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物联制造系统 主动感知生产活动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其中在生产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在管理方面从以实时信息和知识为主的管理方法代替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以求丰富传统的制造企业,使企业升级转型。”采访中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张映锋教授这样阐述道。这是张映锋教授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也是他长期以来科研工作的追求所在。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机械制造系统智能化领域,致力于研发物联制造系统,通过建立制造执行过程的主动感知机制,主动地获取制造过程的实时信息,基于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制造过程的透明性、敏捷性、容错性和自修复性,达到对制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分析、优化和控制,目前已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
  让制造资源会“说话”
  张映锋教授于1995年9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直至2005年博士毕业,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作为公认的继计算机和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世界浪潮的始作俑者,应用前景非常巨大,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把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此,张映锋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上层管理系统与底层执行资源间信息获取与实时传输难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物联制造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物联制造系统就是希望通过应用最新的物联技术与传统的制造资源,使得每个制造资源具有‘实时感知与交互’的能力,有‘眼睛、耳朵、嘴巴’。这样,上层生产系统可以随时感知各类制造资源上正发生的制造活动,以更好地组织制造资源”张映锋教授说,他们的研究正是结合物联技术使得生产过程中各类制造资源可以将自身的状态主动地传输至生产制造系统,以及时地发现异常和确保制造任务的高效、高质生产。
  让制造执行系统更“智能”
  依托于国家自然基金、863等项目,张映锋教授近几年在“制造执行过程的主动感知与动态优化”方向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索,提出了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底层加工设备动态制造建模方法和复杂生产任务优化策略与方法,构建了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间级制造执行过程监控与优化系统的体系构架,建立了一种底层制造设备的服务化建模方法与使能技术,形成了一套基于实时信息的生产任务调度与JIT式物料优化配送方法和在制品信息动态跟踪与监控技术,为制造企业上层管理系统、车间层、底层执行层面信息的“实时”、“无缝”集成和“互用协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张映锋教授的科研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数字化制造设备建模”和“实时制造信息驱动的制造执行过程优化管理”的研究成果属先进制造领域——制造系统智能化研究的前沿;在理论、方法方面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物联制造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借鉴价值;为当前“先进制造系统建模与优化”方面提供共性方法、技术、实施上的指南,也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储备;此外,通过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必将为制造企业更有效地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为制造系统从现有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站在别人肩膀往上跳”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张映锋教授也有一番自己的理念,培养学生过程中,他希望学生可以“在别人的肩膀往上跳”,他说:“当我布置科研任务后,不希望学生马上给出反馈,而是展开调查研究,能在这一研究方向找出国内外十个研究团队以及十个团队带头人,看看他们有哪些成果,做学问不是闭门造车。”他还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找到一个好肩膀”,紧跟前沿;一类是“可以跳的”,即在一个方向上越钻越深,力争原始创新。
  在课程教学中,张映锋教授主讲的课程有“工业工程导论”、“先进制造系统导论”、“车间管理”、“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张映锋教授说,他们将重点进行物联制造系统的优化策略与优化方法研究,特别是对实时信息驱动的制造过程异常感知、预测、诊断与自修复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也希望在此过程中形成系列的成果和专利,并将部分科研成果应用到在企业中去,为企业生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一  白先勇,广西桂林人。1937年7月生于广西南宁,其時正逢“七七事变”。其父为北伐、抗日名将白崇禧。抗战爆发,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先勇与兄弟姐妹随母亲马佩璋留在家乡。由于战争频仍,白先勇曾在桂林、重庆、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接受小学教育,中学先就读于香港的一个教会学校,后在台北完成中学学业。  1956年,白先勇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成功大学水利系,1957年因“
鼠类生态学是以鼠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鼠类与其周围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鼠类区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常罡,师从我国著名的鼠类生态学专家张知彬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鼠类贮食行为及其与植物种子更新关系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种子特征与鼠类觅食行为关系、同域分布鼠类种子贮藏行为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常罡正用自己手中的科技利剑,守护着环境的和谐与安宁。  在生态
“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谭嗣同一首七言律诗,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兰州雄踞西北的战略地位。这是一片寂静、荒凉而又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千百年来,灿烂的西域文明与大气的自然风光、多姿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而今,科技的蓬勃生命力也在这里得以尽情展现。  巍巍兰州大学,一名温婉的女子置身其中,用她特有的方式述说着兰州科技的发展,富饶资源得以在化学神奇的力量下发挥着
秒杀、秒抢、秒灭、秒传、秒拍、秒退、秒懂……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秒”来传递对时间超短极限的理解,然而1秒钟究竟有多长呢?铯133(Cs133)原子基态的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这个周期所持续时间就是1秒。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1秒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谁能想到这背后竟然会出现如此庞大的数字!  为了让这“漫长”的1秒更加精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研究所将“争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在商朝后期,它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隅,坐落着一个几十米高的大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即位于此。当我们走进中海油副总工程师姜伟的办公室,只见他眉头紧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十多平米的房间里,堆满了报纸与书籍。房间右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写满公式的小白板。在数不清的日夜里,姜伟总是拿着一支笔,在上面推导计算,解决了我国海上钻完井工程技术领域的一道道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防空雷达技术体系的创建者、战略家与教育家。1938年11月生于上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0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和预警机装备,领衔了我国防空雷达系列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制定与人才培养,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防科技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20世纪60年代,王小谟创造性
郑诗礼,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期刊Hydrometallurgy编委等职。多年来一直从事战略两性金属资源亚熔盐清洁化工冶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企业委托等二十多项国家和院部级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项,授权2
程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2002-2009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主任、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电机系统及控制等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超过25年,主要涉及电机驱动系统、风力发电及电动汽车三大方向。主持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40多项,发表期刊论文190余篇和
中美合作的研究团队设计了可以通过直径小至0.1毫米的针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体组织的柔性电路,电路被注射进去后,原来“卷起”的电路会展开到接近原始配置的80%,并且不会功能损失。研究人员将电路注入到活小鼠大脑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些由网状电极构成的电子元件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展开到原来的形状,并能用来监测小鼠的大脑活动;电子元件在5周内并未产生排异反应,并能和健康的神经元连接。当微型电路被注入到小鼠的海马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