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在商朝后期,它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书法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
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两朵奇葩,甲骨文与书法却一直平行,并无交集,从来没有人试图用中国传统书法将甲骨文表现出来……
有一个人,用书法的形式赋予甲骨文新的生命,他笔下的甲骨文,线条因刀痕而显古拙,走势因错落而呈险峻。他以甲骨文来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光体现甲骨的骨感,而且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有动感、有韵律,似书似画。甲骨文书法的世界,是他追求远古灿烂文化的美好梦想。他就是欧德顺。
在刀丛中寻觅,笔耕里求索,不刻意地描摩,而是笔意对刀法的突破,是在创新中散发出原汁原味的淳香。唯于此,才能创作出只有甲骨文特有的那种错落有致的契刻走势,疏密得宜严谨的章法;才能在作品中让人们欣赏到甲骨文所独具的古拙磅礴,飞扬跋扈的气势;给人以架构恢弘,酣畅淋漓的历史震憾。
上天入海的线条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水墨艺术,通过水墨的无穷变化给人以艺术享受。常言道,墨分五色,即浓、淡、湿、焦、枯。书法家运用不同的墨色能产生不同的韵味效果,而具有鲜明韵律的作品才能生动体现出书法作品的灵魂。欧德顺的书法如同音乐,饱含创作真情与激情,通过点线的律动产生强烈的节奏与旋律,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字里行间,成就出美妙而灵魂的画面。
2013年7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向阳红号搭载从厦门起航,到东太平洋开展科研调查活动。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物品中,有一幅甲骨文书法,那便是由欧德顺先生精心创作的《蛟龙入海》,这幅作品也是蛟龙号搭载的惟一书法作品。此前,在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的物品中,也有欧德顺创作的另一幅《神龙问天》。两幅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前一幅作品的龙头向下,而后一幅作品的龙头向上,表现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
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的书法艺坛,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在传承和创新的大道上人才辈出,奇才、怪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欧德顺气势磅礴的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他在用心书写丰富、激情的内心世界。
甲骨文邂逅古罗马
意大利是一个有着深厚艺术积淀的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灿烂的艺术家在佛罗伦萨,在威尼斯,留下了一帧帧珍贵的艺术珍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欧德顺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在这个艺术之都找到了知音。在这浪漫的国度里,上演了一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来自远古的质朴文字在浓墨重彩的意大利粉墨登场。
2013年5月4日-13日,欧德顺应意大利孔子学院之邀,在意大利的都灵大学、都灵中学、威尼斯大学、罗马大学、佛罗伦萨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讲学、书画展览和学术交流,每到一处都受到学校师生、当地汉学爱好者及华人华侨们的热烈欢迎。听课人数由几十人发展到最后的数百人之多,特别是在罗马大学的最后一堂课,听课的人把教室和走廊都挤得水泄不通,充分表现出意大利人民对中国文化、中国书法艺术的向往。课后的书法交流环节中,学员们学习中国书法的那份真诚与认真,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激情。
欧德顺以中国最古老汉字鼻祖——甲骨文字入题展开,对中国汉字的形成与历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由甲骨文引申到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书体,解读甲骨文及汉字的形成规律,总结出了汉字造字理念为:“取于形、求于神、表于意、存于韵”。他还对东西方文字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东方汉学是“以文而得字”,而西方语系是“以音而得文”。因此学习中文应从甲骨文入手,以象形文字的图形入文、以文带字、以字组词、然后再汇词成句,句句相连而成文章。
在谈到中国书法艺术时,欧德顺通过中国书法的笔墨、结字、章法布局“三大要素”,以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举例分析和说明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及发展规律,汉字如何从甲骨文演变成钟鼎文,再到小篆如何规范,隶书的产生再到楷书、行书、草书进化规律。他总结出中国书画的基本规律和要素,概括为太极原理中寻平衡、黄金分割中找布白、笔墨韵律中求神韵。这也是欧德顺融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东方水墨韵律和笔墨技艺的高度总结。
欧德顺赴意访问讲学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认同,中西方文化将互相交融、渗透。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他以理入文,特别是把中国汉字之祖甲骨文和《易经》《道德经》等国学向西方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为中意两国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道桥梁,对进一步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意大利访问讲学活动,得到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欧美同学会意大利分会、意大利孔子学院、意大利书法艺术协会、国际书画家协会意大利总部的支持和认同。
艺术背后,欧德顺经历了从战士到干部,从基层到机关,从部队到军工厂,从部队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他先后从事过空管、气象、油料运输、机械制造、气体生产、餐饮娱乐、平面广告、影视媒体等几十个领域,独特的经历,难得的机遇锻炼,造就了他独特的才能和品味,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悟。在浓墨淡水之间,他在命运安排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的积淀和对书法艺术的孜孜探索,终于,欧德顺赋予铭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符号以活的灵魂,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又增添了一支美丽的奇葩。
“我本无为,何来有为,我付真心,但可印心”这是欧德顺的做人之道,“铸古融今,解码甲骨,追根承韵、艺化人生”这是他的为艺之道,他对书法艺术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凝视他的作品,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远古的时代,走进了那个原汁原味的质朴的世界。
欧德顺,使甲骨文活起来的人!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书法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
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两朵奇葩,甲骨文与书法却一直平行,并无交集,从来没有人试图用中国传统书法将甲骨文表现出来……
有一个人,用书法的形式赋予甲骨文新的生命,他笔下的甲骨文,线条因刀痕而显古拙,走势因错落而呈险峻。他以甲骨文来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光体现甲骨的骨感,而且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有动感、有韵律,似书似画。甲骨文书法的世界,是他追求远古灿烂文化的美好梦想。他就是欧德顺。
在刀丛中寻觅,笔耕里求索,不刻意地描摩,而是笔意对刀法的突破,是在创新中散发出原汁原味的淳香。唯于此,才能创作出只有甲骨文特有的那种错落有致的契刻走势,疏密得宜严谨的章法;才能在作品中让人们欣赏到甲骨文所独具的古拙磅礴,飞扬跋扈的气势;给人以架构恢弘,酣畅淋漓的历史震憾。
上天入海的线条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水墨艺术,通过水墨的无穷变化给人以艺术享受。常言道,墨分五色,即浓、淡、湿、焦、枯。书法家运用不同的墨色能产生不同的韵味效果,而具有鲜明韵律的作品才能生动体现出书法作品的灵魂。欧德顺的书法如同音乐,饱含创作真情与激情,通过点线的律动产生强烈的节奏与旋律,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字里行间,成就出美妙而灵魂的画面。
2013年7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向阳红号搭载从厦门起航,到东太平洋开展科研调查活动。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物品中,有一幅甲骨文书法,那便是由欧德顺先生精心创作的《蛟龙入海》,这幅作品也是蛟龙号搭载的惟一书法作品。此前,在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的物品中,也有欧德顺创作的另一幅《神龙问天》。两幅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前一幅作品的龙头向下,而后一幅作品的龙头向上,表现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
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的书法艺坛,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在传承和创新的大道上人才辈出,奇才、怪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欧德顺气势磅礴的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他在用心书写丰富、激情的内心世界。
甲骨文邂逅古罗马
意大利是一个有着深厚艺术积淀的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灿烂的艺术家在佛罗伦萨,在威尼斯,留下了一帧帧珍贵的艺术珍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欧德顺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在这个艺术之都找到了知音。在这浪漫的国度里,上演了一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来自远古的质朴文字在浓墨重彩的意大利粉墨登场。
2013年5月4日-13日,欧德顺应意大利孔子学院之邀,在意大利的都灵大学、都灵中学、威尼斯大学、罗马大学、佛罗伦萨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讲学、书画展览和学术交流,每到一处都受到学校师生、当地汉学爱好者及华人华侨们的热烈欢迎。听课人数由几十人发展到最后的数百人之多,特别是在罗马大学的最后一堂课,听课的人把教室和走廊都挤得水泄不通,充分表现出意大利人民对中国文化、中国书法艺术的向往。课后的书法交流环节中,学员们学习中国书法的那份真诚与认真,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激情。
欧德顺以中国最古老汉字鼻祖——甲骨文字入题展开,对中国汉字的形成与历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由甲骨文引申到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书体,解读甲骨文及汉字的形成规律,总结出了汉字造字理念为:“取于形、求于神、表于意、存于韵”。他还对东西方文字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东方汉学是“以文而得字”,而西方语系是“以音而得文”。因此学习中文应从甲骨文入手,以象形文字的图形入文、以文带字、以字组词、然后再汇词成句,句句相连而成文章。
在谈到中国书法艺术时,欧德顺通过中国书法的笔墨、结字、章法布局“三大要素”,以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举例分析和说明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及发展规律,汉字如何从甲骨文演变成钟鼎文,再到小篆如何规范,隶书的产生再到楷书、行书、草书进化规律。他总结出中国书画的基本规律和要素,概括为太极原理中寻平衡、黄金分割中找布白、笔墨韵律中求神韵。这也是欧德顺融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东方水墨韵律和笔墨技艺的高度总结。
欧德顺赴意访问讲学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认同,中西方文化将互相交融、渗透。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他以理入文,特别是把中国汉字之祖甲骨文和《易经》《道德经》等国学向西方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为中意两国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道桥梁,对进一步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意大利访问讲学活动,得到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欧美同学会意大利分会、意大利孔子学院、意大利书法艺术协会、国际书画家协会意大利总部的支持和认同。
艺术背后,欧德顺经历了从战士到干部,从基层到机关,从部队到军工厂,从部队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他先后从事过空管、气象、油料运输、机械制造、气体生产、餐饮娱乐、平面广告、影视媒体等几十个领域,独特的经历,难得的机遇锻炼,造就了他独特的才能和品味,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悟。在浓墨淡水之间,他在命运安排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的积淀和对书法艺术的孜孜探索,终于,欧德顺赋予铭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符号以活的灵魂,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又增添了一支美丽的奇葩。
“我本无为,何来有为,我付真心,但可印心”这是欧德顺的做人之道,“铸古融今,解码甲骨,追根承韵、艺化人生”这是他的为艺之道,他对书法艺术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凝视他的作品,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远古的时代,走进了那个原汁原味的质朴的世界。
欧德顺,使甲骨文活起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