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和学这一对矛盾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做为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科甚至厌学等现象,特别是生物课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因此,如何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第一节课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我在上初一生物“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结构特点适当列举了些学生普遍接触过的生物现象,同时根据当地曾流行过非典和禽流感病的情况,提出“为什么春、冬易流行非典和禽流感病呢?为什么在这时期大家少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和少吃禽类食品呢?”。由于近几年来非典和禽流感病在当地曾流行过,且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各种流言也比较多。因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初中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选讲故事等等,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这样使学生散发思维,有兴趣地思考问题: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反之,无法启发学生思维,也无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学?该学什么?因此,新课引处的设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设疑的方式,例子要生活化,问题问得有趣,有思考性。 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感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了。趣味问题,能为学生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学生创造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问:植物的“根、茎、叶、花”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均可以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叫植物的全能性,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那么孙吾空“拔毛成兵”是否也能实现?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象“鸭嘴兽”为什么是卵生?“鲸鱼和蝙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有机物从何而来?蜜蜂怎样采蜜?杂交水稻为何能增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激发了学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生物课”不断产生新意,觉得越学越有学头,越学越有劲。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内容往往要借助形象思维,借助想象,才能使学生弄懂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教学《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光合作用的各个环节。我就将整个光合作用的产生比作一个工厂生产的过程:即把绿叶比作“工厂”,把绿叶素比作“车间”,把叶经体比作“机器”,把阳光比作是“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比作“原料”,其“产物”是有机物加氧,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了。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时,我将“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毛细血管”比作是“车箱”,把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作是“货物”;在肺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细胞满载“二氧化碳”来到肺泡,把二氧化碳卸下,将氧气装上“火车”开始前进,将大量的氧气通过心脏这“中转站”,运到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将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卸下,又将其产生的大量废物——二氧化碳装上车,继续前进,再经过心脏这个“中转站”返回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分别完成了肺循环和体循环这两循环过程(这里强调这列“火车”是不能停的,即使到了车站也得缓缓前进)。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并且很快说出两个循环中气体和血液的变化和两个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教学,如人工呼吸法对病人的施救,眼耳的卫生保健,传染病如SARS的预防,积极参加锻炼对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等,此外,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现代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水稻杂交、基因工程、生物卫生学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健康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职教中心)
编辑/张俊英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科甚至厌学等现象,特别是生物课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因此,如何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第一节课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我在上初一生物“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结构特点适当列举了些学生普遍接触过的生物现象,同时根据当地曾流行过非典和禽流感病的情况,提出“为什么春、冬易流行非典和禽流感病呢?为什么在这时期大家少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和少吃禽类食品呢?”。由于近几年来非典和禽流感病在当地曾流行过,且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各种流言也比较多。因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初中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选讲故事等等,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这样使学生散发思维,有兴趣地思考问题: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反之,无法启发学生思维,也无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学?该学什么?因此,新课引处的设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设疑的方式,例子要生活化,问题问得有趣,有思考性。 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感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了。趣味问题,能为学生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学生创造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问:植物的“根、茎、叶、花”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均可以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叫植物的全能性,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那么孙吾空“拔毛成兵”是否也能实现?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象“鸭嘴兽”为什么是卵生?“鲸鱼和蝙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有机物从何而来?蜜蜂怎样采蜜?杂交水稻为何能增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激发了学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生物课”不断产生新意,觉得越学越有学头,越学越有劲。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内容往往要借助形象思维,借助想象,才能使学生弄懂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教学《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光合作用的各个环节。我就将整个光合作用的产生比作一个工厂生产的过程:即把绿叶比作“工厂”,把绿叶素比作“车间”,把叶经体比作“机器”,把阳光比作是“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比作“原料”,其“产物”是有机物加氧,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了。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时,我将“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毛细血管”比作是“车箱”,把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作是“货物”;在肺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细胞满载“二氧化碳”来到肺泡,把二氧化碳卸下,将氧气装上“火车”开始前进,将大量的氧气通过心脏这“中转站”,运到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将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卸下,又将其产生的大量废物——二氧化碳装上车,继续前进,再经过心脏这个“中转站”返回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分别完成了肺循环和体循环这两循环过程(这里强调这列“火车”是不能停的,即使到了车站也得缓缓前进)。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并且很快说出两个循环中气体和血液的变化和两个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教学,如人工呼吸法对病人的施救,眼耳的卫生保健,传染病如SARS的预防,积极参加锻炼对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等,此外,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现代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水稻杂交、基因工程、生物卫生学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健康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职教中心)
编辑/张俊英