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在月球轨道开展研究工作的欧洲宇航局“SMART-1”号探测器正在对美国和前苏联曾经登月的地点进行拍照,以期用事实说服那些怀疑人类登月真实性的人们,并为日后人类征月之旅作好准备。
此次“SMART-1”号太空船探测目的之一,即是要查出“阿波罗”登月真相。
欧洲太空总署首席科学家福英格表示,环绕月球的“SMART-1”号太空船已飞过“阿波罗”11、16和17号的降落地点及前苏联“月球”16号及20号的降落位置。不过,由于事关重大,目前仍未公布最新图片。
一时间,沉寂了许久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
质疑
月亮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千百年来,美丽的银色月光使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睹其“圣地”的美妙幻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组织实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使这一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美国是否真的登上过月球一直心存怀疑,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一文更让世界哗然。戈文指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
戈尔多夫表示,他并不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纪录片,蒙蔽、欺骗了世人几十年。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宇航员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全过程的。
对于登月照片,持怀疑论者提出了很多疑点。
疑点一:国旗
最著名的一个疑点就是,当年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插上美国国旗,照片显示这面国旗在“飘扬”——这是难以让人置信的一幕。因为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几乎是真空状态,根本不可能有风。
疑点二:星星
还有人指出,其他登月照片“也有很大问题”。在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登月照片上的太空中却没有出现一颗星星。
疑点三:影子
有一张照片中,航天员影子长短不一,显示现场有一个以上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阳一个光源,那么另一个光源来自何处?
反驳
反驳一:国旗并非随风而动
据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宇宙飞行网站介绍,由于月球地质较硬,宇航员在插旗的过程中,要用力扭动才可把旗插上,加上旗杆本身的弹性引起震动便造成国旗的摆动。而且,正因为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阻力,在宇航员刚插完之后国旗可能由于惯性继续摆动。照片上的美国国旗究竟是飘动还是摆动,短时期内是无法分辨的。
反驳二:拍照时曝光较短使星光暗淡
对于在照片中没看到星星这一疑点,反驳方认为,在月球上,如果要摄下宇航员、月球车等相对较亮的物体,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并应把光圈调小,这时照片上的星光就太暗淡了,我们根本无法分辨。而若要拍到星星,月球表面上的东西都会曝光过度。
那么又怎么解释照片上的光源问题呢?
反驳方观点是,月亮虽然没有空气来散射光线,然而月亮表面有较高的散射率,再加上仪器的散射,就可以照亮阴影中的宇航员。另外,地球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应当考虑的光源,因为从月球上看地球比从地球上看月球要亮得多。地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但是它可以反射太阳光。这样照片中长短不一的影子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另外,关于照片作假,众所周知,在现代电脑图像技术成熟使用之前,影像的特技制作难度颇高,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工置景技术。从登月照片可知,如布置场面如此之大的人造环境,其影棚的面积至少需要5000平方米以上,这是一件难度颇大的事。
当然,若干张照片是可以用“接片”的暗房技巧或后期喷笔手工加工作假,但“阿波罗”登月是以摄影和电视摄像两种方式披露的,电视作假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可能。如果有人说可用电脑特技合成,那么,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美国运算最快的电脑也不超过10亿次/秒,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运算,不是几个月、半年、一年所能完成的。
假设美国人当时用了图像软件技术作假,要想做得完美无瑕,也非易事。从时下的美国大片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电影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明显的人为痕迹,更不要说30多年前的技术。
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争论,让许多对人类文明进展有兴趣的人士卷了进来。发起这场争论的人,大部分是科学家和摄影家,但对于登月照片质疑的论据却有许多明显的无知之处,这多少有些令人不解和遗憾。不过这场热闹的争论,对人类求知精神的科学建设无疑是有价值的。(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典子的话】
看稿子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母亲要买一张桌子,父亲说他可以做。他找来一个废旧的板车轱辘,去掉轮胎,保留车圈及辐条,然后把水泥浇进去,水泥干后,父亲把它放在一个表面平整的柱形石块上。这样,一个独特而又结实的桌子就做成了。母亲脸上挂着微笑,嘴里却说:“小聪明!”生活中,有这样“小聪明”的人随处可见。但漫画中那个人,在脚底安装滑轮来抬木头,以减轻负荷,这种做法是偷懒耍滑,还是值得肯定的“小聪明”呢?让我们欣赏一下四位小作者向大家展示的个性品读吧。
邵娴认为脚踩滑轮者把做苦力变成享受,是动脑筋的表现,立论有新意。王永乐指出脚踩滑轮者是借了别人的力量,其实质为损人利己。他看问题的目光可谓敏锐,其中“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的比喻,生动又富于哲理。周雪旗帜鲜明地说,她欣赏这“小聪明”,因为“小聪明”也可能变成大智慧。她所举的蒸汽汽车的发明促进火车出现的例子,有以一当十的效果。高华帅考虑问题比较辩证,认为最好是赶走那个家伙,但要留下他的聪明之举。另外,他文章的标题形象感强,活泼有趣。
应该说,本期各位选手均表现不俗,观点算得上是异彩纷呈,典子心中十分高兴。但我还是建议将本期的“高手高手之高手”奖授予周雪同学,她的论点论据较之其他人都略胜一筹。她将得到一本由著名作家张一弓所写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
此次“SMART-1”号太空船探测目的之一,即是要查出“阿波罗”登月真相。
欧洲太空总署首席科学家福英格表示,环绕月球的“SMART-1”号太空船已飞过“阿波罗”11、16和17号的降落地点及前苏联“月球”16号及20号的降落位置。不过,由于事关重大,目前仍未公布最新图片。
一时间,沉寂了许久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
质疑
月亮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千百年来,美丽的银色月光使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睹其“圣地”的美妙幻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组织实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使这一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美国是否真的登上过月球一直心存怀疑,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一文更让世界哗然。戈文指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
戈尔多夫表示,他并不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纪录片,蒙蔽、欺骗了世人几十年。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宇航员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全过程的。
对于登月照片,持怀疑论者提出了很多疑点。
疑点一:国旗
最著名的一个疑点就是,当年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插上美国国旗,照片显示这面国旗在“飘扬”——这是难以让人置信的一幕。因为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几乎是真空状态,根本不可能有风。
疑点二:星星
还有人指出,其他登月照片“也有很大问题”。在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登月照片上的太空中却没有出现一颗星星。
疑点三:影子
有一张照片中,航天员影子长短不一,显示现场有一个以上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阳一个光源,那么另一个光源来自何处?
反驳
反驳一:国旗并非随风而动
据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宇宙飞行网站介绍,由于月球地质较硬,宇航员在插旗的过程中,要用力扭动才可把旗插上,加上旗杆本身的弹性引起震动便造成国旗的摆动。而且,正因为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阻力,在宇航员刚插完之后国旗可能由于惯性继续摆动。照片上的美国国旗究竟是飘动还是摆动,短时期内是无法分辨的。
反驳二:拍照时曝光较短使星光暗淡
对于在照片中没看到星星这一疑点,反驳方认为,在月球上,如果要摄下宇航员、月球车等相对较亮的物体,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并应把光圈调小,这时照片上的星光就太暗淡了,我们根本无法分辨。而若要拍到星星,月球表面上的东西都会曝光过度。
那么又怎么解释照片上的光源问题呢?
反驳方观点是,月亮虽然没有空气来散射光线,然而月亮表面有较高的散射率,再加上仪器的散射,就可以照亮阴影中的宇航员。另外,地球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应当考虑的光源,因为从月球上看地球比从地球上看月球要亮得多。地球本身是不发光的,但是它可以反射太阳光。这样照片中长短不一的影子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另外,关于照片作假,众所周知,在现代电脑图像技术成熟使用之前,影像的特技制作难度颇高,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工置景技术。从登月照片可知,如布置场面如此之大的人造环境,其影棚的面积至少需要5000平方米以上,这是一件难度颇大的事。
当然,若干张照片是可以用“接片”的暗房技巧或后期喷笔手工加工作假,但“阿波罗”登月是以摄影和电视摄像两种方式披露的,电视作假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可能。如果有人说可用电脑特技合成,那么,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美国运算最快的电脑也不超过10亿次/秒,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运算,不是几个月、半年、一年所能完成的。
假设美国人当时用了图像软件技术作假,要想做得完美无瑕,也非易事。从时下的美国大片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电影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明显的人为痕迹,更不要说30多年前的技术。
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争论,让许多对人类文明进展有兴趣的人士卷了进来。发起这场争论的人,大部分是科学家和摄影家,但对于登月照片质疑的论据却有许多明显的无知之处,这多少有些令人不解和遗憾。不过这场热闹的争论,对人类求知精神的科学建设无疑是有价值的。(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典子的话】
看稿子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母亲要买一张桌子,父亲说他可以做。他找来一个废旧的板车轱辘,去掉轮胎,保留车圈及辐条,然后把水泥浇进去,水泥干后,父亲把它放在一个表面平整的柱形石块上。这样,一个独特而又结实的桌子就做成了。母亲脸上挂着微笑,嘴里却说:“小聪明!”生活中,有这样“小聪明”的人随处可见。但漫画中那个人,在脚底安装滑轮来抬木头,以减轻负荷,这种做法是偷懒耍滑,还是值得肯定的“小聪明”呢?让我们欣赏一下四位小作者向大家展示的个性品读吧。
邵娴认为脚踩滑轮者把做苦力变成享受,是动脑筋的表现,立论有新意。王永乐指出脚踩滑轮者是借了别人的力量,其实质为损人利己。他看问题的目光可谓敏锐,其中“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的比喻,生动又富于哲理。周雪旗帜鲜明地说,她欣赏这“小聪明”,因为“小聪明”也可能变成大智慧。她所举的蒸汽汽车的发明促进火车出现的例子,有以一当十的效果。高华帅考虑问题比较辩证,认为最好是赶走那个家伙,但要留下他的聪明之举。另外,他文章的标题形象感强,活泼有趣。
应该说,本期各位选手均表现不俗,观点算得上是异彩纷呈,典子心中十分高兴。但我还是建议将本期的“高手高手之高手”奖授予周雪同学,她的论点论据较之其他人都略胜一筹。她将得到一本由著名作家张一弓所写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