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峡谷
伊 织
森森冷气漫出谷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谷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乎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阿城《峡谷》)
没有直接写到峡谷时,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峡谷的“深”与“险”了。初从有“森森冷气漫出”的谷口写起,先声夺人;镜头拉近,定格在近谷口的大树,树的姿态令人惊异。居然被“连根拔起”,让人不禁怀疑人的力量能否在其中起作用;之后进峡谷往上看,是高而远的天、天上遥远的飞鹰。这几笔闲闲写来,仿佛漫不经心,其实作者很有心机,移步换景,层次感极强,选取的几格画面一刻不离峡谷的“幽深诡异”。再仔细品味几个动词,“漫出”、“收掉”、“唬”、“移”,用得更是讲究。如写鹰的飞翔,用“移”,传达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读者的感受是,这一动作很慢,物体很小。在平常的经验中,鹰的飞翔速度何其迅疾,一个“移”字所表现出来的笨拙与缓慢,只会让人对这峡谷的深不可测和险峻更加心惊胆战,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一线蓝天”的高远空寂。一个字的表现力之强,也让人叹服。
夜
伊 织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地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蜓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
(何其芳《秋海棠》)
这里描述的是“静”,大部分文字却围绕夜的“动作”展开。在作者拟人化的笔下,夜先从檐角滑下,再落到兰叶上,最后像柔波一样静止在庭院中。这一连串的动作给我们的感觉是轻巧的、悄无声息的,它所涉及的事物也带有同样的特质,如“有蛛网的檐角”、“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更深一层的描绘,写兰叶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蜓的翅”,也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蹑手蹑脚的动作。古诗里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以特异的声响衬托出更大、更深的静寂。这里的动作无声的,更像是擎着放大镜深入窥探夜的细节,有详有略,有全景有特写,安静的背景下有细微的活动,所写的静更生动可感。你如果留心会发现全段中唯一写颜色的“青”字,青是微冷的色调,也是万籁俱寂的颜色,这个“青”字无端地让人觉得整个庭院就该笼罩在这种色调里。这段文字描述的“静”,不仅仅是表面的,甚至渗入读者的心里,让你全身心都体味到了。
伊 织
森森冷气漫出谷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谷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乎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阿城《峡谷》)
没有直接写到峡谷时,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峡谷的“深”与“险”了。初从有“森森冷气漫出”的谷口写起,先声夺人;镜头拉近,定格在近谷口的大树,树的姿态令人惊异。居然被“连根拔起”,让人不禁怀疑人的力量能否在其中起作用;之后进峡谷往上看,是高而远的天、天上遥远的飞鹰。这几笔闲闲写来,仿佛漫不经心,其实作者很有心机,移步换景,层次感极强,选取的几格画面一刻不离峡谷的“幽深诡异”。再仔细品味几个动词,“漫出”、“收掉”、“唬”、“移”,用得更是讲究。如写鹰的飞翔,用“移”,传达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读者的感受是,这一动作很慢,物体很小。在平常的经验中,鹰的飞翔速度何其迅疾,一个“移”字所表现出来的笨拙与缓慢,只会让人对这峡谷的深不可测和险峻更加心惊胆战,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一线蓝天”的高远空寂。一个字的表现力之强,也让人叹服。
夜
伊 织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地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蜓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
(何其芳《秋海棠》)
这里描述的是“静”,大部分文字却围绕夜的“动作”展开。在作者拟人化的笔下,夜先从檐角滑下,再落到兰叶上,最后像柔波一样静止在庭院中。这一连串的动作给我们的感觉是轻巧的、悄无声息的,它所涉及的事物也带有同样的特质,如“有蛛网的檐角”、“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更深一层的描绘,写兰叶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蜓的翅”,也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蹑手蹑脚的动作。古诗里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以特异的声响衬托出更大、更深的静寂。这里的动作无声的,更像是擎着放大镜深入窥探夜的细节,有详有略,有全景有特写,安静的背景下有细微的活动,所写的静更生动可感。你如果留心会发现全段中唯一写颜色的“青”字,青是微冷的色调,也是万籁俱寂的颜色,这个“青”字无端地让人觉得整个庭院就该笼罩在这种色调里。这段文字描述的“静”,不仅仅是表面的,甚至渗入读者的心里,让你全身心都体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