而检测结果必须在准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其临床价值。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也逐渐由人工检查转换成自动化仪器检查,医学检验也越来越趋向于超微量、准确、特异性强、快速、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仪器导致的误差越来越低[4],人为非仪器设备因素影响就显得明显,本文研究发现采血途径及标本送检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如下:①不同采血途径影响 采血途径如果为患者手指,操作简便,但指尖采血来源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情况相对较差,需对进行多次挤压,可混入其他组织成分,从而标本纯度[5];指尖血管管径狭窄,血液流速高于静脉血、血液温度低于静脉血,指尖血中的白细胞易聚集,所以计数普遍高于静脉血[6],本文指尖血组白细胞、红细胞高于静脉血组(P<0.05)。指尖采血的时候在针刺深度方面往往比较浅,因此为了达到目的,需要进行挤压,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产生聚集及损耗,检测的结果就会偏低,本文指尖血组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静脉血液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因为循环不畅的现象,比较准确反映出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同时静脉血的血流充沛,进行采集基本能够较为准确的代表受检者的真实情况[7]。②针对于不同时间送检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血液一旦被采集而裸露于空气中,则很容易受到空气中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关的反应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出现凝血或溶血等等情况,可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本文B组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显示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 L(P<0.05),与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可出现黏附、聚集及其形态改变(肿胀或构型变化)有关。而2h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与4h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临床多数学者报告一致[8]。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有较多,所以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除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违血常规操作,减少检验误差的出现几率外,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首选途径为肘前静脉,尽量在2h内完成检测,如无法确保在2h内检测,在采集标本后应经离心分离并选择相应的存放方式,以免因检测时间延长而影响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夏萍, 张雪, 郑爽. 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 25(24): 182-184.
[2] 任君斌. 比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 2018, 24(19): 23-25.
[3] 唐熟能, 吴长蓉. 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5): 3649-3650.
[4] 赵丽.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7): 128-129.
[5] 彭科燕. 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1): 2042-2043.
[6] Gravito-Soares M,Gravito-Soares E,Gomes D,et al. 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 and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total serum calcium ratio as major predictors of severity and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J]. BMC Gastroenterol, 2018, 18(1): 108-111.
[7] 余芳.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8): 123-124.
[8] 侍勇.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J]. 医疗装备, 2018, 31(21): 59-60.
作者简介:施骏,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医院检验科。E_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肺炎;肺癌;肺结核;CT动态增强扫描;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4.2;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58-02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我国肺癌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我国每年新增肺癌人数在80万人左右,占新发恶性肿瘤20%左右[1]。肺癌主要是源于肺部组织不受控制地进行恶性繁殖,咳血、发热、胸痛等均是该病主要临床表现,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肿瘤细胞极大程度会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直至患者死亡。早期肺癌患者无显著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经临床确诊后多数已发展至肺癌晚期,虽治疗方式多样,但治愈难度增加。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生存率约为15%[2]。故针对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疑似肺癌患者主要给予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初诊,而CT动态增强扫描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就此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选择68例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68例患者男女各41例、27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2.31±11.02)岁;6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血、胸痛、发热等临床表现。入组标准[3]:68例患者均经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肺部有孤立性肺部结节病变组织,但未有肺门转移或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标准[4]: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患有白血病、肾衰竭等其他重症疾病;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对68例患者均实施CT动态增强扫描,最后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操作如下:仪器选择东芝 Aquilion 64 层螺旋 CT 机,依据操作要求,检查前对患者实施碘过敏试验,为保证诊断准确性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将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碘帕醇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20053384,15 g(I)/50 mL/瓶)作为造影剂,静脉注射65 mL,速度:2.7~3.0 mL/s。在不同时间段对患者进行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后20 s、80 s、140 s、200 s、260 s,扫描位置为肿块具体位置以及距离肿块6 mm的范围。结束后将得到的原始图像使用Philips EBW工作站进行处理,计算所得病灶灌注参数,其中包括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性。
1.3观察指标 将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后所得的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的病灶灌注参数。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x±s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而%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病理结果 6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早期肺癌58例,其中TNM分期为17例0期,28例IA期,13例IB期;肺良性病变患者10例,其中6例肺炎,4例肺结核。
2.2…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查检出率
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检出率(86.76%、8.82%、4.4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85.29%、8.82%、5.88%)对比无差异(P>0.05),详见表1。
2.3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和肺炎/肺结核病灶灌注参数对比 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过时间均低于肺炎/肺结核灌注参数,而血流量、表面渗透压高于肺炎/肺结核(P<0.05),详见表2。
2.4不同TNM分期早期肺癌CT灌注参数 TNM分期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早期肺癌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以胸痛、发热、咳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心理、经济压力,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患者预后恢复[5]。因此尽早采取诊断措施,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利于增加患者寿命,提升其生活质量。
CT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能够很好的观察到生物活性,CT操作简便、快捷,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可反复进行,安全性较高,且得出结果的时间较短[6]。同时CT扫描针对肺癌病症的显像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再实施动态增强扫描,能够使病灶图像显示更加清晰,以此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加清晰的将肺炎病灶征象显现出,可完善传统CT扫描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扫描[7]。病灶组织内血管较为繁杂或血流缓慢,造影剂会在病灶位置集聚,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清晰观察到病灶组织密度,清楚反映出病灶病理性质。分叶征主要特征为边缘凹凸不平、切迹模糊,是肿瘤内部生长速度不均匀或局部受限引起的肿瘤特征之一。毛刺征是一种伴随小静淤积形成的肺孤立性结节影像学表现。若上述征象不明显时,可使用CT灌注参数对病灶进行鉴别判断。在CT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若发生恶性病变,淋巴回流速度会有所减缓,淋巴数量也随之减少,故血管内间质及其间隙相对狭窄,因此导致造影剂在此处停留、聚集[8]。而血管内皮间隙增加宽度后,会造成基底膜缺失,以此使血管内血流量增加。本文结果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无差异(P>0.05);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过时间均低于肺炎/肺结核灌注参数,而血流量、表面渗透压高于肺炎/肺结核(P<0.05),由此得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可通过CT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在诊断与鉴别肺部孤立性结节病变性质上,可参考CT灌注各项参数;TNM分期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以及表面渗透压对比无差异(P>0.05),由此得出,上述血流参数对于鉴别肺癌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准确区分TNM分期,在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考虑可能为恶性病灶组织淋巴回流与淋巴体积影响,在实施CT扫描过程中,因恶性病灶组织中淋巴病变,其淋巴回流速度变缓,其体积也随之减小,影响造影剂流动,但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空间扩张,可能会导致基底膜消失,故血管中的血流量大[9]。 综上所述,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为后期患者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且操作简便,可重复实施,值得借鉴。但本文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短、结果未引用客观性指标等,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数、引用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延长研究时间等,深入探索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锦棠, 冯志浩, 谢志腾. 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价值[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 9(3): 157-158.
[2] 郭德舜.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3): 5-7.
[3] 赵贵香, 王炳良, 蔡朝明.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2): 129-130.
[4] 韩立平. 研究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1): 45-46.
[5] 徐新峰, 陈殿森, 马丽珍, 等. 128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实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 21(1): 83-84.
[6] 冯道春.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1): 159-160.
[7] 周勤冰, 余小忠. 双血供Extended-Tofts模型与Exchange模型在肺癌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联合磁共振成像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13): 2190-2192.
[8] 王洪运, 李琳. 左肺上叶肺癌43例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6(7): 10-12
[9] 曹文彬, 罗伟, 袁卫, 等. 128层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结合双期增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9, 35(8): 1245-1248.
*通信作者:谭琬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E_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1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性分A、B两组,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标本采集:A组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然后再静脉血采集法采集一份,行血常规检测;B组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共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结果:A组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 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L;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 L(P<0.05),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B组2小时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L与4小时组比较无差异(P>0.05);2小时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小时组(159.65±26.06)×109/L(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受血液采集途径及送检时间影响,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并及时送检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采血途径;检测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60-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数据资料对疾病的诠释能力越来越强,血常规检测是最为常见的血液测试方法,检测结果可以表明血细胞数量、形状、病变细胞的分布状态,便于临床诊断疾病[1],血常规检验通过对其样本进行收集直到完成检验,需要经过较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疏漏均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2]。基于此,本文结合临床血常规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其影响因素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我院常规体检者184例,男95例、女8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45±13.20)岁,随机性分A、B两组各9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无差异。
1.2方法 (1)标本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采集:①A组 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采集途径为研究对象左手无名指或食指指尖,每例取40μL,加入160μLEPK稀释液,使其与指尖血充分混合;然后再通过静脉血采集法进行血液采集一份,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每例采集3 mL血样,置于抗凝管内,加入EDTA-K3抗凝剂,上下颠倒3次使其完全混合。采血后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时间不能超过2h。②B组;采集部位均为肘部静脉,每例各采集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2)血常规检验方法:使用的是Sysmex-xn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与仪器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等的试剂,每天使用专业的配套的清洗液就行保养。同时每天进行配套三个批号的质控检测(质控批号是00771101、00771102、00771103),且在控。
1.3统计学方法 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不同采血途径A组血常规比较 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1.02)×1012/ L(P<0.05);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两组血红蛋白(120.34±17.45)vs(118.89±18.08)g/L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不同检测时间B组比较 2h内检测组白细胞(6.90±1.21)×109/L、红细胞(5.40±1.22)×1012/L、血红蛋白(121.56±18.13)g/L与4h组(6.52±1.40)×109/ L、(4.88±0.97)×1012/L、(119.85±19.45)g/L比较无差异(P>0.05);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L(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通过检验可以对受检者的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引导临床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分析[3],而检测结果必须在准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其临床价值。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也逐渐由人工检查转换成自动化仪器检查,医学检验也越来越趋向于超微量、准确、特异性强、快速、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仪器导致的误差越来越低[4],人为非仪器设备因素影响就显得明显,本文研究发现采血途径及标本送检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如下:①不同采血途径影响 采血途径如果为患者手指,操作简便,但指尖采血来源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情况相对较差,需对进行多次挤压,可混入其他组织成分,从而标本纯度[5];指尖血管管径狭窄,血液流速高于静脉血、血液温度低于静脉血,指尖血中的白细胞易聚集,所以计数普遍高于静脉血[6],本文指尖血组白细胞、红细胞高于静脉血组(P<0.05)。指尖采血的时候在针刺深度方面往往比较浅,因此为了达到目的,需要进行挤压,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产生聚集及损耗,检测的结果就会偏低,本文指尖血组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静脉血组(188.58±25.42)×109/L(P<0.05)。静脉血液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因为循环不畅的现象,比较准确反映出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同时静脉血的血流充沛,进行采集基本能够较为准确的代表受检者的真实情况[7]。②针对于不同时间送检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血液一旦被采集而裸露于空气中,则很容易受到空气中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关的反应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出现凝血或溶血等等情况,可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本文B组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显示2h内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组(159.65±26.06)×109/ L(P<0.05),与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可出现黏附、聚集及其形态改变(肿胀或构型变化)有关。而2h内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与4h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临床多数学者报告一致[8]。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有较多,所以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除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违血常规操作,减少检验误差的出现几率外,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首选途径为肘前静脉,尽量在2h内完成检测,如无法确保在2h内检测,在采集标本后应经离心分离并选择相应的存放方式,以免因检测时间延长而影响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夏萍, 张雪, 郑爽. 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 25(24): 182-184.
[2] 任君斌. 比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 2018, 24(19): 23-25.
[3] 唐熟能, 吴长蓉. 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5): 3649-3650.
[4] 赵丽.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7): 128-129.
[5] 彭科燕. 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1): 2042-2043.
[6] Gravito-Soares M,Gravito-Soares E,Gomes D,et al. 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 and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total serum calcium ratio as major predictors of severity and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J]. BMC Gastroenterol, 2018, 18(1): 108-111.
[7] 余芳.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8): 123-124.
[8] 侍勇.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J]. 医疗装备, 2018, 31(21): 59-60.
作者简介:施骏,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医院检验科。E_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